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对话两评议”模式下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实践探究

2021-03-16胡吉星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胡吉星

摘要:“两对话两评议”是泰州学院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探索并构建的创新模式。该模式以青年教师为对象,以课程思政为载体,以加强专业课教师与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思政课教师的“对话”以及接受专家和学生的“评议”为手段,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课程育人水平。“两对话两评议”模式的构建,有效提升了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育人能力和水平,也为该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初步形成了“1+3+4”课程思政考核机制和“1+1+3”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机制。

关键词:“两对话两评议”;文学概论;课程思政

“两对话两评议”是泰州学院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探索构建的创新模式。该模式是泰州学院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该模式以青年教师为对象,以课程思政为载体,以加强专业课教师与基层组织负责人和思政课教师的“对话”以及接受专家和学生的“评议”为手段,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课程育人水平。将“两对话两评议”模式运用于文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加深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而且可以提升教学团队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并为该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两对话”对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的促进作用

文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文学活动规律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是一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它需要回答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什么,当下该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的解答需要授课者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过硬的政治素养,而这往往又是文学概论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所欠缺的。在“两对话两评议”模式中,“两对话”恰恰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两对话”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对话,二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与专业课教师对话。

(一)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对话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与文学概论课程教师对话,可以提升授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育人水平。泰州学院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与文学概论课程青年教师结成对子,通过辅导培训、召开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研讨会、集体备课等形式,加深专任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夯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对话,文学概论课程授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开设周末理论讲堂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学,从而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做到“使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既增强了文学概论授课教师的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也提升了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教学的水平。

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对话,文学概论课程授课教师得以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分析《文学理论》教材,文学概论课教师从教材中遴选出近40个思政教育元素,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情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人文素养、爱岗敬业精神、美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构建了覆盖面广、类型丰富、协同效应强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

(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与专业课教师对话

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与专业课教师对话,既能将党中央要求、党组织的中心工作与专業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又提升了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

作为“双带头人”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能充分结合党建工作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指导文学概论授课教师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泰州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而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方基础教育(语文)的应用型人才。故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指导下,教学团队确定了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是以政治培人,以思想育人,培养为地方基础教育无私奉献的高素质师资;明确了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

通过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与专业课教师的对话,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得以提升。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通过谈心和组织师德师风教育等活动,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不仅为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把关,而且在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团队中有多名教师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和市级师德模范,是一支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均过硬的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二、“两评议”对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的促进作用

“两评议”是“两对话两评议”课程思政新模式的又一重要内容,核心是“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对全校各类课程融入思政要素情况进行专家评议。组织学生评议,组织学生针对专业课程谈学习体会,谈教育感受,评价教学效果,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专家和学生的评议,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育人渠道、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效果明显改善。

(一)拓展第二课堂育人渠道,打造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平台

专家和学生在评议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时提出,要拓展第二课堂育人渠道,打造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平台。为此,该课程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开设第二课堂,拓宽课程思政途径

本课程开设了学术讲座、征文比赛、文艺热点问题研讨会、微课设计大赛、优秀教师访谈和参观红色基地等第二课堂,不断拓宽课程思政途径。泰州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红色基因的高校,前身是1941年诞生于抗战烽火硝烟中的泰兴乡村师范,首任校长是苏中著名教育家、革命家刘伯厚烈士。泰州市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诞生了扬泰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一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泰州市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主要发源地,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中七战七捷的重要战斗地,是渡江战役东线主阵地和人民海军诞生地。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在泰州战斗。这里也先后涌现出泰州地区第一位中共党员沈毅、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女游击队长高凤英、中共最杰出的秘密情报员之一沈安娜等一批革命英雄人物。文学概论授课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加暑假社会实践、参观红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不断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该课程融思政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中,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撰写等环节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维一体的全方面育人教学理念。比如,课程团队授课教师曾指导大学生完成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路径研究”“探寻’故韵’——传播传统文化研究”等。教师通过项目的选题策划、项目的展开完成等环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融思政于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专家和学生在评议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效果时建议,优化教学方法,融思政于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为此,本课程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建设各方面

该课程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材编审选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和计划修订、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案课件编写等课堂建设各方面。

2.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该课程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情景化、故事化、游戏化、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画龙点睛”“专题嵌入”“隐性渗透”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

泰州学院文学概论课程于2018年在智慧树平台上运行,2019年获批为“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并在爱课程平台运用。目前,爱课程平台上的文学概论课程已吸引了全国10000多人(次)学习,达到了较好的辐射效果。为了加强该课程的思政建设,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在爱课程平台上补充了大量思政资源,包括中国传统文论素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等,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团队还充分运用了雨课堂、慕课堂等APP,建立了班级QQ群,随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使课程更加有温度、有触感、有质量。

(三)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

专家和学生在评议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效果时提议,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为此,课程组探索实施了“一个理念”“三个平台”“四个结合”的“1+3+4”考核机制,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考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1.贯彻“一个理念”

该课程强化了“以思想道德考核为中心”的考核理念。该课程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承和培养,也是对学生价值观、教育情怀的影响和培养。因此,该课程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情怀的培养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2.打造“三大平台”

该课程构建了课堂教学考核平台、实践教学考核平台和网络在线考核平台相结合的模式。课堂教学考核平台在知识性考核等内容中专门设置了与思政目标相关的题目,加强思政引领;实践教学考核平台包括社会调查、读书汇报、微课设计、暑假社会实践等内容,对学生活动的实际表现进行考核,并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分,从而加强思想引领;网络在线考核平台以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文学概论为依托,将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和测验题、讨论题发布在网上,便于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

3.强调“四个结合”

这包括专业知识掌握与思想道德提升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考核与反馈调节相結合,从而在动态发展中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想道德的综合表现。

三、“1+1+3”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方式

文学概论授课团队自参加泰州学院组织的“两对话两评议”课程思政活动以来,通过专业课教师与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思政课教师的“对话”以及接受专家和学生的“评议”,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育人水平不断提升。文学概论授课团队根据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特点,初步构建了具有特色的“1+1+3”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方式。其中,第一个“1”即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第二个“1”即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一个核心”;“3”即“三种能力”,包括理论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第二章第一节“文学的价值”为教学案例来具体说明:首先,课程组认为“文学价值”的教学要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真”“善”“美”的价值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达到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其次,在本节内容的具体讲授中,教师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等环节,将立德树人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三种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

其一,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一道课前演讲题:分析岳飞《满江红》的价值。这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诗词之美,也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其二,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价值生成的原因及文学价值的主导价值。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毛泽东认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正确的文学价值取向,可以弘扬社会正气,反映时代精神,引领社会进步,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价值,在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其三,在课后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撰写分析毛泽东《七律·长征》价值的论文,既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两对话两评议”课程思政模式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思政建设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它巧妙地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教学专家、学生融为一体,形成了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合力。通过“两对话”,文学概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加深了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了政治觉悟,加强了党性修养;而通过“两评议”,任课教师改进了教学方法,拓宽了第二课堂育人渠道,达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晓勇.泰州学院党委书记赵茂程:“两对话两评议”建构课程思政新模式[N].新华日报,2021-01-14.

责编:红茶

339650190824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