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材的变化及教学启示

2021-03-15莫彦涵廖伟业黄丽元周恩辉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教材布局案例

莫彦涵 廖伟业 黄丽元 周恩辉

[摘   要]我国的高中地理教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改进与完善。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的“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为例,分析2004年版和2019年版高中地理教材背后的课程标准,对比两个版本的地理教材在教材结构、表述结构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得出结合时事热点导入、灵活运用教学媒体、采用角色扮演法等三点教学启示。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变化;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7-0083-03

随着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不断深入,自然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类社会也随着探索的脚步在不停地变化发展。我国地理教材也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重视知识的联系性和学生的学习特征,不断地推陈出新,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未来公民作贡献。本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根据2003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课标)和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编订出版的两套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即2004年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和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进行比较,从中选择“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内容,从地理教材结构、表述结构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这两套教材所发生的变化,以期能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上带来一些启示。

一、课程标准对比

1.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变为学科核心素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既体现了国家意志,也体现了教育改革朝着素质教育方向不断发展的趋势不可动摇。

对比旧课标和新课标,可以发现课程目标部分发生的变化十分明显,新课标结合十九大报告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这部分内容,与旧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是本次新课改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翻看新教材第四章的目录,不难从章节标题中体会到新教材对核心素养的重视:第一节的标题为“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的标题为“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标题中强调了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谁决定谁的单方面的影响,这要求学生既要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认识,也要运用全面、系统、动态的综合思维进行分析,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内容标准由单向变多元

在旧课标中,内容标准部分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这章内容所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体现的是交通对聚落、商业的单向的影响,相较于新课标的“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略显片面。新课标这部分内容标准体现出了多元思维,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3.提出开展思维结构评价

相比旧课标的“三维目标”评价方式,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保留并深化了旧课标中的表现性评价,并增加了“开展思维结构评价”这一新的评价方式。这种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结构评价不仅强调关联思维,讲求思维层次的点—线—面—体的评价方式,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教师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后续的教学设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思维结构评价可避免以往开放式测试中单纯以“知识点”为评判标准的不足,关注学生的思维结构,从观察、记忆、理解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二、地理教材对比

1.教材结构的变化(见表1)

在旧教材中,本章的全称为“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从命名上可以看出,整个章节内容之间所体现出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见图1)。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布局;第二节的内容是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在“问题研究”这一活动探究小节中,呈现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市的城市交通问题,从地理问题案例的乡土性和引起学生的共情来说,该案例没有贴近大部分学生,不论是空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些许遥远,在引发他们的共鸣、参与等方面有所欠缺。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并实施,但从新教材的“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这一章来看,本章在小节上并未进行数量上的增减,与旧教材一样分为两个小节,第一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交通运输布局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发展对于交通运输布局所产生的一些重要影响;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其突出表现的是对聚落发展的影响;“问题研究”的主题为“城市交通如何疏堵”,相较于旧教材采用的北京交通问题案例,新教材案例中的“城市”并未指明是哪座城市,教师可结合当地乡土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共情心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新教材这一章节的内容更加宽而浅,逻辑性也更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从本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这个命名上看,整个章节内容之间除了体现出因果关系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见图2)。

2.表述结构的变化

(1)旧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多为叙述性文本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在教材里的内容呈现: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經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会对交通运输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制约。

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在教材里的内容呈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一方面,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影响聚落、商业等空间形态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举出陕西省勉县长林镇的衰落等案例,体现出交通运输线路的改变和交通运输方式的衰落对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也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因果关系。

