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四个自信”

2021-03-08陈欢

公关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自信

陈欢

摘要:2020年是决战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节点,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四个自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突出中国特色,彰显道路自信;坚持与时俱进,彰显理论自信;健全治理体系,彰显制度自信;厚植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个自信 战略意义

2020年是决战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节点,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四个自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突出中国特色,彰显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集中体现。自从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后,我国就明确了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从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出发不断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再到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延伸和拓展了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平衡协调发展,也促进了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升。这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突出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开创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充分彰显出我国的道路自信。

其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而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人民群众解决发展水平不高、不全面、不充分的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切和回应,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关键举措,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集中展现。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凝聚中国力量、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中国梦的实现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也必须以全体人民的共商共建为先决条件,因为这关系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决定着党的执政地位的人心向背。这意味着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时,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兑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以提升,向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也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信念、夯实基础提供了动力。

二、坚持与时俱进,彰显理论自信

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的含义至今,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时刻紧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1979年,邓小平在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时强调这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标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思想,这说明小康社会的概念本身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具有时代烙印的历史决断。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任务,为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党中央则是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出发,提出了统筹兼顾各方面发展要求的战略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小康社会的时代内涵,为破解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综合分析世界新格局和国内新形势的基础上,我国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方位出发,提出要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详细解答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并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等新思想、新举措提供了行动指南。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理论正是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的突出成果,是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聚焦时代发展重任、推进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的关键一步。那么,当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时,这些丰富的发展亮点和实践经验必然会成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不断印证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新阶段的理论创新提供借鉴,为新时代的思想解放充当利剑。

三、健全治理体系,彰显制度自信

“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藩篱,不断拓展制度创新所涵盖的领域,逐渐形成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的国家治理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制度创新一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必然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好这“最后一公里”,党中央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与扶贫相关的体制机制,例如《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村党组织建设规章制度、后期帮扶跟进机制的完善都为落实脱贫责任、防止数字脱贫、加强扶贫工作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这充分反映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强大的制度保障为支撑,倘若没有这些制度的坚实保障,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精准脱贫过程中暴露出的短板和弱项也需要制度健全来弥补。尤其是脱贫攻坚领导队伍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部分群众等着靠别人的思想未能转变,“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落实不够等,这些弊端的显露正是制度建设不全面、改革力度不够的集中表现。所以,只有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才能巩固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这意味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对总结发展经验教训、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实,不仅是脱贫攻坚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的問题,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的问题以及民生保障力度不够、政府行政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都需要制度建设这一重要举措,而在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中,必然会推动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彰显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正如发生突发事件时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所彰显的政党制度优势一样,我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准则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一致认可,全国各地人民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更是体现了各方协调、守望相助的治理成效。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我国的制度体系一定会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可靠,我国的制度优势一定会再次大放异彩。

四、厚植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并延续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践基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首先,“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追寻的理想社会形态。在《礼记·礼运》中所记载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富裕安康的美好生活就是小康社会最早的雏形,它集中反映了儒家文化“天下为公”的基本思想,凝聚了老百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美好愿望,成为今天全面建成多层次、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雏形,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優秀政治基因。其次,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扬了党的革命传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在国家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中贯穿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陷阱而永葆青春活力的革命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新时代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红色文化谱写了新篇章。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践基础。在国家层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在社会层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完善指明了方向;在个人层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国民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培养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时代的召唤,才使中国人民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懈奋斗,持续积聚顽强拼搏的中国力量,不断强化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正因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理论才能一直延续至今,不断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综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突出中国特色,坚持与时俱进,健全制度体系,厚植中华文化,增强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

[2]何毅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8.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自信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