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人粮关系的时空演变 与驱动因素研究

2021-03-09王淑贺

粮食问题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固定效应模型粮食人口

王淑贺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层面对我国2006—2018年的人粮关系进行时空演变分析;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人粮关系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得出(1)全国尺度:2006-2018年间我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在逐年下降,人口和粮食都在增加,我国仍处于低水平的人粮平衡状态;(2)省域尺度,全国粮食盈余的省份在增加,人口超载的省份在减少,人粮关系明显得到了改善;(3)驱动因素: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农业用水率存在负向驱动作用,产业结构存在正向驱动作用,为及时调整和制定耕地保护对策提供了基础依据。

关键词:人口 粮食 土地资源承载力 固定效应模型

一、引言

土地资源承载力一般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其实质是研究人口消费与食物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间的平衡关系问题。[1]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土地资源承载力降低和粮食安全问题。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三农”问题,“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因此,土地资源承载力问题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而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是重要领域之一。如何仁伟、王瑞杰、王丽霞、杨倩、孙秀锋、张晶[2-7]等在国家、省、市、县等尺度下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展开了系统研究,而针对人粮关系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

基于此,本文根据人口和粮食的变化关系,采用土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指数模型,进行定量评价我国2006-2018年土地承载力状况,并且研究了人粮关系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制定人口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切实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數据来源

选取我国31个省2006—2018年的人粮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各项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选取了全国及各省的粮食产量和年末总人口等数据作为本研究的指标。

(二)研究方法

1. 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其本质是研究耕地的粮食产量、人均粮食需求量人口数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其公式表示为 :

LCC=G/GP(1)

式中: LCC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人),G为区域粮食总产量(kg),Gp为人均粮食消费标准(kg/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人均营养热值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本文把人均粮食消费450kg作为营养安全的标准。[8]

2.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模型

为揭示区域现实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构建土地资源承载率指数(LCCI),从全国、各省两个尺度层面对我国的人粮关系进行分析,LCCI及其相关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9-10]:

LCCI=Pa /LCC(2)

Rp=(LCCI-1)×100%(3)

Rg=(1-LCCI)×100%(4)

式中LCCI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为土地资源承载力(人);Pa为现实人口数量(人);Rp为人口超载率,Rg为粮食盈余率。

根据LCCI大小的不同将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粮食盈余(LCCI小于0.875)、人粮平衡(LCCI介于0.875-1.125)、人口超载(LCCI大于1.125)。根据各个地区粮食盈余或超载的程度差异,可以进一步将土地资源承载力细分为10个等级。[2]

三、评价分析

(一)全国整体人粮关系分析

我国2006-2018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如图1所示,全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介于0.95-1.19之间, 说明我国的耕地资源已经出现了人口超载的状态。总体来看,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先下降后增加的态势,人口和粮食增长系数处于一直增加的状态,存在矛盾的人粮关系。具体来看,我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经历三个阶段。

1. 2006-201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逐年下降,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由2006年的1.188降至2010年的1.08,处在临界超载的边缘,粮食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人粮关系表现为基本平衡状态。

2. 2010-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快速增长,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幅度,土地资源承载率明显降低,由2011年的1.08 降低至0.94左右,人粮关系表现为基本平衡状态转化为平衡有余状态。

3. 2015-2018年,粮食产量表现为缓慢平稳增长状态,增长幅度与全国人口增长幅度基本接近,土地资源承载率稳定在0.94左右,人粮关系表现为平衡有余状态。

2010-2015年间全国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加强农业生产相关政策的落实。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增加良种补贴,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二)省域人粮关系分析

从省域尺度考察我国各省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本文借助ARCGIS10.2软件将2006、2012和2018年的人粮关系进行可视化表示(如图2)。所示。研究表明2006-2018年,全国粮食盈余省市在增加,人口超载的省市在减少,人粮关系明显改善。就代表年份来看:

2006-2012年,人口超载程度有所下降。从土地资源承载力分级来看,2006年粮食盈余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5个省份,人粮平衡的省份有安徽、新疆、辽宁、山东、江西、湖南,其余省份都处在不同程度的人口超载状态。从动态变化来看,四川、甘肃、湖北、江苏、河北5个省份已经从人口超载进入人粮平衡阶段,黑龙江、内蒙古两个省份由富裕状态发展成了富富有余,湖南、江西、安徽、辽宁、山东也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主要是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三农”工作,如加强部分地区的良种补贴,完善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等,使全国的人粮关系得到改善。2018年,处于人口超载的还有西藏、青海、云南、陕西、陕西、重庆、贵州、广西、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福建14个省份,即人口超载的省份占了一半;其他省份处在人粮平衡及以上水平。从动态变化来看,重庆、贵州、广西、福建、湖南5个省份人口超载程度都略有增加,新疆、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的人粮关系改善明显,其他省份变化较小。

