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研究

2021-03-10苏晨茜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保护机制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阶段,城市历史文脉资源被破坏,所以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成为新时代的治理议题。本文结合上海市松江区有关历史文脉的政策规划和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形成的3个时期来探讨其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建设现状,并存在财政保障机制不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以及规划不明确的困境。对此,加强信息数据建设、社会组织培育、文化品牌建立和资金投入,完善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形成以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市场支持的协同治理格局。

关键词:历史文脉;保护机制;传承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02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的到来,出现了“西学”现象,人们急切地想打破传统,热衷于追求西方建筑,从而导致大多数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被湮没,随之付出的代价是城市历史文脉的掩埋和居民的文化意识淡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当务之急是建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因此,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社会环境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悄然改变。松江区作为上海市的“文化之根”,历史文脉资源丰富,并且在城市化进程中探索并形成了对历史文脉的保护传承机制,旨在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1 松江区历史文脉相关政策与规划

松江区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1993年颁布的《松江县县城综合发展规划》中就将大仓桥地区划定为松江历史古城的保护区域,并对区域内遗址进行了原樣修复。后于2005年,松江区的仓城、松江府城和泗泾下塘区被正式划为松江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但却忽视了广富林文化遗址区域。之后的“十二五”规划期间,松江区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随即对松江区的文化产业资金监管和申请流程列出了明确的管理要求以及在全区的村(居)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到了“十三五”规划期间,松江区委、区政府发布《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以下简称《计划》),规划致力于文商旅一体化项目建设,打造以广富林文化遗址、中华“二陆”读书台、车墩影视城等区域为主的“一轴四圈五区”公共文化设施新格局,同时发扬书画品牌,提升基层文化满意度。在规划中,从早期的物质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逐渐开始关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 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建设现状

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恢复重建时期(1978—1989)、机制初创时期(1990年至党的十八大)和转型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至今)。

2.1 恢复重建时期(1978—1989)

在这个时期,上海市颁布了一些松江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广富林遗址、汤庙村古文化遗址、西林塔等。松江对许多历史遗迹和古建筑都进行了修缮,有的古建筑已经过多次修补重建,除此以外,顾绣在改革开放后才在松江工艺厂有了生产小组,随即开办了展览。1978—1989的10年中,松江还是实行以恢复为主的静态保护传承机制。

2.2 机制初创时期(1990年至党的十八大)

20世纪90年代,虽然松江区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保护历史遗迹的政策,不过都是以还原修复为主,这样的政策保护传承力度显然不够,而且当时松江致力于经济发展,集中了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的同时也对大量文化遗产造成了破坏,松江城内的街巷民居、名人故居被大量拆除。直到21世纪初,松江区政府意识到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对于城市发展的宝贵价值。于2007年上海市第十二届第五次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往后要以梳理城市历史文脉为主线来建设城市,并开启了松江历史文化风貌的研究课题[2]。在“十一五”期间,松江区开展了大量挖掘城市历史文脉的工作,以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为主,举办书法比赛、相关学术研讨会以及出版书法作品集。随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等级评定、老城的改建、广富林项目中加入的“历史展览区”以及公益文化馆的免费开放等活动都是松江区传承历史文脉机制的初步探索。这个时期松江区对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视意识觉醒,开始塑造具有松江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采用创新的理念传承松江历史文脉。

2.3 转型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后,松江区以建设“人文松江”为目标,并与城市更新同时推进的举措有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重新划定文化保护控制线和开启传承历史文脉的全民活动。保护规划的意义就是发现保护区对城市发展的资源价值,从而整体地去控制、管理和引导新的发展要素纳入保护区中的方式和条件[3]。随即对松江仓城、松江府城、泗泾下塘等历史风貌区实行分类保护,并开始关注基层公众的文化需求。而今,松江区为适应“十三五”规划的背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质的飞跃,松江区致力于打造新型历史文化保护风貌区。在文件《计划》中公布了具体实施的31项任务,其中除了加大力度保护物质类文化遗产外,也推出了文旅项目的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如博物馆、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和在学校中开展顾绣社团,实现保护与传承的融合。此外,为了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松江区推出了“百姓舞台”“万千百”文化配送的活动以及线上平台的建立。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前两个时期,这个时期松江区的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的建设更注重公众的文化需求,并在创新保护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动态和静态并行的保护传承机制,以实现文化均等化为目标,在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的运行中加入了公民参与机制。

