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析

2021-03-08颜廷宏

大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新媒体大学生

颜廷宏

[摘 要]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带来广泛影响,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要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水平,必须搭建网络理论学习平台,创建理论讲授教育新模式;借助在线教育平台,构建互动式教育新模式;依托党建新媒体,实现信仰教育日常化和常态化。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008-03

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到59.6%;从年龄结构上看,其以中青年群体为主,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数量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最高,占比达25.4%[1]。很明显,青年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和人生信仰。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地运用新媒体这一载体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让新媒体成为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型平台和坚实阵地,坚定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的含义和特点

当前,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异军突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已经成为人们沟通和联系的主要方式。那么,何谓“新媒体”?综合各家所言,新媒体主要包含以下基本面:首先,“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媒体形式,是通过网络渠道和电脑、手机等终端,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服务的媒体传播形态;其次,“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最根本地体现在技术上,同时也体现在丰富多样的形式上。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个性化与自由化、海量性与共享性的特点,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操作方便简单。因此,新媒体一出现便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和喜爱,不仅为高校提供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重要手段。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及信仰教育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经过严密理论论证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理想信仰。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该如何界定呢?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度信服、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执着的追求;再次,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性或作为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简言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本身的信仰、选择和持有,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理论的信服、尊敬和崇拜。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界定。其一,从理论教育层面来讲,是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理论教育,提升大學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认知程度,引导其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增强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二,从方法论层面来讲,是指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方法论的教育,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和认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及其思维逻辑,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2]。

二、新媒体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素材和资源

首先,新媒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素材。传统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素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材获取方式也仅局限于课堂的讲授和书本的阅读。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素材和内容也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新媒体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不局限于现实中的书本和教室,从各种网络理论平台上也可以接触、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理论前沿,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理解党和国家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要求、新理念、新思路。

其次,新媒体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网络文化资源。新媒体集思想文化理论和网络技术手段于一体,具有理论与技术的两重性,这使得各种思想文化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上进行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一种突破地理位置、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多方面限制的精神形态网络文化[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信息在新媒体这一载体中达到政治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效统一,归属于各类网络文化信息中,其文化与科技含量也因此得到提升[3],网络技术手段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普及和传播的重要手段,从而在技术层面上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

2.新媒体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新媒体技术的“超时空性”和跨地域性特征,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接受信息的“同步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教育随时随地“在线”“待命”“在场”,保证了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实现即时学习、即时互动,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自觉性,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收集者、提供者和传播者,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

其次,由于其“便捷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新媒体不仅给教育的主体带来便利,同时也方便了教育客体的学习活动。基于网络理论教育平台,不仅教育者可以及时向学生传送教育内容和教学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便捷地接收教育内容和信息,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上“面对面”的单向灌输模式,催生了“多对一”“多对多”的全新“交互主体”教学方式。这种便利、互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摆脱了以往教条式的说教,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再次,新媒体以多媒体和超文本作为信息呈现的主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网络载体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漫画、动画等多种方式在内的交互式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新媒体的这种兼容传播形式,既推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手段的改进,又成了一种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3.新媒体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平台和渠道

首先,新媒体技术提供了全新、便捷、快速的网络交流平台,在网络技术层面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渠道。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信息海量性特点,使得新媒体成为集各种信息于一体的数据库平台。借助于这个数据平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信息传播的范围不仅可以无限延伸,还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关信息的存储范围,提高了大学生获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能力。

其次,新媒体技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新媒体是一个开放、自由、交互性很强的平台,拥有比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更多的功能和优点,具有“随时随地在线”的特征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只要有互联网和信息接收终端,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同世界上任何地点的任何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和信息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同理,马克思主义资源和信息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实现全球共享。

再次,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也进一步拓宽了高校马克思信仰教育的平台和渠道,微信、QQ、微博及其他手机APP等各种手机网络平台都成了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渠道。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挑战

