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与“现代”碰撞下的别样火花

2021-03-15雒兴隆

学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经典国学经典信息技术

雒兴隆

摘 要: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于灵魂,诵读国学经典既是传承千年文风的要求,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但文化传承可“师古”却不必“法古”,对国学经典教育意义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互联网时代基础上的,探索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应用方法既是提升国学经典在小学中的传承效果的需要,也是创新国学传承方式,完成“经典”与“现代”的深度融合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势必要深入把握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融入价值,不断开发现代化的国学经典诵读引导策略。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引导;信息技术

一、国学经典及其诵读现状

(一)价值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最佳的时期,一个人在儿童时期读过的书将会让他终生受益。而机械记忆又是儿童的主要记忆方式。所以,在小学阶段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们对经典美文反复诵读,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牢固的经典记忆,获得对汉民族语言之美的强烈感知,还能让儿童们在接触文学之初就获得较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登上较高的文学审美阶梯,辅助儿童建立较高层次思想情操和审美习惯,这与儿童的成长发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二)现状

虽然国学经典的诵读价值极高,也引起了不少教育专家的重视,但从目前来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推广效果并不是很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教育计划不周密,教育措施不具体。很多学校在落实经典诵读教育任务时,都存在“一时兴起,后发无力”的问题,在组织经典诵读活动时选择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多以机械阅读为主。机械单一的经典诵读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无法与经典文本密切接触,不能在经典文本诵读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度认知,汲取文本背后的营养。

2.教育范围狭窄,国学经典教学素材开发不当。在国学经典教育过程中,部分学校仅仅将经典教学目光局限在对课内国学作品的教学和对《三字经》《弟子规》等儿童启蒙读物的开发,将国学经典范围缩小化,以片面化的角度看待国学,没有形成对国学的深度认知。

二、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的融入价值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主方向,传承国学经典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将现代教育优势融入国学经典,既可以让现代化教育更具中国特色,也能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时代性,助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顺利推进。

(一)丰富教学素材,增加知识含量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建立在雄厚的教育素材基础上的。与传统教育活动不同的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国学诵读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除了可以调动现有的图书资源和材料资源之外,还可以调动大量的网络资源,利用多元的网络教学素材,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广度上来看,都明显优于信息技术融入以前。此外,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育开发过程中,学校也可以依托信息设备优势,搭建国学资源共享平台,以增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有效地丰富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资源库,让国学经典以更丰富、更具条理性的姿态呈现在教师们面前,从而深化教师们对国学文化的理解,增加教师在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时的可选材料。这样以来,教师们组织的国学经典活动必将会在丰厚知识积淀的支持下更加丰盈,学生们在国学诵读活动参与中获得的知识与感悟也会更加丰富。

(二)丰富教学手段,构建灵动课堂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建立在更丰富的教育选择之上的。在技术支持下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们除了可以用传统的讲读、领读手段之外,还可以用播放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进行诵读引导。不仅极大丰富诵读引导手段,而且也更好地切合了小学生在视觉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学习实际,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们的视觉需求。同时,与传统诵读引导相比,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经典诵读活动,也更能体现针对性、生本性原则。在经典诵读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根据学生们的诵读实际随时获取符合学生课堂生长需要的诵读引导材料,有效打破了国学经典诵读课堂的预设性,增强了国学经典引导活动的灵动性。这样以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生态化的、能够满足学生灵活多变的生长需求的自主探索空间,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也会在灵动的课堂氛围下更加深刻。

(三)回归经典本质,强化经典解读

经典词句背诵是经典文化学习中最浅层的内容,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推进的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是不能触及经典本质助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的。故要想回归经典本质,强化经典解读,我们就有必要深化经典解读引领,让学生们再经典诵读中进入到深度思考阶段,进而透过表层文字,领悟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而要想顺利实施这一过程,我们就需要始终将学生们的经典诵读兴趣维持在较高的状态,就需要在学生们面临思维困境时,及时给予有效的思维引导。而教育引导活动的顺利实施是离不开信息技术条件下产生的丰富教育资源和丰富教学引导手段的支持的。所以,以信息技术融入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也是辅助学生们把握经典本质,深化经典解读的要求。