综上所述,松江区保护机制的运行不再以传统的还原修缮为目的,而是经历从“点”到“面”的演变历程,且明确了历史文化保护线,实行分类保护。另外,历史文脉传承机制主要是从传承人和文化传播两个维度来构建。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如线上线下宣传、开展文化活动、博物馆展览等等,而其中数字化保护方式是近年来探索的先进方式,即实行馆藏展示和保存。这相比传承人的技艺传承方式,其呈现方式单一,无法做到“活态”传承。

3 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3.1 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的品牌创新动力不足

第一,文化事业单位大多为公益性。松江的许多文化事业单位与营利组织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事业单位不是应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产生的内在创新需求。它们既没有企业的物质利益需求,也缺乏提高效率的竞争机制,内在品牌创新动力不足。第二,松江的文化项目申请过程复杂。项目申请提交材料多,审核时间长,步骤较多,并且有松江居住时长的限制,又缺乏资金支持,因此会影响项目创新的积极性。第三,松江的历史文脉资源有限,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高龄化。松江区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创新开发非常有限,一部分只是用来展示而已。例如,松江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顾绣,现在熟练掌握顾绣并且有艺术创新作品的师傅寥寥无几,且年龄都相对较大,本身顾绣技艺十分复杂,耗时长,难度大,因而年轻人学习顾绣的积极性较低,容易造成非遗技艺传承的断层。

3.2 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的财政保障机制不完善

首先,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有限,有“重发展、轻文化”的倾向。松江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和2018年的财政支出信息显示,2018年比2017年的文化领域财政实际累计支出超10590万元,增幅达38.1%。原因是2018年的项目统计中多出了一项旅游。可以看出,2018年之后松江区政府开始重视旅游领域并增加了投入。松江区在文化领域的财政支出在最新的2019年年度财政支出预算已超103508万元,与2017年和2018年相比增幅达到约260%,2019年的2月单月实际支出为9404万元,可以看出,文化财政投入逐年递增,但与其他领域如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等项目的投入相比,差距较大。其次,财政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政策实行中,一些配套的设施材料以及修复建筑的后续维护费用没有制定规范的政策保障。最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单一,资金利用率低。区政府垄断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并且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供给总量不足。从市民角度来看,由于政府的垄断供给手段,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比较平均在各区域,这样就很难关注到不同地区市民的需求。并且区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有限,所以导致非营利組织很难发展壮大。

3.3 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的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

首先,市民参与积极性降低。松江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和2018年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和开展场次呈下降趋势,松江的“百姓”文化品牌系列活动的报名人次从2.8万下降到1.6万。笔者认为,市民的知晓度和满意度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而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是关键渠道。由于宣传不到位,影响了市民的知晓度与满意度,进一步降低了市民投身文化项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社会组织没有发挥积极引导作用。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有限,松江的社会组织普遍存在运行经费、活动权限、组织规模以及工作审批流程复杂等问题。因而它们并不能制约有的企业破坏历史文脉的行为,也影响不了区政府对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建设的决策。因此,公众参与的机制和社会组织培育不完善导致了社会参与机制的不健全。市民所在社区的居委会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活动参与机制,没有自主组织公众参与文化活动,区政府制定的法律政策也没有对社会组织在公民参与这一领域作出具体的规划,缺乏可操作性。