1.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一直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指南;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正当性、合理性得到了大众的接受与呼应,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思想政治领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当前,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手机等媒介为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网络新媒体中碰撞与融合,由此形成了各种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大量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唯一性和主导性遇到了挑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统领作用和主体地位遭到一定程度的弱化。同时,由于新媒体娱乐化、游戏化、休闲化甚至低俗化的消极性作用,加之西方国家在思想领域针对中国开展的“和平演变”,极力宣扬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给处于信仰塑造期的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了紊乱,消解了人们长期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敬与信服。

2.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模式遇到了挑战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传统方式主要有专题讲座、宣讲报告、集中培训、校园文艺活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政必修课。一般而言,在没有其他介质存在和干扰的情况下,這种表现为面对面“单向性”关系的传统教育模式能够保证和强化灌输教育模式取得实效。但随着网络、微博、微信、APP软件等新媒体的出现及其表现出的便捷性、交互性、信息海量性、超时空性、跨地域性的特点,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更多信息获取和选择的机会,信仰教育不再是“一对多”的关系,而变成了“多对多”“多对一”的关系。相较之下,传统信仰教育方式的不可选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此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抗拒和抵触性,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而有所削弱,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被削弱。

3.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取向受到冲击

网络新媒体一方面因其信息海量性和公开共享性,促进了各种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另一方面因其信息杂乱性,导致网络之中的价值观念良莠不齐,很多反映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价值观念充斥其中。尤其是当前网络中流传的一些内容和作品,缺失主流价值,缺乏理论深度,缺少理性认知,伴随新媒体出现的大量娱乐化、快餐化作品,消解和改变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动摇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追求,猛烈冲击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4]。新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使大学生深陷娱乐至上的泥潭,不关心时政,忽视了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新媒体的快餐化阅读倾向忽略了对理论问题和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度思考,使得大学生难以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全面认识,难以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经典崇拜,更加难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情意信行的统一[4]。

三、新媒体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一)搭建网络理论习平台,创建理论讲授教育新模式

当前,理论教学仍然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形式,网络理论学习平台可以为传统的理论讲授提供全新的模式。首先,依托网站。要开发利用各种马克思主义网站,充分发挥网站的理论教学功能,借助网络技术将传统的课本理论知识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漫等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后网络教学的互补与互动,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效果。其次,借助网络课程。要研发在线公开课、网络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课堂开展自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运用手机APP软件。要充分发挥智能手机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趣味喜好开发、运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手机APP,使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而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了理论教学模式,构建了一种学生、教师和马克思主义课程三者之间互动的“交互主体”的教学模式[5],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开展。

(二)借助在线教育平台,构建互动式教育新模式

当前,基于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以智能手机为主要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移动教育、移动学习等在线教育模式变成现实。在线教育便捷化、碎片化、结构化的特点可以有效吸引喜欢碎片化、便捷化阅读方式的大学生,以微课、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的交互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一是通过开发和利用APP客户端学习软件,把原本比较枯燥的理论内容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多媒体形式来加以呈现,进而以此进行学习任务布置、师生交流研讨、在线模拟练习、在线测评等,实现信仰教育的交互教学与互动学习。二是借助于直播课堂,借助语音识别、云存储等技术。直播课堂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场景,尽最大可能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学习模式,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双师课堂等在线直播的方式满足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让教师和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进行实时互动,进一步扩大教学覆盖范围,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开展。

(三)依托党建新媒体,实现信仰教育日常化

当前,随着国家、地方相关部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视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关注,网络新媒体上已经出现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专题教育网站和手机APP软件。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新媒体平台,将信仰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着力用好常态化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式。例如,学习强国手机APP是一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资源平台,集理论教育、时政新闻、在线答题、交流互动于一体,内容包罗万象,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媒介。高校可以依托“学习强国”平台的丰富学习资源,组织学生每日登陆学习,通过学习积分、排名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情况,将理论学习融于日常,使线上学习成为常态,进而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深深地渗透到高等学校的各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因此,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当借助新媒体这一强大的网络平台,充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资源,更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载体,拓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渠道,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使其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10-20].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2] 徐秦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内在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4):122-128.

[3] 王宪锋.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研究[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9.

[4] 蒲清平.新時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 钱从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分析与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2):95-97.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