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3D德育模式的实践例谈

2021-03-15王三权

学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德育

王三权

摘 要:“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德育应该进行创新,进行“3D”为主的三维谱系实践与研究。理念上,立德为本;方法上,情境育人;路径上,三位一体。做实3D德育,对于小学生德性成长、学校德育创新和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教师应俯下身子,转变视角,关注细节,注重日常,创新路径,总结模式,真正打造一条坚实厚重、情理俱进、摇曳生姿的立德树人创新之路。

关键词:立德树人;3D德育;理念创新;方法创新;路径创新

所谓“本”,就是最根本的,是一切的源泉和基础,是一个人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根基。离开了“德”这个根本,所谓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方法的获取,都是得不偿失的。古人“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同样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德育为先,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终身树人”,永远都应该大力提倡。就学校而言,我们应该把“立德树人”真正放在首位,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學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基于此,我们构建了“立德树人”背景下3D德育模式,不断反思以往德育中的经验教训,创新德育模式,重构德育框架,积极开辟新的德育路径,探索真正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德育之路。所谓“3D”是指指导性(Direction)、多样性(Diversity)、开放性(Dynamic),三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递进。其中,Direction是整体和理念上的纲领性指导,是理念创新;而Diversity是方法创新,Dynamic是路径创新。做实3D德育并成功推广运用,对于小学生德性成长、学校德育创新和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一、指导性(Direction):立德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毋庸置疑,这里的“第一粒扣子”就是“立德树人”。这粒“扣子”扣不好,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小学阶段,在孩子们成长的源头上进行“立德树人”,无疑更具有其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早早地就培养品格、净化心灵、醇厚道德,那么,就为以后“扣好人生更多粒扣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做法是,从宏观出发对“立德树人”进行指导性设计,使之成为德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如横向延展:三月份“文明礼貌”、学雷锋活动;四月份“日行一善”活动、清明扫墓传统教育;五月份守规则教育、“艺术月”活动;六月份感恩教育、“心中向着党”活动;九月份“生命大于天”安全教育、敬老爱幼活动;十月份“优秀童谣传唱”活动、勤俭节约活动;十一月份“诚信是金”教育、“文明餐桌”活动;十二月份“网上祭英烈”传统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指导性设计都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而有所调整,适当时候进行细化或丰富,上下学期有交叉重复,当然更有递进和创新,把各种事件、仪式、节日等变成立德树人的资源和契机,力争“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立德树人充盈在学校的每一个细微处。

而每一个主题又可以“纵向递进”,在螺旋上升、有序推进的路子上下功夫。比如,“感恩”这个主题,低年级时范围小一点,以感恩身边的父母和长辈为主。中年级时逐步外移,以感恩他人、感恩教师为主;高年级时上升到一个更大的范围,以感恩大自然、感恩党和国家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都应该针对全体学生,与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深度对接;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主题进行实践活动,亦可以融合在课程教育中,更可以渗透到情境活动中。

在使全体学生既德育为首,又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学校应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学科课程,强化德育课程,美化环境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而德育课程少不了新的部编本“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因为“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不乏一些沉甸甸的德育因子——古今名人的家国情怀、传统节日中的优秀因子、民俗文化中的光荣传统,教师应紧扣教材中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因子,通过活动栏中的实践、辨析栏中的明理、讨论栏中的顿悟以及歌谣、日记、绘本故事的体验,提供鲜活的德育渗透案例,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真正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二、多样性(Diversity):情境育人

“立德树人”不能空转,要有一定的凭借和抓手。仅凭理论灌输,可能无法长久地聚焦学生;仅靠直面批评,可能会换来学生的强烈反弹。唯有改变视角,以学生们喜欢和感兴趣的方式介入,才能让立德树人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曾有专家言:“与儿童共情。”所谓“共情”,就是从“成人视角”转换到“儿童视角”上来——就是基于儿童的兴趣所在,从符合童心童趣童性的角度去开展德育活动。比如与其喋喋不休地进行理论灌输,不如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活动。因为情境中活泼、新颖、形象的一面,能够最大限度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能够自然而然地与学生们的内心与成长对接,当然,也就能够发挥立德树人最好的正效应。