3.4 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的整体规划定位不明确

尽管松江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对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改造,在《上海市松江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中也提出了保护松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景观,但没有出台具体的保护条例,没有给出参考案例,使实施时目标模糊,而且土地规划文件中没有具体列出文化土地规划的部分。再者,松江区政府没有合理划分松江的历史文化区域。在《计划》文件中也有相似问题,规划中对仓城的一众古建筑有修缮计划,但还未开放营业,需要在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后再行开放,并且由于商业的开发而存在“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整体规划仍需加强。

4 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线上平台的信息建设,整合文化专题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建立是线上网站平台的核心,同时也是与公众双向沟通的即时渠道。第一,加大政策解读力度,梳理责任和权力清单。在区政府服务性网站平台上,每发布一项新政策,有关部门应同步出台一则政策解读,内容涉及政策相关制定者、参与者以及专业评论者的观点解析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能和责任。第二,在服务性网站平台上建立文化专题。现今的区政府官方线上平台中,文化与教育成为一个专栏,且归类于公众服务,这样市民对文化领域信息的获取相应减少,所以需要建立一个直观的,只以文化为主题的专栏,以便市民直接获取信息。

4.2 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搭建市场和社会的桥梁

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之外的一支社会力量,它处于基层,易整合个人和群体资源,拥有表达公众意见的社会功能。第一,政府培育以保护传承历史文脉为核心的社会组织。首先就是资金支持。松江区政府可以给社会组织安排专项经费,对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有贡献的社会组织给予财政奖励,实现对其长期的支持引导。第二,社会组织的壮大可以影响文化市场。在文化市场中树立威信,增加文创企业和文化社会组织的合作机会,利用社会组织不同行业领域的专业优势,主要扶持文化企业创新,积极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开创具有松江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并且实用性、普及性强。

4.3 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市场和政府的支持在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政府在对松江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上加大财政支持,在前期提供充足的建设资金。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使其财政支出占比不低于其他公共事业的投入,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领域。第二,对于企业或者社会组织对松江的历史文脉保护传承项目上作出投资的,都应根据其投入程度,给予相应的财政奖励。第三,公开财政投资、捐赠的流程实行透明化管理,公平竞争,号召、吸引企业、私人及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的活动中来。第四,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投入机制作保障,形成一个稳定且长效的财政保障机制。

4.4 明确城市文化定位,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第一,形成文化产业链。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的方式可以与现代文化结合,部分传统文脉保留下来,选择一两处历史文化区域重点推出一系列有内涵和有市场的文化产业项目。依据自身特点选择主导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业链条,逐步建立和完善松江区文化发展体系。第二,打响文化品牌知名度。以松江创办的“百姓明星”为主力品牌引领,打造其他全民性的松江区文化特色品牌,将松江区文化特色品牌中的有关事物冠名(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街道名称、取名建筑物、商铺命名等等,形成松江特有的文化品牌。然后由官方文化事业单位举办品牌商标设计竞赛或是宣传活动来吸引公众参与其中,打响文化特色品牌。

5 结语

松江区作为上海市的“文化之根”,拥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松江区的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在不断优化,不过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的传递,如建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等。其实可以从微观层面进行历史文脉的渗透。保护传承的方式可以不拘泥于以经济和资本的方式来推动其发展,转而采取隐蔽的手段,通过外化的形式将文化意识根植于城市环境中,嵌入市民生活中,增强市民文化自信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传递。因此,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的最佳运行模式是多元主体的参与,其中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宏观政策目标,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市场在文化领域投入资本,引入创新奖励机制,培育社会组织,建立与市场相互扶持和引导公众参与的互动局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2] 洪琳,白庆华.松江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改善民生[J].上海房地,2008(04):41-43.

[3] 周俭,梁洁,陈飞.历史保护区保护规划的实践研究——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07(04):79-84.

作者简介:苏晨茜(1995—),女,上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猜你喜欢

保护机制
赣南苏区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创新经济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的思考
完善园林植物保护机制初探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权保护机制构建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