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路径探索

2021-03-10李举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困境传统文化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能实现。传统文化进课堂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升全民素质,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本文分析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进课堂推进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之道,探索新时期深入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有效路径,为进一步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进课堂;困境;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国家进步的软实力,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教育,有效深入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对于更好地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速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步伐,意义非同寻常。

1 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现实意义

1.1 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在整个民族复兴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母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等,一直是整个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重要精神动力。传统文化进课堂工作的推进有利于各年龄段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小培育青少年的文化意识,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神硕果,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普遍追求,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这种认同感将整个民族紧紧团结起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新时代祖国建设奠定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1.2 为打造和谐校园提供智力支撑

近年来校园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对学生、学校及家庭造成了负面影响,这已经成为教育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不管是网络上盛传的中小学学生掌掴同学的行为,还是当年震惊教育界的马加爵事件,这些校园暴力事件既影响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影响,调查发现青少年时期有过校园暴力事件经历的青少年在成人后患有心理疾病与社交方面障碍的概率远高于正常成长的同龄人。这些现实都在告诫教育工作者打造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和谐校园制度的打造固然重要,如增加班主任以及校园安保部门的考核中校园暴力事件处置情况的比重,提升老师及后勤安保部门对于校园暴力的重视度,加强警校合作机制等,但要想从根源上解决校园暴力事件,必须从校园暴力实施者即学生身上入手,加强学生德育工作,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暴力行为的危害。传统文化进课堂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原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教会学生在利益冲突时学会谦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生哲学则有利于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这些传统文化的正面引导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有效避免肢体冲突,同时也能使和谐校园的建设拥有更可行的方案,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2 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困境分析

2.1 学而不考,各方主体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不足

“应试”是谈及中国教育时无法避免的话题,虽然素质教育的方针很早就已经提出并逐步推行,但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老师、家长及学生都更关注考试分数,“分数论”虽然已经不及前几年火热,各方主体却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对分数保留着极大的热情,对于在升学考试中分数占比较大的科目,学生、家长以及老师往往都会投入更多精力,然而传统文化在各阶段的升学考试过程中占比较小,对于整个升学过程的影响有限,使得传统文化进课堂成了一个口号,参与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的各方主体积极性不高[4]。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每年文化系统要完成若干场进大、中、小学校园的演出活动,但整个过程中学生、学校以及教师大部分是被迫接受而非主动参与,再加上传统文化的价值未被充分发掘,重视度不够,导致传统文化进课堂实际效果有限。

2.2 内容选取标准不一,课堂质量参差不齐

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工作开展中对于内容选择并无统一标准,大部分地区的老师会根据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以及教学经验来选择内容,这可以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课程内容更具有操作性。但与此同时,统一标准的缺乏可能导致老师在确定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部分老师选择的内容并不适宜于所授课的年龄段学生学习。如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面较小,对于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选取内容不当,则可能会出现脱离学生实际领悟能力的情况。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选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把握不足,同样会影响传统文化进课堂工作的开展,如三纲五常等错误思想就不合时宜。部分老师选取的课程内容晦涩难懂,脱离实际,学生课堂参与度、积极性不高,无实际效果。由于内容选取标准不统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影响整个传统文化进课堂工作的有效推进。

2.3 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学校教育还是传统的教材加老师和粉笔的教学方式,单一且枯燥[2]。部分教师虽然开始利用先进教具如多媒体进行授课,但只是将原本的教材内容用电脑展示给学生,而新时期的学生知识储备已经与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同龄段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选择上较以前有了较大区别,如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短片观赏等方式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天的传统文化进课堂存在未根据新时期学生接受知识方式的多样化特征以及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进行教学方法方式的创新的现实问题。另外,传统文化进课堂过程中,课程内容大部分还停留在经典解读层面,多由教师带领学生领悟传统文化内涵,但对于实践的关注度却低于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这导致传统文化进课堂过程中学而不用、效果不佳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源上的解决。再加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师资缺乏专业性,多由语文教师或其他文科类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和专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把握上多按自己熟悉的学科来进行课程设计,使得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方式单一的问题更加明显[2]。

3 深入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路径探索

3.1 探索建设传统文化进课堂科学考评体系,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

傳统文化进课堂要想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提升全民素质方面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应该尝试探索建立更加合理与科学的考评体系,主要可以从学生、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三方入手[3]。对于学生方面,可以采取多重手段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如提高传统文化在升学考试中分数的比重,将传统文化学习成绩与体育等科目同等作为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提升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认可度,同时还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如举办传统文化解读赛,引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于教师方面,应该将传统文化的授课效果与最终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作为专业授课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而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师,如语文类科目,也应定期抽查,了解教师所授科目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度,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大喇叭”的功能,通过家访以及召开班会的方式向家长解释在整个课程安排中提升传统文化的比重的现实意义,使得传统文化进课堂工作实现家校配合,提升家长的积极性。而教育部门在对辖区内所属院校进行考评时,应将辖区内所属院校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教学成果以及各学校参与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积极性纳入考核。通过探索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能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多方发力,有效提升传统文化进课堂工作的质量。

3.2 确定教材选取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内容的选取也应该体现差异。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知识接受能力和储备情况,小学阶段可以以选读寓言故事为主,比如孔融让梨;初中阶段,可以选读“四书”篇章,兼学诗文;高中阶段,可以对孔子、庄子、老子、墨子、鬼谷子等“诸经”与“诸子”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同时对文赋诗词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文赋与诗词的学习在整个中学阶段要注意计划性、科学性,在文赋与诗词的学习和写作中还可适当穿插学习一些“声律启蒙”的知识,[2]而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则应该强调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深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如对于庄子自由思想的思考,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学习效果。同时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于传统文化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去传承与发展,将传统文化精华与当代中国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授课中精选契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在教材选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个地区各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专家组进行探讨,确定科学选取教材的标准。当然要让学生学好传统文化,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内涵,首先自己要理解;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讲授的深度与广度,与教师本身对传统文化概貌,特别是对教材的掌握、理解和灵活运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要加强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授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加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把握,提升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师资储备和师资质量。从而通过确定教材、选取内容、培训师资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教学内容。

3.3 促进教学方法创新,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针对传统文化进课堂中主要教育方法依然是理论教学的现状,在教学改革中,应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可以针对当下热门的社会现象开展专题学习,让学生针对现象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充分讨论,在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过程中进行案例选择时,教师可以选取能理解并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如针对大学生可以选取大学生为满足自身虚荣心进行网络贷款的现象。通过这些案例开展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使学生自觉抵制这样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充分有效地发挥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现实意义。

此外,还要不断增强教学的开放性,改变原来由教师单方面讲授知识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让学生多讨论、提问和思考,变讲授课堂为互动式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选取实践性较强的传统文化理念,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领悟。如可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替父母做一顿午饭,传承中华孝道文化,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更加真实和深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教学中,要增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如制作通俗易懂的短视频进行授课。教师还可根据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性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课后辅导,既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拓宽教学渠道,使教学手段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从传统向现代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深入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工作无法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现实意义,理清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症下药,多方发力,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现实价值,为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1.

[2] 王丽波.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标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03):96-99.

[3] 张庆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路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8(07):36-40.

[4] 黄文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J].重庆与世界,2018(16):74-76.

作者简介:李举(1994—),男,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困境传统文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