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合作背景下师范生讲故事技能的训练策略

2021-03-08郝晓霞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讲故事师范生肢体

郝晓霞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中文组,江苏 常州 213164)

“校—园”合作背景下如何培养学前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如何提高各项技能中最基础、最常见的语言能力,师范生讲故事技能的培养无疑是师范生技能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八届,可以看到,无论是学前专业的讲故事技能还是小学教育专业的语言表达技能,师范生的语言能力都至关重要。在2020年举办的长三角首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学前专业的讲故事技能甚至在讲故事、绘画、舞蹈、弹唱四大技能中排在首位,占比最重。在师范生讲故事技能训练过程中,除了对书面语言的口语化改编外,常规的普通话课程还涉及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的训练,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式讲故事更重视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的训练,锻炼心理素质、克服羞怯心理也是极重要的一环。

一、语言文字重新编排与组织,使孩子更易于接受

“幼儿的审美心理对于感性形象的依赖性要求幼儿文学作品要特别重视形象性”[1],在训练学生的讲故事技能时,要求他们在拿到故事的原版内容之后,应在不改变原有情节的基础上,适当重新编排与组织原故事的语言文字,适度修改、二次加工,使其更口语化,并适当增加故事的动作性和趣味性。有些故事主要通过描述性、叙述性语言交代故事情节,不像角色的对话性语言那样可以进行表演体现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改编故事时不必拘泥于故事本身文字的限制,把故事中“不出声的描写”部分改为“有声对话”,让故事声情并茂、生动可感,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

故事讲述语言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太书面。“要想使故事口语化,就应该把修饰成分和连带成分过多的长句转换成言简意明的短句,讲起来既清楚明白,听起来又不费解”[2]。将太深奥、书面的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比如“老虎看到大家鄙夷的眼光”,“鄙夷”一词对于幼儿来说过深,可以用“瞧不起”或“看不起”代替。单音节词改成双音节词语,比如故事《木兰从军》中,“木兰告别家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披”改成“披上”,“跨”改成“跨上”,“渡”改成“渡过”,“过”改成“翻过”更适合。

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故事讲演时语言上多用短句,多使用叠音词、象声词、拟声词,可以让故事语言更生动、鲜活,加强语气、突出效果。比如《小猪奴尼》中原句:“妈妈看见脏兮兮的小猪后吓得打了一个喷嚏……”加入象声词改为“妈妈看见脏兮兮的小猪后吓得打了一个喷嚏,阿、阿、阿——阿嚏”。边讲边配合表情、动作进行表演,引得孩子捧腹大笑。另外,不同感官类型的孩子对词语的敏感度不一样,视觉型孩子对跟视觉相关的词语更敏感,比如“看到”“看见”“瞧到”“瞥见”“远眺”等,运用这些视觉描述的词语能更好地刺激孩子的视觉感官;听觉型的孩子对“听见”“听到”等跟声音相关的词语及拟声词“咚咚”“叮铃”“簌簌”等更敏感,在讲故事时运用这些声音描述的词语和拟声词更能刺激孩子的听觉感官;感觉型孩子对“抓住”“觉得”“闻到”“撞到”“踢到”等跟触觉、嗅觉、味觉等相关的词语更敏感,运用嗅觉、感觉、味觉等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他们的感觉感官。把描述性语句用具体的视觉、听觉、感觉及拟声词、味觉词语等进行讲述,更有声有色、心神兼备,可以让听众发挥想象,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二、声音和肢体动作巧妙配合,使讲述更具性感

20世纪50年代,阿尔伯特·麦拉宾研究发现,一条信息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力7%来自语言文字(仅指文字),38%来自声音(包括语音、音调及其他声音),55%来自肢体语言。讲演者通过处理和加工文字,将文字中含感觉、感官的词语(文字)运用“讲”和“演”呈现,将声音和肢体语言巧妙配合,使故事的讲述更生动、更形象,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发声技巧和语音风貌方面,运用语调、语气、语速、音量、重音、停顿等方面的控制进行演绎刺激听者;肢体语言主要通过眼神、表情、手势、肢体动作或教具的使用进行演绎产生视觉效果。当然,声音的控制,表情、肢体动作的巧妙配合还需要反复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克服羞怯心理,才能逐渐做到从容、淡定,游刃有余。此外,还要注意如下基本要求:

第一,发音清晰准确是基本条件。专转本考试和师范生大赛对语音风貌有明确要求“语音规范,吐字清晰,语流顺畅”属于基本功,讲故事时如果有含糊、吃字的情况就会大大降低故事的质量,影响故事情节的生动性。有些平翘舌不分,有些前后鼻音不明显,有些吐字归音不完整,有些n、l不分,有些有吃字现象,这些都影响讲故事水平的发挥。

