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03-15张彩枝

化工设计通讯 2021年2期
关键词:铜精矿烧杯标准溶液

张彩枝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垣曲 043700)

铜本身属于绿色金属,其熔点相对比较低,而且,可以进行回炉以及冶炼,其具有循环利用以及回收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在对铜精矿中铜含量的测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中,可以改进铜精矿的精选工艺提供数据依据,并对铜含量进行定量、准确分析,对提高铜回收利用率有积极作用。目前,在对铜精矿中的铜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中,现有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是以短碘量法为主要手段,其稳定性比较强,对于铜精矿中的铜含量有良好的适应性,其实际应用具有推广价值[1]。

1 短碘量法的基本测定原理

由于铜矿本身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矿中的基体成分相对比较复杂,干扰性比较多,其铜含量的分析难度比较大。所以,在利用短碘量法对铜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中,其实际应用的稳定性比较强,对准确测定各类复杂铜精矿样品中的铜含量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实际应用中,其适用于铜含量在60%以下的铜精矿测定中,其分析范围相对比较广,可以实现对铜含量进行准确测量[2]。短碘量法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溶样时间在2~3h,其操作相对简单,而且,对于测定设备的要求并不高,测定分析速度相对比较快。铜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会与过量的KI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定量的I2,其反应公式如下:

在析出I2后,利用Na2S2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处理,从而实现铜矿中的铜元素的定量分析。其化学反应公式如下:

2 实验分析

2.1 主要试剂以及仪器

在对铜精矿中的铜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中,所选择的试剂为:铜精矿试料、100g/L的三氯化铁以及盐酸、7∶3的硝酸/硫酸溶液、蒸馏水、饱和溴水、高氯酸、尿素、氟化氢铵,还有溶液、5g/L的淀粉,150g/L的硫氰酸钾溶液、pH为5的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碘化钾以及硫代硫酸钠溶液标准溶液。在进行实验与分析中,利用250mL的烧杯,酸式滴定管,其滴管分别为20mL、10mL、5mL、3mL等,从而为实验开展做准备[3]。

2.2 实验方法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其步骤是以试料、中和、滴定三个部分为中心。

试料处理,在选择试料过程中,称取0.2~0.4g的样品,并将其置于在250mL的烧杯中。在利用少许水润湿后,盖上表面皿,并将10mL的盐酸加入烧杯中,通过低温电热板加热5min左右。在进行加热处理的过程中,硅含量相对比较高的状态下,则需要加入适量的氢氟酸进行加热,依次加入20mL的硝酸/硫酸溶液、饱和溴水以及高氯酸,其中,饱和溴水为5mL、高氯酸为2mL。摇匀处理后,转移到高温电热板上进行加热溶解,需要注意在加热溶解阶段,要保证黑色残渣不再溶解后,加入少量的硝酸炭化,在炭化结束后,打开表面皿加热发烟,在冷却后,滴加5滴左右的盐酸。加入1g尿素,提高盐类溶解效果,并用蒸馏水进行清洗处理,在盐类完全溶解后,将温度控制在恒温的状态下[4]。

中和阶段,在中和处理的过程中,利用滴管接取少量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缓慢加入烧杯中,如果其中的铁含量相对较低,则需要添加1mL的三氯化铁溶液。在铁离子到红色完全褪去的前提下,过量添加1mL后摇匀,并利用蒸馏水对烧杯壁进行处理。

滴定:在加入2~3g KI后摇匀,并利用Na2S2O3进行滴定处理,在滴定的过程中,保证溶液从深黄色逐渐变为浅黄色。在此基础上,加入2mL淀粉,其溶液会从深蓝色转变为浅蓝色,最后加入5mL KSCN溶液,直到溶液蓝色消失后为止。

3 短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试料阶段

在试料的过程中,受潮或者被氧化等因素,对测定结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在进行称重的过程中,试料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其颜色不均匀,则测定结果会相对偏低[5]。在消除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则需要利用镶嵌式的铝箔袋进行密封处理,如果停放时间相对比较长,则需要通过烘箱进行烘干。试样不均则表现为粒度不匀、混样不匀两方面,其测定精度以及有效性等相对较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则需要根据矿样种类进行实验,并在进行标准化筛选后,混匀后密封装袋备用。矿样种类比较多,其粒度以及实际铜含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则需要从对过筛的角度进行控制,以保证试样操作的基本质量与有效性。在对氢氟酸加入量进行分析中,硅含量过高,在溶解过程中会出现黏性液体黏附烧杯底部,从而出现结底的现象,这对测定结果会产生直接影响。SiO2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是,氢氟酸例外,其产生的反应式如下:

