APP下载

新世纪高校教师师德水平提升的策略研究

2021-03-16陈让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2期
关键词:师德高校教师道德

陈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部分高校教师出现理想信念淡薄、工作消极散漫,功利思想严重、育人目的淡化,道德意识弱化、师表功能虚化等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为此,文章从社会舆论道德氛围、师德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保障考评激励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推进我国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

一、师德内涵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师德即高校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应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规定了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应当具备的思想感情、政治态度和行为动作,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依据和准则。“师德”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21世纪,师德建设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即“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与时代意义。师德建设是大学生良好品德塑造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内在要求,是高校教师高素质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大学生尚未成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师德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文化弥散性角度来说,教师的态度观念对学生的态度观念会产生极大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教师是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其态度观念和行为动作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高校师德建设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当前,各高校的“硬约束”等制度化措施已经比较普遍,但其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上的效力远不如师德等“软约束”。师德是坚韧不拔地存在于内心世界的东西,凭借的是教师的良心自觉,能够促使教师抵御物质利益的诱惑,以更加专注、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当中去。高尚的师德素养能促进高校教师队伍朝着高素质方向发展,而师德建设则是实现高校教师高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师德培训考核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高校教师师德水平逐步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光明日报》记者在《“看上去很忙”:大学“印象最深”的教师为何难寻》文章中指出,发论文成了教师的“头等大事”,论文数量成了“好老师”的标签,有的教师为生计和名利忙得“团团转”,“头等大事”牵扯了他们太多精力,无暇顾及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目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想信念淡薄,工作消极散漫。首先,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将其与一般工作等同对待,对教师这一职业缺乏敬畏心和认同感,未能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没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教育事业缺乏事业心和上进心,工作态度消极散漫。其次,市场经济浪潮席卷全国,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影响深刻,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蔓延到高校校园,导致部分教师将关注中心放在待遇福利上而不是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忽视了教师职业理想追求和道德形象塑造。

第二,功利思想严重,育人目的淡化。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不以高校发展需要和学生寻知需求为准则,而是根据是否有利可图为标准,有高报酬就做,对无酬劳的公益活动就推托敷衍,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德国教育学家雅思贝尔斯(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传授学习方法,还要为人师表。但有些教师只传授知识,不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课堂教学秩序不管不问;只顾个人利益得失,不顾学校集体荣誉,出现严重的“言传身不教,在崗不敬业,教书不育人”现象。

第三,道德意识弱化,师表功能虚化。在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出现了学术道德下滑的现象,部分教师不求甚解、治学不严谨,有些教师不愿意从事基础研究,竞相追逐高效益、高回报的研究项目,还有的教师组织学生两三周就编出一本书来。高校教师本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重自身修养,当好学生的表率和模范,但目前高校教师群体中出现的道德意识弱化、学术不端情况,严重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要求,对学校和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评聘制度存在缺陷。高校在聘任教师时,抓文凭、抓学历,忽视了对求职者道德品质的考量。而在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中,重科研成果、重业绩,轻师德、轻品行,注重对物化成果的考评,轻视对政治素养等无形成果的考察。

三、高校教师师德水平提升的策略

高校教师师德水平提升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理顺了目前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潜在原因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的疑难问题,我们不能单从道德意识层面去解决,而是需要从引起师德问题的复合领域着手,从社会舆论道德氛围、师德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保障考评激励三个方面共同推进。

首先,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切实提高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全社会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度。高校师德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教师为中心,切实关怀教师的合理诉求。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魏晋时期哲学家傅玄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师德建设也是这样的道理。高校可通过评选“道德模范”“师德之星”等活动,表彰肯定一些优良品行,并以高标准的社会保障待遇奖励获奖者,利用榜样的力量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向模范靠齐,让高尚的师德精神在阳光下传播。

其次,注重师德培养与教育,提升师德培训的有效性,加强师德修养的自律与自我塑造。号召高校教师注重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定期召开党的大政方针贯彻学习活动,以此帮助高校教师坚定职业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意识、明确历史使命,增强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的抵抗力。通过优化师德培训内容、创新师德培训形式以及营造文化氛围等方式,增加师德培训的吸引力。师德培训者要掌握教师群体的思想特点、学习特点,联系教师工作生活实际,切实提升师德培训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高校教师需要加强自我教育,不断加强道德自律和自我塑造,将师德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并进一步自省自律,以身作则,以身传教,以高尚的道德品格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最后,完善师德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标准与激励竞争机制,强化师德制度的约束力。师德水平的提升除了外在环境感染和内在动力的促进外,还需要依靠严格规范的考核制度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因此,高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可行的师德评价体系,完善师德考核标准及细则。在评估实践中,把评价内容贯穿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每个环节,将学校、学生、同事和社会人员都纳入参评对象范围,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师德水平的提升。在准则制定上,要把鼓励倡导的行为、明令禁止的行为具体细化,把奖惩实施办法制度化、规范化,并且将师德评价与工资、津贴、职称评定、晋升、出国进修和干部选拔等挂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师德模范。对违反师德行为规范的教师,要依规处理,既要批评教育,也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惩罚,行为恶劣者则要将其清理出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7.

[2][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3]程瑶.浅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学刊,2016(7):259-260.

[4]吴甘霖.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6):144-145.

[5]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123-125.

[6]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1(1):33-36.

(作者单位 天门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师德高校教师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