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1-03-08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教学内容

张 威

(合肥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主课堂、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主流价值观倾向,有利于铸牢师生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完善教育教学评价,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意义重大。

(1)有利于铸牢师生的理想信念。通过教学改革能进一步铸牢师生理想信念,让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等精神和思想入脑、入心、入行,了解和深度消化吸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铸牢意识形态领域的金钟罩和防火墙,自觉抵制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通过教学改革,教师能从自适、自觉到自为地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答疑解惑,按照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理论涵养和政治修养,强化信仰教育,培养品格,提高本领和教学相长能力。改革思想理论课教学将进一步强化思想动员,全方位铸牢师生的理想信念。

(2)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德智体美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相结合,将资助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合力。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结合,思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开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细处实处。

(3)有利于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教育评价是开展教育教学的价值旨归,是牵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引导工具,必须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严格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如将课堂作业、辅导答疑、课堂出勤、教学视频、小组讨论、随机问答等过程性考核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破除思政理论课有效性发挥的各种阻滞,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促进教育公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大思政和课程思政背景下,在实际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认清和把握教育主客体关系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1)教育主客体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重点是学生,主要问题表现在: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教育主客体角色定位不明,教师不是主导人而是主讲人,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是可控制和驾驭的,不能走向反面,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顾课堂纪律、随意散漫、胡乱参与,看似表面效果很好,实质脱离教学内容,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其次,“教”与“学”是相互迁移转化的过程,两者的互动效果和成效如何,能否引起学习和情感共鸣是重要考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乎信仰的课程,如果不能产生共情,则会成为教师的个人独白和独角戏,导致某堂课教学失败。再次,“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人主要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辅导员、团学老师、行政管理老师等参与不多,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方面元素提炼不够、不深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作用发挥不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深度融合不够。

(2)教学目标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以科学合理为准则,然而实际设定中,因不同授课老师的理解不同,对教学目标分析、把握也不尽相同,有的老师教学目标设定宽泛、模糊,有的仅注重知识目标的传递,仅要求识记、背诵、熟知等,忽略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的达成。

(3)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点和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除了涵盖本身课程外,还应当及时调整、引入和答疑解惑,然而在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内容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和拓展、丰富,有些课程内容时效性很强,如不及时更新或引入,就会错失教育跟进的机会。其次,思想政治课既是理论课又是实践课,在实际教学中仍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践课较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不够。再次,随着互联网、融媒体等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对于在课本或课堂获得的知识、技能、信息,学生利用互联网等获得海量信息机会和渠道愈加丰富,教学内容存在教育需求侧反映的海量需求和释惑与传统教育供给侧提供有限之间的矛盾,创新不足。

(4)教学方法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和教师分不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通常采取传统讲授教学法,过于依赖满堂灌和照本宣科式自讲或PPT宣讲,板书较少,吸引力不足。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头脑风暴使用较少,这种情况使抬头率和参与率较低,互动比较差,教学方法不完善,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5)教学模式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授课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平铺直叙的灌输模式,分层分级的有规划的课堂构建较少。在大思政背景下,如OBE、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MOOC、SPOC、BOPPPS、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使用较少,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造成直接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新探索,实现新转变,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实施路径,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提质增效。

(1)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主客体角色由失位、缺位向复位转变。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八个相统一”要求,其中阐述了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教学场域中所处的不同角色分工,主导性和主体性不能错位和失位,主导性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主体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承担各自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求师生摆正位置、认定场域,各司其职,做到教师主导性不受学生主体性冲击,学生主体性不受教师主导性的介入。”[1](113-117)

(2)教学目标向科学、高阶、能力和情感目标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关系教学实施效果和导向。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依据学科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科学设定和确立。其次,教师熟练掌握教材、教法、教程,将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与大学生实际成长成才需求相结合,将低阶和浅表化的识记概念和理解向高阶思维、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转变。“当前思政课教学中,思维层次低的议题教学、人为简化的情境教学、没有挑战性的活动学习都影响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2](11-13,23)

(3)教学内容向及时丰富、注重实践、需求释惑方向转变。首先,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中若干课程可及时更新并丰富相关教学内容,可以把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一系列精神融入相应的章节和具体教学内容中,如革命时期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建设时期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女排精神、抗疫精神及当前的四史教育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和知识点,达到教人和育人效果。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灵活运用、分类指导,推进思想政治综合实践课的应用和普及,使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发挥协同作用,扩大学生知识面。再次,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和答疑释惑,讲好中国故事,从思想上教育学生。

(4)教学方法向灵活、高参与率、高互动性转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拘泥于单向的灌输形式,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善于主导课堂,还要驾驭课堂、指导课堂,将讲授同抢答、演讲、辩论、讲故事、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灵活的方法相结合,使其有机融入课堂中,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高度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大大增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5)教学模式向多元、混合、创新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除了在课程目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坚持统一性和内在的规定性外,还要坚持教学模式多样性,走向多元、混合和创新,将OBE、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MOOC、SPOC、BOPPPS、对分课堂等充分应用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通过灌输性和启发性的方式传导给学生,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依据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探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教育主客体关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探索与革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述和接受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吸引力、解释力、传播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教学内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