(四)营造国风情境,深化审美感知

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中的融入,还可以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直观的、可感的国风情境。

1.VR还原古风情境。先进的VR立体投影手段可以将古人邀约到国风诵读课堂,让学生们跟随古人步伐领略不一样的社会图景,这便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经典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们在身临其境的感知中,获得个性化的审美感知。

2.PPT点染古风色彩。灵动的古代生活视频与简笔勾勒的古代文人形象,甚至是毛笔书写的题目,都会给现代化的课堂中增添一抹典雅的韻味,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从细节中管窥中华经典的空间,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美的启迪与感召,提升自身对古典美的审视与探索兴趣,更好地弘扬传统的审美观念。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经典诵读

“析其理”是为了“践于实”,既然将信息技术融入经典诵读引导有这么大的教育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其应用到现实教学之中。

(一)以吟代读,感受经典韵律

在对国学经典的感知过程中,对语言的韵律美的感知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而韵律是音乐的语言,在对国学经典韵律美的感知过程中,适当地调动音乐资源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媒体设备下载适宜的歌曲配乐,让学生们和着音乐吟诵诗篇。比如,在对曹操的《短歌行》一诗的诵读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该诗歌慷慨激昂的诗歌特点,利用媒体设备设定了“鼓点打击”音效,让学生们和着鼓点吟诵。“鼓点”这一特有音乐元素在经典诵读活动中的应用,让学生们在潜意识中产生了身在军营的感觉,进而在有节奏的鼓点的感召之下更好地吟诵出了诗歌应有的韵律与节奏。

(二)多元呈现,力促多维感知

国学经典字句凝练,每一个短句中都包含着多个意象,每个意象都是构成意境的独特细胞。而小学生的意象解读与还原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在对经典诵读过程中,为了深化学生们对经典的理解,我们常常以多元的方式呈现经典文学,力建多维文化感知情境。比如,在对《静夜思》一诗的诵读感知过程中,我逐一展现金黄的圆月、简笔勾勒的飘逸诗人、房屋等元素,配以略带悲感的音乐,和毛笔书写的诗句等材料,让学生们在多元思维素材的刺激下,快速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领略诗人在诗句中隐藏的情感,为学生们有感情的诵读诗篇奠定了基础。

(三)诵读录音,创新诵读引导

学生们的经典诵读活动是需要教师的引领与引导的,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使得经典诵读引导手段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在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下,教师们可以先利用信息设备对学生的诵读成果进行录音,然后再以媒体播放录音,让学生们自己倾听反思。比如,在对诗词《绝句》的诵读指导过程中我就使用了这一诵读指导方法,以让学生们共同倾听课堂吟诵录音的方式,评析选择,选出了班级中的“经典诵读之星”。这一教育活动的实施,不仅有效地记录了学生们的诵读成长经过,而且也让原本不可逆的学生自主诵读过程变得可逆化,使得教师们可以一边播放录音一边展开诵读指导,有效提升了指导活动的针对性与明确性。

(四)资源拓展,延展知识空间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灿烂明珠,其隐藏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等待着学生们去打捞。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我们通过诵读引领展现的不是一两首经典诗歌,也不是一两篇经典文本,而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经典感知空间。故在对经典朗诵教学中,我除了会教学指定篇目的朗诵之外,还会利用媒体设备链接与诗歌主题相一致的内容,在丰富学生诵读素材,提供学以致用、自主发挥空间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们的经典感知空间。

当“经典”与“现代”碰撞,古典之美会在与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现代教育技术之强大也在经典文学的熔炉下演绎的更具中国特色。所以,在今后的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我们应继续开发以现代技术融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中的有效策略,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经典”与“现代”碰撞下的别样之美。

参考文献:

[1]李守红.国学经典跨媒体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17(23).

[2]马俊霞.培养诵读习惯,传承国学经典[J].华夏教师,2017(20).

[3]吴燕,赵鹏艳.新媒体时代国学经典的传播研究[J].出版广角,2017(20).

[4]吳金霞.小学语文诵读国学经典教法探微[J].小学教学研究,2017(29).

猜你喜欢

经典国学经典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