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布洛赫的“具体的乌托邦”

2021-03-08陶虹旭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布洛赫美好世界外化

陶虹旭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具体的乌托邦”是布洛赫哲学的轴心思想,也是布洛赫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创新,是他在《希望的原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单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这句话,可以说本身是一个带有内在矛盾的概念,原因是乌托邦是一种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概念范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体的实践理论,说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证明了在布洛赫看来,马克思主义正是将这种人类对未来的渴望进行具体化的一种思想,布洛赫借此肯定了人类必然会实现最终理想世界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作为具体的乌托邦实践,不仅是克服社会各种异化的最佳手段,还是克服社会众多矛盾的需要。

本文将从一个关系、两个阶段、两种表现这三个方面阐述布洛赫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这一思想。

一、一种关系:布洛赫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一种关系指的是布洛赫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这个可以看作是“具体的乌托邦”的产生背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马克思主义阶段、与马克思主义相遇阶段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布洛赫仅仅是对乌托邦的一种探索,此时他更关注的是西方文化的危机、弥赛亚主义和宗教神话方面的研究。在第二阶段中,布洛赫对马克思的研究真正开始,并写下了《乌托邦精神》一书,但是在这一阶段中,布洛赫所持有的马克思主义是他内在乌托邦精神向外的延伸,是内在精神的外化,他把内心的乌托邦精神强加到其他思想领域中,使其他思想领域具有乌托邦精神。这一时期的布洛赫思想虽然已经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还掺杂着一种神秘主义的思想,并未完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第三阶段,布洛赫流亡美国并写下了《希望原理》一书,这一时期的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了深刻的认知,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批判的同时,还注重社会的人文关怀,不仅在经济方面探讨现实社会,还在经济批判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社会成为理想的“自由王国”。正是在这一时期,布洛赫提出了“马克思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的概念,也是在这同一时期,布洛赫在思想上突破了纯理论主义的束缚,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将自己的希望哲学看作是现实政治经济批判的补充,确立了完整的希望哲学的体系。

二、两个阶段:《乌托邦精神》时期和《希望的原理》时期

第一阶段是《乌托邦精神》阶段,第二阶段是《希望的原理》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布洛赫对宿命论和人本主义影响颇深,虽然当时的布洛赫已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引领未来哲学发展的潜质,但是由于当时第二国际的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布洛赫并未从主客关系的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哲学和未来的人类社会的引领仅仅体现在客观的经济活动之上。在《乌托邦精神》中,布洛赫写了这样一段话:“马克思驱逐了一切梦想,一切卓有成效的乌托邦及一切可以在宗教之中发挥巨大影响的历史目标,转而摆弄起了他的‘生产力’概念,摆弄起了‘生产过程’的计算公式。”深刻体现了在这一时期,布洛赫对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并未完全认识。他认为在社会研究中,马克思主义过于偏重在经济方面的科学研究,没有阐明人类主观愿望的实现和客观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将主客关系联系起来,布洛赫决定利用乌托邦思想从外由内地改造和增补马克思主义,这体现了这一时期布洛赫将他的乌托邦思想看作是内在思想的一种外化。对于布洛赫而言,只有这种外化作用,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建造起除了客观经济领域以外的哲学思想体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主观思想相结合,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主客统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乌托邦精神》这一阶段是存在一些弊端的,布洛赫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代表经济活动领域,仅仅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一种科学探索,但是他将乌托邦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种外化表现的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兴趣和理解,他在试图将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这是他的乌托邦精神的一种进步。

在第二阶段中,也就是在布洛赫晚年写《希望的原理》的时候,布洛赫放弃了利用乌托邦精神外化马克思主义的想法,从此在他看来,就马克思主义而言,无疑是一种充满希望的乌托邦精神。在这个时期,布洛赫在对马克思主义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之后提出:“对于马克思而言,真正的哲学体系的构建方法不是某种抽象静态的东西,而是作为乌托邦的总体,确切地说,是作为具体的乌托邦的总体,作为一个未完成的世界过程的潜在性而出现的。”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可以说是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相互结合的产物,不是一种只重视客观经济领域的科学分析而忽视主观愿望的思想领域,这与他在《乌托邦精神》中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总而言之,在布洛赫的思想晚期,他对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此时的布洛赫而言,马克思一直都没有忽视从主观思维出发考察世界,也从未局限于政治经济领域的探索发展,他在探讨人类解放的道路上,一直都在主客意愿统一的基础上探寻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重视人类主体对未来更美好世界的渴望,只不过他更突出从经济领域出发与现实世界和主观意愿相结合,更能体现人类对更美好世界的渴望,也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本身存在的乌托邦精神。所以,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乌托邦精神的外化延伸,相反,马克思主义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正是因为它是一种满怀希望的具体的乌托邦。