比如,解放街小学四三班针对“遵守规则”排演了情景剧:英语考试中,小王和小周都在一道英语阅读题上“碰壁”了,半天做不出来。而他们旁边的同学都完成了,小王趁教师转身的空间抄袭了右边同学的答案;小周老老实实,哪怕分数低一点也恪守考场规则,结果考试结束时还是空着这道题。但他在考完后及时请教同学和教师,终于学懂了这个知识点……一月后,又一次英语考试,同样的阅读题出现了。教师监考特别严,小王还是不会做;小周很容易就做完了,得了高分。

这样的情境剧因为不对号入座,更没有“硝烟味”,所以效果上远胜于那些纯理论灌输,使学生们在表演和开悟中生成对规则的更深理解,不经意间在学生们的心底播撒了一颗守规则的种子,假以时日,必将开出美丽的人性和道德之花。这样的情境教育隐含着我们对德育的一种更加理想的期待,那就是,相对于理论的“婆婆妈妈”而言,真实情境中学生们体验的真实、心灵的触动、品性的纯化、道德的成长,无疑显得更加事半功倍,一种内心的自觉、文化的浸润、思想的传承等变得自然而然,并且沉淀在学生心底。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因为情景剧而焕发出的兴趣和热情愈多,其滋养和锻造的力度也就愈大,而且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仅仅是情景剧,诸如校园心理剧、绘本剧、课本剧、主题队会、道德模拟法庭、中华经典文化诵读和演讲、童心向党体验活动等等,皆可以融合在立德树人活动中,在无痕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应成为德育创新的主旋律,通过对“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的阅读、背诵、演讲等,让经典优秀文化“活”起来,活在学生们的心田中,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和效果。对此,教师应事先针对学生的思想、习惯、行为和道德实际,选取合适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组,变成适合于學生精神成长的德育养料。

三、开放性(Dynamic):三位一体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新的时代背景下,开放德育时空,拓展德育渠道,创新德育路径不可或缺。社区、家庭以及更广阔的时空中皆有丰富的德育资源——特别是一些本地文化资源中不乏一些“闪闪发光”的教育底蕴。充分盘活这些资源“为我所用”,应该成为小学德育中一个基本的视点。甘肃省高台县历史资源丰富,本地文化特色鲜明,德育基地近在咫尺——高台县革命烈士陵园内碑刻庄严肃穆,给人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树人意境。恰到好处地加以利用本地革命传统文化,必将在一个更广的层面上滋养学生。

比如,我们组织学生们到高台的革命烈士陵园去参观、体验、感受,每走一处,都有一个故事相伴,都蕴藏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学生们从中受益匪浅。通过声情并茂的故事演讲,再现西路军在高台大地上的壮烈一幕,在历史的纵深皱褶中得到传承。可以说,更广层面上的德育途径探索,使学校、家庭、社会成为一泓彼此相连的活水。

家庭教育中的“成功案例”同样是学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助力。共筑和谐家校教育大厦。一次家长会上,某家长分享了这样的案例:在我们家,第一个端碗的是长辈,第一个盛饭递碗的是孩子。不仅如此,这个家庭中最小的成员还给长辈泡茶、削苹果、打洗脚水……从小我们就教育她,一定要自立自强、孝敬长辈、感恩图报……这样的成功案例触动了很多家长的心。教师应是这种分享活动的倡议者、组织者和更新者,应该积极动员家长整理和分享优秀家教方法,让家校之间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可以通过QQ、微信家长群、智慧校园、教育云平台、“互联网+”等,与家庭、社会进行及时、高效的沟通与交流。德育方面的美文不妨长时间置顶于网络的最前面,让更多家长欣赏、点赞、评论、转发,使学生和家长都能从中受到教育;学校的德育活动包括班级主题队会和课外大型活动,不妨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微视频第一时间上传,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一睹为快,让德育的正效应延伸到更广的时空内。当然,班主任也应该是家校网络正能量的维护者,比如拒绝无效信息、广告信息和拉赞信息,力争让正能量信息刷屏,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环境。

从理念的宏观指导到德育的情境渗透,再到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多方糅合,彰显着德育时空的不断敞开,彰显着我们对立德树人路径的正确把握,更彰显着学生德性滋养的不断推进。而这,需要教师对3D德育模式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实践,当然更需要教师理念上的深刻嬗变和行动上的深耕细作。但愿,教师能够俯下身子,转变视角,关注细节,注重日常,创新路径,总结模式,及时推广,真正打造一条坚实厚重、情理俱进、摇曳生姿的立德树人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12).

[2]陈俊一,程晓云.窦桂梅的教育根据地[J].教师月刊,2015(2).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