基于此,氢氟酸在加入后,其过量会对烧杯产生腐蚀,影响烧杯的使用寿命,其含量相对偏低,试剂的使用会增加分析成本。

从硝酸/硫酸溶液加入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溶液中的铜经硝酸溶解后,会以Cu(NO3)2的形式存在,在进行高温溶解的过程中,烧杯中的酸性物质会快速蒸发,硝酸的损失量也会相对增加。Cu(NO3)2在分解过程中,会形成难溶的CuO,影响前期的测定结果。基于此,硝酸/硫酸溶液加入量不足,对试样的溶解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影响试料阶段的操作结果。所以,在试料阶段中,硝酸/硫酸溶液加入量需要结合试样操作需求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实现试样处理效果提升[6]。

3.2 中和阶段

在中和阶段,酸碱度以及NH4HF2加入量对铜含量的测定会产生直接影响,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对碘的滴定则需要在中性、弱酸性条件下进行处理,在对待测液进行处理中,则加入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从而实现对酸碱度的有效控制。如果酸性比较强,硫代硫酸钠则会分解,滴定消耗的体积会相对偏大,例如,酸性溶液中I-与空气中的O2氧化后,会生成I2,导致酸性偏高。碱性比较强的状态下,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会与生成的I2发生反应,所以,为避免偏差过大,则需要从I2含量的角度进行控制,在碱性溶液中,针对歧化反应进行控制,降低所产生的误差。在对NH4HF2加入量进行分析中,Fe3+对I-会产生氧化,其对测定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测定结果会相对偏高。所以,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加入NH4HF2进行处理,形成[FeF6]3-,但是,NH4HF2加入量需要过量1mL,这对降低结果误差有积极作用。

3.3 滴定阶段

滴定阶段中的铜含量测定,则需要从滴定操作以及溶液选择等角度进行综合控制,这对实现滴定控制效果提升有积极作用。在滴定阶段,淀粉的配制以及KSCN加入等对铜含量测定结果都会产生直接影响。淀粉在实际应用中,其基本原理如下:

淀粉在实际应用中,极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在偏酸性条件下,极容易生成糊精,变质的淀粉在滴定终点会显示为粉红色,这对滴定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配制好淀粉后,将其冷却到常温后使用,保证淀粉的实际应用效果。在对加入KSCN进行分析中,滴定过程中会出现少量的I2被吸附在CuI沉淀表面,其测定结果会相对降低。在加入KSCN溶液后,其反应原理如下:淀转化的过程中,溶度积比较小的状态下

在CuI沉,则减少沉淀对I2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则需要对KSCN溶液的加入时间进行控制,提高滴定准确性。在指示剂滴定法实际应用中,标准溶液对实际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本次研究是以Na2S2O3为标准溶液,其需要保证存贮条件,其温度需要控制在25℃左右。在进行标准化分析的过程中,则需要保证操作规范性,对滴定数据进行严格处理,从而保证滴定处理水平。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过煮沸冷却后的蒸馏水,加入2mL的三氯甲烷,降低微生物所产生的影响。此外,微生物在弱碱性条件下,其活动力相对较低,所以,可以加入少量的无水碳酸钠,保证溶液的pH为9。在此基础上,Na2S2O3在见光后极容易出现变化,所以,需要将其储存在棕色瓶中,避光放置2周,并通过基准物进行比对,如果溶液浑浊,则需要进行重新配制。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对短碘量法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中,其原理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对设备要求并不高,但是,其测定步骤比较繁琐,而且,不同操作阶段对测定结果产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极容易出现误差叠加的情况,影响铜含量测定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基于此,在利用短碘量法对铜精矿中的铜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中,则需要从试料、中和、滴定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中和需要消除铁离子产生的干扰,滴定阶段则需要对KSCN标准溶液的使用进行控制,从不同阶段消除影响碘量法准确度的相关因素,这对实现铜精矿中铜含量的测定精度提升方面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铜精矿烧杯标准溶液
铜精矿中降低二氧化硅含量的方法研究
影响我国进口铜精矿采购成本的因素分析
提高某选矿厂铜精矿品位的优化试验
定值痕量溶解CH4标准实验溶液的配制试验研究
环境在线监测设备检定中常见问题探讨
影响离子色谱分析准确性的几个因素
快速溶解物体
小议环境监测质量准确度的控制
有趣的化学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