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感干预与网格化管理结合,构建社区重点人口心理服务与干预体系

2021-03-08王金玲马锦飞

公关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干预

王金玲 马锦飞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重要基础,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是社会治理的基础。重点人口是社区治理的一个关键点,构建社区重点人口心理服务与干预体系刻不容缓。重点人口社区感可以反应重点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社区参与行为,通过培养重点人口的社区感、加强重点人口社区感干预、并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

关键词:社区感 重点人口 干预

1.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是社会治理的基础。重点人口的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做好重点人口的监管工作,可以有效的减少违法犯罪活动,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重点人口是指具有危害国家安全或者社会治安嫌疑的人员,目前,重点人口的监管工作主要由公安部门进行,社区在重点人口监管工作中所做的工作比较有限。大社会是由小社区组成的,如果社区中能做到人与人直接和谐相处,那么社会才会更加安定有序。所以,构建社区重点人口心理服务与干预体系刻不容缓!

2.社区感

2.1社区感的概念

“社区”是指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的、人口同质化较强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早在20世纪70年代Beigel就对社区居民的心理意识进行探讨,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成员间的感受来促使社区能够更好的运作。McMillan和Chavis对社区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社区感是社区成员对社区内其他成员和整个社区成员关系的一种感知,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所拥有的歸属感,是其把社区所有成员认同为一个团体的强烈信念。

2.2社区感的结构及测量

McMillan和Chavis提出社区感的四个维度包括成员资格(membership)、影响力(influence)、需求的整合与满足(integration/fulfillment of needs)以及共同的情感联结(shared emotional connection),并提出了“四因素”模型,使社区感更加具体化,变成了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以“四因素”模型为理论基础编制出了很多社区感量表。

关于社区感的测量,后续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Gerson和Kathleen认为在测量社区感时应充分考虑社区成员的社会地位、在该社区的居住时间、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和社区环境的影响,Farrell认为应该考虑社区犯罪率和公共设施利用率的影响。

社区感的测量方式大多采用问卷调查,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主要的量表有“社区感指数”(Sense of Community Index,SCI)、“简明社区感指数”(Brief Sense of Community Index,BSCI)、多维地域社区感量表(Multidimensional Territorial Sense of Community Scale,MTSOCS)等。

2.3调查重点人口社区感的意义

2.3.1反应重点人口心理健康水平

社区感可以反映重点人口心理健康水平,而重点人口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犯罪息息相关,当社区成员处于比较孤独或抑郁的状态,如果遇到困难没有社会支持,很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造成犯罪,对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威胁。研究表明社区感与孤独、抑郁等呈负相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社区成员的社区感,来关注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社区感还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社区感越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可想而知,当社区成员对生活比较满意时,也很少会做出犯罪行为。Farrel, Aubry和Coulombe对社区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社区感在社区稳定和居民幸福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2.3.2反应重点人口社区参与行为

研究表明,社区感同社区人员的社区参与行为正相关,Chavis和Wandersman对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了一项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其任职时间与社区感呈正相关。也有研究发现,社区成员的社区感与其他社区参与指标正相关,例如政治参与,公民参与,社区组织参与等。

当社区成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时,不仅能提高其成员感,并且能和社区内其他成员建立起共同的情感联结,当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较强时,社区也就更稳定了。人们积极进行社区参与行为可能是责任感起到了作用,人们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好公民”。可想而知,当重点人口将自己贴上一个“好公民”的标签时,就不太可能去做一些违法犯罪活动。

2.3.3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

构建和谐社区有很多方面,但是社区感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切入点,通过调查重点人口的社区感,对重点人口进行社区感干预,最终提升其社区感。想要创建和谐社会,先要创建和谐社区,而重点人口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关键。培养重点人口的社区感水平并创造和谐的氛围,是社区心理学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极为重要的方向。

3.关于提升重点人口社区感的几点建议

3.1根据社区感四因素模型制定针对性方案

重点人口的“成员资格”因素反应了其感受到自己在社区中的权利和义务,反应了重点人口对社区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重点人口“影响力”因素可以反应了重点人口对自己能够影响社区发展的感知,可以让重点人口成为社区决策的参与者,从而提高其“影响力”因素。当重点人口的“需求的整合与满足”因素得分较低时,应重点考虑其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遇到困难,并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共同的情感联结”强调基于共同的历史、相似的经历等建立的社会联系,所以,社区可以多组织类似的活动,让重点人口参与其中,并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分享经历的平台。

3.2鼓励重点人口参与社区活动

多举办社区活动,让重点人口有更多的机会融入社区这个集体中,提高了重点人口的成员资格感。社区可以通过举行不同主题的活动,去发掘重点人口的专长,让他们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社区也可以开展一些技能培训类的服务,这样不仅能开阔重点人口的视野,而且也能让其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选择,并最终通过学习发展成为专业技能,甚至成为其找工作的有力支持。通过提高重点人口在更大的社区里的成员资格感,重点人口的学习也和社会需求想匹配,最后与社区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联结”,从而提高了重点人口的社区感。

3.3加強重点人口社区感干预工作

重点人口的社区感干预工作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实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重点人口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根据重点人口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心里咨询,为重点人口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社区是一个集体,在社区中开展重点人口的团体辅导,也是一个非常可行且有效的方案。多种心理干预方式相结合,可以培养重点人口正确的认知方式,让其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有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帮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3.4将社区感干预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

从社区的管理模式上看,网格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已经应用于很多城市的社区管理工作中。网格化管理,即把一个社区划分成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网格员每日巡访,了解民情民意,还能对重点人口进行重点管理。为了更好的构建社区重点人口心理服务与干预体系,可将重点人口社区感干预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将重点人口社区感干预应用到网格化管理的模式中去,使其成为每个网格标准的一部分。

在构建社区重点人口心理服务与干预体系中,社区感是一个有效的落脚点,如果能通过培养重点人口的社区感、加强重点人口社区感干预、并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势必会为维持社区稳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9-11-06(004).

[2]马锦飞,王金玲.(2019)..大数据在重点人口社区心理服务与干预中的应用[J].决策探索(下),(12):33-34.

[3].Jonathan.Lazar,.&.Jennifer.Preece..(1998)..Classification.schema.for.online.communities..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ystems. Americas.Conference.

[4].Mcmillan,.D..W..,.&.Chavis,.D..M....(1986)..Sense.of.community:.a.definition.and.theory..Journal.of.Community. Psychology,.14(1),.6-23.

[5]李须,陈红,李冰冰,廖俊,杨挺,刘舒阳..(2015).社区感:概念、意义、理论与新热点[J].心理科学进展,23(07),.1280-1288.

[6]谌俊雅.(2018)..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形态与社区感关系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7]陈永胜,牟丽霞..(2007).西方社区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15(1),.169–173.

[8].Prezza,.M.,.&.Pacilli,.M..G..(2007)..Current.fear.of.crime,.sense.of.community,.and.loneliness.in.Italian.adolescents:.The.role.of. autonomous.mobility.and.play.during.childhood..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35(2),.151–170..

猜你喜欢

干预
以学校为基础儿童超重肥胖干预研究进展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问题”课程体系建设
云学习平台大学生学业成绩预测与干预研究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