第二,声音抑扬顿挫是重要技巧。如《猴王吃瓜》,这里的角色主要有老猴、小猴、猴王、短尾巴猴,它们的年龄层次相差较大,猴王的地位较高,说话时的威势和语调、语速有明显区别。小毛猴声调轻松明快;老猴、猴王声调低沉缓慢。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拟音,小毛猴的声音清脆,童言无忌,性格急躁,语速可以快些;短尾巴猴稍微大些,少年男孩的感觉;猴王是一个中年人的形象,声音厚重,很有经验;老猴语速较慢,慢条斯理,动作较迟缓,让听众依据不同的声音区分不同的角色性格。

第三,肢体语言和表情丰富,是提高讲故事精彩程度的有效手段。适当的肢体动作能为故事增光添彩,显得丰富有趣。如《小猪照镜子》中的小猪,可以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表情显得憨乎乎一些;讲到《没有牙齿的大老虎》中的小狐狸和老虎时,小狐狸的眼神灵活,说话谄媚讨好和大惊小怪的动作表现得比较明显。老虎吃糖时心满意足的样子、牙齿疼时捂着嘴疼痛难忍的表情、被狐狸讨好时自以为是的样子等都能通过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呈现。

第四,眼神灵活生动,体现角色特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能与听众现场交流的有效手段。讲故事时要能与观众真诚交流,根据故事情节变化眼神。有的人缺乏自信,眼睛习惯向下看着地面;有的人太紧张,眼神一直盯着一个地方不动,给人一种呆板、僵化的感觉。此外,故事讲演还要有对象感,讲述部分可以对着观众进行眼神的互动交流,角色表演部分要假想眼前有“人”,跟谁在对话,对方处于什么位置,个头比“自己”高还是矮,视线相应的要略微向高或向下。如故事中狐狸的角色形象是狡猾的,眼神要灵活,“眼珠子咕噜一转”,可以通过转眼珠呈现。

三、循序渐进、阶段推进,选择适合的题材和表现方式

对师范生讲故事技能的训练需要遵循训练规律,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反复训练,并在很多人面前反复讲演锻炼心理素质,最好能做到脱稿,把角色特点揣摩到位,语调、语速、肢体语言、表情和眼神协调配合,将故事的讲述和表演自然巧妙融合,绘声绘色,成功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比如我在师范生专转本班级的讲故事辅导中遵循循序渐进、阶段推进的训练方法。上学期侧重“打基础”,下学期“精雕细磨”。上学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共挑选了十五则不同类型的趣味性小故事,有的重在刻画角色的憨傻,有的侧重塑造角色的狡猾,有的重在叙述、渲染,有的重在表情、动作,通过不同类型故事题材,不同性格角色特征的分析、揣摩,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讲故事训练的技巧。寒假阶段布置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己外形、音色、性格特点及便于发挥自身优势的故事题材,开学初进行“讲故事”技能检测。下学期开学根据他们选择的故事进行筛选,不合适的及时推翻重新选定,适合的适当修改书面内容,转换成适合口头讲述表演的内容。前阶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面前过一至两遍,对相对薄弱一些的学生重点单独辅导。考试前除原有的课堂授课模式,一模、二模外,又增加了周末分组小组互助练习的时间,学生之间以强带弱,提高了训练效率,在同学面前放得更开。考试前两周安排到低年级各班巡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依据讲故事对象的不同在表达技巧方面灵活调整。在师范生讲故事技能比赛及专升本考试时,因为面对的听众主要是评委老师,所以学生在讲述时更侧重故事的表现力、角色特点的塑造和把握,动作表情的细腻精致程度更高一些。在实际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由于面对的是幼儿,动作有时可以相对简单一些,甚至允许适当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

四、跨界融合、有效整合,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融入讲故事技巧训练

在当前的师范教育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已有“幼儿活动设计”“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文学”“幼儿教师口语”“幼师语文素养”等相关课程,可以在这些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讲故事技能训练。在活动设计和舞蹈创编中结合文字故事,让学生自主设计故事动作、表情;在幼儿文学及幼儿语文素养课程中,让学生学会调整整合故事内容,根据不同对象合理取舍、改编创编故事内容;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对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进行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拓展训练。

综上所述,师范生讲故事技能是一种融讲述、表演、故事创编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讲演艺术,通过有效结合讲故事前的“编”(即语言表达的文字加工)与讲故事过程中的“演”(即声音与肢体语言的运用)很好地刺激听众的视觉、听觉、感觉,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通过在学校阶段对学生讲故事技能的有效训练,课程实现跨界融合、有效融入,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工作语言类课程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这就是“校—园”合作背景下师范生讲故事技能训练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讲故事师范生肢体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肢体写作漫谈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