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颅脑损伤应用核磁共振与CT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2021-03-09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颅脑血肿影像学

朱 媛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 山东 烟台 264002)

急性颅脑损伤为严重脑外伤,患者通常具有非常复杂的病情,并且其病情进展快,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而言,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原因是损伤部位和血肿厚度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有所不同,随之采取的对症治疗措施将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尽快进行准确的诊断,才能做到对症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1]。而CT与核磁共振均是临床诊断急性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影像学方法,二者可以快速了解患者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体积较小的损伤和厚度较薄的血肿,二者存在不同的诊断准确性,若是漏诊或误诊,将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预后。本文抽选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于本单位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共50例,为其采取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试对比两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抽选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于本单位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共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2~88岁,平均(55.86±14.32)岁;交通事故撞击31例,高空坠落10例,重物击打6例,其他3例。

入选标准:(1)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相符,均有头晕头痛、恶心、抽搐等症状表现[2];(2)受伤后72 h内就诊;(3)无CT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禁忌证;(4)颅脑损伤生活期限不少于6个月;(5)未接受过相关治疗;(6)研究内容已告知患者,知情同意书患者已签署,且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道德要求。

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稳定、不适合移动者;(2)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3)患者体内存在金属物,可影响影像学检查准确性;(4)非首次发生急性颅脑外损伤;(5)因依从性差、精神障碍、认知障碍、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1)C T诊断:确保患者无造影剂过敏史,指导患者调节紧张情绪,确定无问题后为患者取仰卧体位,使用16排螺旋C T扫描仪,以头进脚出的方式为患者扫描头部。参数设置为:①电压:125 k V;②电流:125 m A;③层距:10 m m;④层厚:10 m m;⑤螺距:1 m m;⑥窗位:30~55 H U;⑦窗宽:85~100 H U;⑧矩阵:512×512;⑨扫描时间:3~4 s。先给予患者常规周围扫描,随后以颅底为基线,给予颅脑平面横断位扫描,之后对颅脑中存在的疑似病变处给予薄层扫描,此时层厚与层距均为5 mm。若基底节内囊区、脑干、胼胝体、大脑皮质和髓质的交接处出现1个或若阁点状或灶性高密度影,则代表检出。

(2)核磁共振诊断:在CT检查完毕至少1小时后为患者进行MRI扫描,先给予患者矢状位T1WI/R I、横轴位T2WI/R I、Flair序列扫描,设置T1WI/R I的参数为:①TR:175 ms;②TE:15 ms;③层厚:3 mm;④层间距:1 mm;⑤矩阵:224×224;设置T2WI/R I的参数为:①TR:2000 ms;②TE:100 ms;③层厚:3 mm;④层间距:1 mm;⑤矩阵:224×224。

注:两组均以同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

1.3 观察指标

将两种影像学方法的如下观察指标纳入组间对比:(1)诊断准确率;(2)对小于1.5 mm厚度、1.5~6 mm厚度、6~9 mm厚度、大于9 mm厚度血肿的检出率;(3)对顶枕叶、颞叶、额叶、额颞叶、轴外等不同部位损伤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

核磁共振具有94%的诊断准确率,比CT的78%高,统计学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诊断准确率的组间对比 [n(%)]

2.2 对不同厚度血肿的检出率

核磁共振对小于1.5 mm厚度、1.5~6 mm厚度、6~9 mm厚度、大于9 mm厚度血肿的检出率均比CT高,统计学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同厚度血肿检出率的组间对比 [n(%)]

2.3 对不同部位损伤的检出率。

核磁共振对顶枕叶、颞叶、额叶、额颞叶、轴外等不同部位损伤的检出率均比CT高,统计学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CT、核磁共振均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手段,其中CT通常被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初期诊断,原因是CT检查耗时较短、操作简单快捷,3~5 min便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非常适用于病情危急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基本诊断,但是这种方法缺乏对小体积病灶的敏感性,病灶体积越小,其检出率就越低[3]。相比之下,核磁共振虽然耗时较长、操作难度相对提高,不适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初步诊断,但可以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进一步诊断。例如,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T和核磁共振的影像学表现均有头皮新月形密度增高、存在异常的高信号影等,CT无法显示出明显的外伤性改变,但核磁共振却可以展现出明显的异常信号影,临床可以借助核磁共振来实现更加全面的诊断[4]。此外,CT检查容易出现伪影,而核磁共振可以提供多个方向的断层图像与三维图像,可以有效避免伪影的出现;并且,核磁共振的图像具有比CT更高的分辨率和清晰度,即使是厚度比较薄的血肿和体积较小的病灶,核磁共振也可以检出,因此可以有效减少漏诊等情况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预后[5]。见结果,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94% vs 78%),与魏发伟[6]研究中96%的诊断准确率相近,并且其对不同厚度血肿的检出率和对不同部位损伤的检出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可见“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有比CT更高的临床诊断效果和价值”的结论真实可靠。

综上,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准确性比CT更高,临床可以将其用于诊断厚度更薄的血肿和各个部位的损伤。

猜你喜欢

颅脑血肿影像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