由图3可以看出2006-2018年,全国各省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粮食平衡有余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平原、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且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对周围省份乃至全国的人粮平衡都起到了作用。人粮平衡的省份散落分布在人口超载的省份和粮食盈余的省份,或者处于人口临界超载,或者处于粮食平衡有余,属于人口与粮食均衡发展的省份。人粮矛盾突出、人口超载的省份一是位于自然条件禀赋较差、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云贵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二是位于东部的北京、浙江、天津、福建、广东和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化地区,这些省份受人口集聚效应的影响,人口超载严重。

四、人粮关系的驱动因素研究

在对我国31个省(区)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以期改善我国的人粮关系,促进其高效发展。

(一)变量选择

人粮关系的发展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结构、农业用水比率4个指标进行研究(见表2)。

(二)模型设定

采用面板数据来建立模型,一般会有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等形式。为了更好地选择计量模型,首先选择混合效应与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检验和LR检验,从结果来看,数据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表明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回归模型。接着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从结果来看,拒绝了面板数据应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的假设,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回归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回归方程如下:

LCCIit=β0+β1PUit+β2LUit+β3INDit+β4AWit+εit(5)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LCCI表示土地资源承载力,PU是人口城镇化,LU是土地城镇化,IND是产业结构,AW是农业用水率,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三)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8.1软件,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各变量估计结果均在10%以上的水平显著,证实所选取变量的合理性,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农业用水率具有负向影响作用,产业结构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第一,人口城镇化的加剧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人粮关系具有负向作用。城镇人口增加1个单位,土地资源承载力平均下降24.7%。主要是由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镇,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进而影响粮食生产的人力资源。此外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增加了粮食的人均消耗,出现人口和粮食之间的矛盾。

第二,土地城镇化的加剧对人粮关系具有负向作用。土地城镇化水平每提高 1个单位,土地资源承载力平均下降1.781个单位。主要归因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大量耕地与基本农田被占用,导致耕地减少,进而影响粮食产量,而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城镇化占主導地位,大量的农民进城对农产品的需求増加,这就会出现人地的矛盾,进而演化成人粮关系的矛盾。

第三,产业结构在5%的显著水平下对人粮关系具有正向作用。估计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每提高1个单位,将推动土地资源承载力平均增长11%。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升级与重视粮食生产并不矛盾,因为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降低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从而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

第四,农业用水比率对人粮关系具有负向作用。农业用水在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占据较大比例,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非农业用水量持续增加,农业用水与非农业用水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有效灌溉量,制约农业的发展,加剧了人粮关系的矛盾。

表4 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

五、结论与讨论

基于人粮关系的视角,借助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从全国、省域两个尺度系统地探讨了2006—2018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探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从时序变迁来看,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在逐年下降,人口和粮食都在增加并且表现为粮食增加的幅度大于人口增加的幅度。2011年人口增长的系数与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相等,之后一直呈现人口增长系数大于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的发展态势。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仍处于低水平的人粮平衡状态。

(2)从空间格局来看,全国粮食盈余的省份在增加,人口超载的省份在减少,人粮关系明显得到了改善。河北、湖北、江苏、甘肃、四川的人粮关系变化最为明显,由人口超载过度到了人粮均衡或者粮食盈余状态。

(3)从驱动因素来看,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农业用水率产生了负向驱动作用,产业结构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且都在不同显著水平下显著。

本文基于对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测度,揭示了13年间的人粮发展关系,虽然国内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但是本论文从两个层面分析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另外构建模型进行了驱动因素分析,并且进行了论证。

更近一步,本文确定的人均450kg粮食消费水平标准,相对于现阶段已经引入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是合适的,但考虑到未来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人均粮食消费指标。同时,本研究是在耕地不断减少,但是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开展的,然而近十几年粮食产量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另一方面是因为科技的进步。因此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号召下,如何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如何绿色的测算耕地承载力,成为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地科学,1994,(03):1-9.

[2]何仁伟,谢磊,李立娜.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以丹江口库区河南辖区为例[J].生态经济,2020,36(09):142-150.

[3]王瑞杰,吴林荣,闫峰.基于人粮关系的鄂尔多斯砒砂岩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9,39(06):142-148+154.

[4]王丽霞,钟旭珍,刘招,张娟,余东洋.基于人粮关系的关中-天水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8,45(03):501-505.

[5]杨倩,李山勇,孙铖,邱丽娟,林爱文.湖北省粮食生产及其影响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05):345-350+357.

[6]孙秀锋,秦建,刁承泰,左太安.基于人粮关系的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时空差异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1):175-182.

[7]張晶.基于县域单元的中国人粮关系及其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1):13-17.

[8]史兴俊,靳贺杰,房鑫,刘明华,兀艺凡,代莺莺,丁冉.基于人粮关系的信阳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3(02):265-269.

[9]封志明,杨艳昭,张晶.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从分县到全国[J].自然资源学报,2008,(05):865-875.

[10]谢晓彤,朱嘉伟,周琳琳.河南省1999—2014年人粮关系时空变化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51(02):266-273.陈明星,叶超,陆大道,隋昱文,郭莎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J].地理学报,2019,74(04):633-647.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猜你喜欢

固定效应模型粮食人口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创造与替代:对外投资与本地就业关系研究
我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把粮食保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