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中职业人文教育的失衡与重构

2021-03-08马宣鹏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职业院校

马宣鹏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一报告中,基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现状,重申了人文主义教育观,指出未来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重视人文教育意味着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受教育者的学习技能,还应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的传授与学习。在全球重申人文教育的基础上,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提高了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需要加强职业院校中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对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进行专题教育,并对专题教育的课时进行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不仅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更需要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人文教育不仅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方向,而且成为我国各个阶段的职业教育现实发展路径。

一、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形态:职业人文教育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现如今的青年就业率骤减及失业率增加;职业教育逐渐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倾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对立等问题,均对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挑战。因此,学者们需要反思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职业院校中的人文教育不仅包括普通院校中人文教育的规定性,还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因此,可以称之为“职业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是养成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1](54-60)。从字面来看,职业人文教育容易理解成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简单的叠加,这种错误的理解将无益于探求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本质及发展路径。因此,要想深入了解职业人文教育,需要厘清职业人文教育的性质。

首先,职业人文教育作为一种育人的教育,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院校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职业技术人员,更要培养成为公民。因此,职业人文教育的目的,打破了注重知识技能教育的单一视角,更强调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将全面育人的理念与教育目的相融合,完善了职业教育的前提。其次,职业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不仅包含基本的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包含具有职业性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如此,职业人文教育还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提供了情感基础,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社会。因此,职业人文教育是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是受教育者发展所需的教育,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二、职业院校中职业人文教育失衡

职业人文教育能够引导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受教育者在今后从业过程中提供良好的基础。然而,在现如今职业院校中,职业教育的目的、课程均有些忽视职业人文教育。不仅如此,人文教育方法与职业教育相同,忽视了职业人文教育的独特性。

(一)职业教育目的凸显功利化取向

黄炎培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指出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一观点不仅解决了人民的就业问题,更强调了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反思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目的,过度适应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职业教育按照社会市场人才标准衡量学生,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职业知识、技能教育,忽视人文主义教育。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谋生教育,培养出只懂得职业技术的“工具人”,这种现象体现出明显的功利化、社会本位倾向。由于职业教育过度重视就业教育、就业培训,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导致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仅仅掌握了岗位技能,无法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具备人文素养的全面职业人才。

(二)职业教育课程偏重知识技术内容

就业率作为评判职业院校水平的重要标准,一直是职业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课程上体现为:一方面,职业知识、技术等科学课程占主导地位,专门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职业人文课程较为鲜见。在职业院校课程设计中,将职业人文课程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公共课程,教育者忽视了职业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另一方面,除了显性课程的固化单一外,学校忽视了隐性课程的设置,学校中艺术类的活动等,过于注重娱乐,忽视对人文教育思想的传达。职业人文教育虽然不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但是作为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意义。从教育发展角度来看,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平衡,完善职业教育。从受教育者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人文课程传递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平衡了受教育者的技能学习与道德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打破仅传授技术知识的怪圈,融入职业人文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完善职业教育课程。

(三)职业教育方法忽视人文教育的价值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不同维度的知识,运用相同的教育方法,忽视职业人文教育的特殊性。职业人文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职业院校中,对于职业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受教育者超然于教学之外,将学习知识为我所用;然而,与职业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不同的职业人文教育,关注的并不是让受教育者加深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理论的认识,而是改善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人文教育的学习应以“融入”为主,“融入”指受教育者通过与人文知识相融合,被知识影响、感化。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学习职业技能,职业理论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所谓内化,是指主体纳入客体于自身,是一种掌握知识、学习能力的过程。对于职业人文知识,需要受教育者的外化。也就是受教育者需要赋意义于客体。职业人文教育更加注重人的情感,每位受教育者都是独特的主体,接受相同的职业人文教育会有不同的效果,体现出不同的意义。所以,外化注重受教育者的内在感受,需要让受教育者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然而在课堂中,教育者忽视了职业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忽视了受教育者对职业人文素养融入与外化的重要性。对于职业人文教育局限于教师讲解、传授知识,受教育者理解、感悟知识。导致一些受教育者虽然修了人文学科课程,获得了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能够对理论、价值观理念侃侃而谈,但是没有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无法改善职业道德、提高人文修养,仍会出现言行不一、品质恶劣等现象。这种职业人文教育是脱离现实的教育。

三、职业院校中职业教育观的重构

职业人文教育的提出,理清了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组成和地位,完善了职业教育。但是教育者仍然缺少对职业人文教育系统性的关注,教育者需要重新界定职业教育中的“目的观”“课程观”“方法观”,完善职业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优路径。

(一)目的观:摒弃“工具人”,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贯彻“以人为本”及“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注重受教育者人文素养、人文价值观的养成,因此,职业院校急需落实职业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要求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要摒弃“人是手段”的工具理性主义,鼓励培养技能精湛、品德高尚,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应用型人才。职业人文教育提倡的全面的育人观,在促进受教育者职业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发展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等素质,促进受教育者与社会联系,掌握在社会中就业的技能和价值观,帮助受教育者离开校园之后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生活。

(二)课程观:打破“技术化课程”,建构“整合性课程”

课程整合思想最早源于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应该被整合成一个综合课程,以便更大范围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拘泥于职业选择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培养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技术,而且需要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职业观和对职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怜悯心、同情心,等等。每种形式的教育都应该向学生传授技术、科学、各种一般的知识概念及审美鉴赏力[2](85)。在设置职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基本人文素养的人文学科,以及职业人文教育相关模块课程。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学校需要注重基本人文课程的设置。让受教育者掌握相关人文知识,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后续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其次,将职业素养、价值观等职业人文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相融合,形成职业人文教育模块。职业院校受到学制年份较短的影响,很难把职业人文教育设为单独的必修课程。面对这种弊端,可以从教材入手,在教材中完善人文教育模块,使教育者在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将职业基本素养、价值观传递给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职业观念,受教育者通过对技能的学习同时学习职业人文素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将人文课程与实践相融合。学校除了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外,还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关讲座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视。通过实践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有机融合,实现人文教育的实质性融入。最后,需要注重职业人文教育中隐性课程的设置。坚持“以文融技”思想,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3](5-9)。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之一,要富有一定的职业内涵。要依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建设校园文化,把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三)方法观:认识职业人文教育特殊性,引入“非强制性”的方法观

受教育者需要考虑到职业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非强制性”的方法。“非强制性”的方法观需要“营造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人性”[4](98)。具体方法可以分为人际关系训练、价值澄清、课堂创造活动等,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上几种具体方法促进受教育者对于职业人文知识的外化和融入。首先,教师需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对话环境。“对话”是马丁·布伯和保罗·弗莱雷所鼓励的一种学习方式,弗莱雷认为:“只有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5](41)在职业人文教育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对话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理解职业人文素养,进而融入学习和生活中。其次,教育者可以运用价值澄清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思考事物间的关系,选择适合的价值理论模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加深受教育者对职业人文理论、职业人文价值观的理解与运用。最后,教育者可以创设一些课堂活动,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培养职业人文素养,树立职业价值观。通过“非强制性”的职业人文教育,受教育者更加明确了解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在今后就业过程中能够清醒地作出选择。

将职业人文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是职业院校的现实发展路径。受教育者需要明确职业人文教育的地位与特殊性,通过完善职业人文教育的教育目的、开发职业人文教育课程及创新职业人文教育的方法,使职业教育更加完善、系统。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职业院校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