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对民族语文翻译研究的影响探究

2021-03-16李海燕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料库民族理论

李海燕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语境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局势。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对中国翻译理论界的理论意识、学科意识、研究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比之下,民族语文翻译研究起步较晚,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研究基础。基于此种西学东渐的热潮,民族语文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其中尤以翻译认知、翻译策略、翻译研究模式三个方面较为突出。西方翻译理论不仅有效地开阔了民族语文翻译的视野,同时为民族语文翻译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式,影响了新时期我国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加深了对翻译的认知

我国以往的翻译理论侧重关注风格表达、字词翻译、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方法。虽然我国民族语文翻译研究起步晚,但由于受到传统翻译理论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以翻译经验为出发点提出的观点以及看法较为明显。例如,在《谈翻译过程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一文中,作者曹都先生从自身实际经验出发,明确表示翻译过程的本质就是理解与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表达,不同阶段对应的要求、深度、范围不尽相同。曹都先生主要从词语、语法两个层面,阐述了理解与表达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篇文章虽然以翻译中的老问题“理解与表达”为主进行谈论,但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基于丰富的民族语文翻译实践经验视角,重点强调了词语辨析、语法表达对翻译的作用,进而突出强调理解与表达的重复作用。由此可见,《谈翻译过程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一文对于民族语文翻译的实践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使得西方翻译理论不断传播到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步引入现代学科研究成果,比如现代语言学、符号学、文化学、诊释学等,促使我国翻译研究领域掀开新篇章。西方翻译理论推动了民族语文翻译界对翻译的认知。典型代表为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深刻影响了民族语文翻译。基于奈达的阐述,中国翻译界、民族语文翻译界摆脱了以往“信、达、雅”以及直译、意译的束缚,尝试开展多维度、多方位的研究方法。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读者看懂译文。所以,翻译需要减少生硬的外来语,要结合读者本地接受语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一观点为大量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研究者提供了有效指导。

虽然民族语言翻译界认识到“文化回归”,但在文化研究的广度、深度上还不成熟,仍需加强。例如,原语文化、译语文化是否会对翻译选择造成影响,程度如何;译者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情况;译文文本对译语文化的影响等。面对当今不断变化的世界局势,翻译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结合特定时期的文化,包含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二、日渐丰富的翻译策略

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研究工作来看,翻译策略问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不难发现,翻译策略主要源自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发展到20世纪的直译与意译,成为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翻译理论范畴。结合我国民族语文翻译的实际情况看,诸多翻译研究者更愿意借助翻译实践,站在语言转化视角分析相应的翻译方法。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在不同文体、内容中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增译等。从上文得知,翻译研究呈现出“文化回归”的发展方向,民族语文翻译研究者应当提高对归化和异化的关注与重视。例如,《论归化与异化在民族广播新闻翻译中的运用》一文由刀叶喊、段太勋合著,该文主要从民族广播新闻翻译实践入手,强调了归化策略,对文化保护以及文化未来发展提出了要求;而对于政策法规宣传以及科技新事物的报道,应当突出异化翻译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归化与异化二者并不意味着相互对立,而是可以进行兼容,相互融合到同一次翻译中。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格局的变化,促使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成为众多翻译策略之一。例如,霍斯(House)的“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纽马克(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图瑞(Toury)提出的“适当性”与“可接受性”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使得译者拥有了多元化选择空间。翻译的作用逐渐提升,译者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翻译目的、思维模式及审美取向等都是多元翻译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需要翻译者突破翻译模式的禁锢,不断选择和取舍各种翻译策略,提升翻译质量,进而达到翻译目的。

三、多元翻译研究模式发展

20世纪60年代开始,众多学科理论不断发展,其中涉及语用学、语义学、文化学、社会学、美学、计算机等。在此背景下,翻译的研究角度、模式等发生了改变,并进行了创新。尤其是卡特福德(John C.Catfort)和奈达(Eugene A. Nida)等典型人物代表提出的翻译理论,更是促使翻译研究逐步改变以往语言学研究模式,从而转向多元化的翻译研究模式。根据有关学者的预测,未来翻译理论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朝着跨学科综合研究、文化研究方向发展的这一趋势,足以说明多元化的翻译研究格局将会成为翻译界发展常态。

西方翻译界具有很多流派,比如语言学派、阐释学派、交际理论学派、文化学派等。不同的学派分别站在了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客观地分析、讨论、解释翻译问题及翻译现象等内容。事实上,对于翻译的研究,多元性、系统性是其主要特点。翻译研究模式的形成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内容之上,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不同研究模式对翻译现象进行诠释。例如,英国举办的新世纪翻译研究模式研讨会,针对翻译研究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当中涉及很多模式,比如社会文化研究模式、有声思维研究模式、话语与语篇研究模式;此外,还探讨了口译及视听资料的翻译研究模式、基于語料库的翻译研究模式等。通过此次研讨会,不少翻译界学者深刻感受到计算机对翻译研究领域的影响。有关研究者也表现出了对语料库的兴趣,想要清楚如何建立各种各样的翻译语料库,建立语料库的具体操作方式又是如何。事实上,建立语料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构建常用语料(translation universals)满足翻译需求,而后通过对比译文语料库、目的语语料库进一步总结翻译特点。有关学者认为,借助计算机可以发现成百上千个类似的文本与对应的译文,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摆布,有利于验证假设,进行总结。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对翻译向实证化方向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语言学研究模式在民族语文翻译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基于该模式,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语言活动,与语言学理论具有紧密的联系。根据卡特福德(Catford)的观点,所有的翻译理论都需要某种语言理论作为支撑。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翻译双语句法、修辞等方面技巧讲解的文章相对较多,而步入21世纪后,“等值”“语义”“语码”“语境”等翻译研究术语逐步映入人们的眼帘,比如迪丽达·吐斯甫汗的《可译性与等值性》、贾巴日作的《从“汉译彝”看新闻翻译的信息传递功能》以及乌买尔·达吾提的《汉维翻译与语码转换》等文章中都出现了语言学理论,试图分析双语转换问题。

基于翻译研究“文化回归”发展趋势,民族语文翻译界逐步提高了对不同文化语境的关注,以此来分析、研究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化的影响。例如,关于汉维翻译,中国知网涉及的相关研究论文多达470篇,其中艾斯卡尔·依明尼牙子的《翻译与汉维文化差异》一文,从多个文化视角分析了在进行汉维互译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彼此的文化;而在《汉维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一文中,童湘屏阐述了文化意象,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汉维翻译中文化意象失落与错位的情况,阐明了传递文化意象的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近几年机器翻译研究取得了相应较好的成果。虽然此种机器研究目前主要适用于蒙族、藏族、维族等少数民族语种,但却体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搜索中国知网,有关汉蒙机器翻译的论文、论著有128篇,汉维翻译的论文、论著有125篇,汉藏翻译的论文、论著有127篇。研究内容也较为丰富,比如,汉维民文信息处理、语法、句法、词法规则库的研究;汉藏机器翻译的平行语料词语对齐、词语分类、标注体系等有关内容的研究;汉蒙翻译中的蒙古语词类自动标注系统、蒙古语语法信息词典框架设计、蒙汉词典,英蒙机器翻译次系统、面向政府文献的汉蒙机器辅助翻译系统、蒙古文信息处理平台研究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翻译理论开阔了我国翻译学者的视野,对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研究方法、研究模式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我国民族语文翻译的相关研究基础薄弱,但经过不断借鉴、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研究当前的翻译现象,有助于我国民族语文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猜你喜欢

语料库民族理论
我们的民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多元民族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