从这里可以看出,旧教材在本章中以“说理”为主,主要是论述地理知识,围绕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陈述性知识进行必要的诠释,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2)新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多为探究性文本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在教材里的内容呈现:开头呈现义乌机场的案例,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节内设置有思考京沪高铁布局特点、非洲铁路布局的案例,还有让学生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这样的活动部分,以及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窗等。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教材里的内容呈现:开头呈现扬州古时繁荣近代没落的案例,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节内设置有思考凭祥成为我国重要陆路口岸及著名木质家具产地的支撑条件、陕西省武功县通过发展交通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案例,还有认识“一带一路”对于加强区域间联系的作用的活动部分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新教材在本章中的文本多以“案例”“活动”“思考”等板块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进而掌握知识,尤其是每节开头都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相关思考,教师亦能减少寻找新课引入素材的烦恼。这些板块的设置体现出教材的探究性,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来认识和掌握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教学内容的变化

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新高考选科“3+3”“3+1+2”制度的实施,打破了文理分科固定学科教学的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科选择空间。同时,为新高考铺路的新课标也推动了地理教材结构的改变,而随着教材结构的变化,部分教材内容也相应地改变了。

(1)知识内容的变化

新教材与旧教材在“交通运输布局”这章的结构上,虽同为两个小节加上一个问题研究环节,但其知识内容已经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旧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标题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当前全球主要采用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各自的优缺点;而新教材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其中部分内容,故在高中阶段不再复现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取而代之的是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体现出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素材的变化

新旧两版地理教材在知识内容上的不同,会对其素材选择造成影响。旧教材直至2019年7月第11次印刷,仍采用2009年4月第3版的版本,其中的图片、案例等素材已有10年未更新;新教材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较新的素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从表2可以看出,新教材的活动与案例数量略少于旧教材,阅读材料数量为零,但新教材的图片数量较旧教材多,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节前探究与自学窗也是新亮点。图片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素材,图片的增多,可使学生对交通运输的了解更为直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在图片、案例和活动的素材选择上,新教材紧跟时代热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前沿性、时代性和国际视野,如金华市的机场为何不在金华市而在义乌市,还有首都机场、京沪高铁线、“一带一路”等相关内容,易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发展及其作用产生更大的探究兴趣。有的案例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如1000多年前的扬州地位之高与今天的衰落,还有自学窗里的吐鲁番铁路规划建设等,体现了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之久远,尤其凸显了现代中国交通发展的速度之快、成就之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我国交通建设的自豪之情,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一带一路”在教材中的出现,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认识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观,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启示

1.以时事热点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地理教学的必要环节,就本章内容来看,所要讲解的概念知识较多且内容较为琐碎,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乏味。针对当前学生整体的学情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已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电脑等互联网设备,能够快速地获取时事、热点新闻。因此,教师要适当采用当前的时事热点、政策等作为课堂导入,快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利用的学生兴趣点,更顺利地完成地理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2.利用教学媒体,活跃地理课堂

本章的内容不多,但其活动与案例的数量不少,且使用的图片数量较多,新教材中本章共使用了17幅图,图片质量较高且较好地关注了时代热点,极具前沿性,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因此,教师不能仅使用讲授法对本章内容进行讲授,而是应当优选教学媒体,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增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将“死气沉沉”的地理课堂激活。如在教学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利用PPT、图片或动画展示各个时期我国的高铁线路、高速公路、航空线路等网络及其变化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我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之快、取得的成就之大,在对学生产生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进行细致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3.采用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角色扮演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和更多的表现机会, 通过角色的代入与体验, 促进学生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增强价值判断能力、实现人格自我完善。本章广泛涉及交通运输方式、布局与区域发展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角色扮演法,通过让学生扮演与交通运输息息相关的角色(如交通规划设计师、司乘人员、旅客等),使学生的表现欲被勾起,并顺利达到课前预设好的学习目标。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均能够得到提高,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提升,这不仅能够对改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作用,还能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20-07-10].http://cpc.people.com.cn/nl/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國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J].上海教育科研,2015(12):1.

[4]  蔡志山.新教材地理1《地球的历史》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142.

[5]  朱承熙.扮演什么效果更好?:对地理教学中“非人物”角色扮演的初步探讨[J].地理教学,2018(15):10-13.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新教材布局案例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样板案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医疗布局决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