三、两种表现:坚实的主体支撑和有力的现实中介

乌托邦精神的“具体性”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坚实的主体支撑——无产阶级,二是有力的现实中介——“客观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坚实的主体支撑——无产阶级。布洛赫认为主体支撑是区分抽象乌托邦和具体乌托邦的重要标准,布洛赫曾指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发起的每一次革命都存在主体意识的支撑,但是表达方式具有抽象性,没有产生具体的主义形式,资产阶级的主观要素仅存在于意识中,没有体现在现实的实践层面,没有在现实中给予革命足够的支持,以至于资产阶级引发的革命往往功亏一篑。布洛赫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只有当主观因素具体化成为社会主义意识时,也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时,彻底的社会革命才能到来。由此可见,无产阶级这种主体力量支撑着社会革命的产生、发展和实现,只有这种无产阶级主体的支撑,才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力量。因此,在被单一经济论导致马克思主义被误解的条件下,布洛赫恢复了主体要素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应有地位,使主体支撑在马克思主义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布洛赫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世界发展的先进学说,之所以能够冲破抽象乌托邦的界限,是因为它确立了一个坚实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正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而非伦理理论中对资本主义世界采取对抗措施,并在对抗中体现对胜利的渴望,这个渴望展现出乌托邦面对未来的超越功能,布洛赫将马克思主义中的主体渴望与乌托邦精神中的对未来的渴望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精神有了同样的实现主体,但在实现更美好世界渴望的途中,除了主体支撑之外,还需要保证过程实现的现实中介。

第二,有力的现实中介——“客观现实的可能性”。布洛赫认为“具体化”的主观要素是无产阶级这个主体支撑,同时,他也阐述了具体化的客观要素,即“客观现实的可能性”。首先,布洛赫认为,乌托邦具有双重向度:其一,是向内思考的向度,即人们总是在内心中率先产生的关于完美世界的幻想,从内心出发,指导行为去实现这种更美好世界的渴望;其二,向外拓展的向度,是对人们内心幻想的一种外化表现,外化的行动要依据内心的指向实现这种渴望。其次,布洛赫根据这两种向度提出意识的预先推定,用它加速现实的改变和催化意志的改革。当人们追寻内心中认为的更美好的世界时,现实的此岸和理想的彼岸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在这段距离当中,因为人的行为活动在实现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些不确定性,未必会完全地按照固定模式实现那个渴望的更美好的世界,但是,即使当下的现实活动与理想的完美的乌托邦理念不同,可是因为这种乌托邦理念肯定与那种尚未发生变化的但应当发生变化的现实活动相联系,可以将这个客观中介理解为已形成的事物和有发展空间的更美好世界的关联途径,代表的是一种尚未完成的动态现实。这种“尚未”是布洛赫哲学的出发点,指的是具有未来发展前景的现在不会存在,未来可能存在的一种状态,这种“动态现实”,指的不是某一时间的具体的动态活动,而是从现在开始面向未来的一种长期的发展进程。在布洛赫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动态现实的实现为目标的学说,也就是面对未来可能实现的目标而前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从未局限于此岸世界的当下已经形成的具体实物,而是以此岸到彼岸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导向形成一种辩证的、持续的可能性运动。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正是凭借这种“客观现实可能性”的中介奠定了面向彼岸世界的开放维度,不会局限于此岸的现存事物的桎梏,始终都怀有着对美好的乌托邦的渴望。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在布洛赫这里有了全新的解释和理解,同时布洛赫亦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活力,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不仅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的新事物,还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充满对未来美好世界渴望的乌托邦的形式。布洛赫的这一思想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功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有过程的循序渐进向美好世界发展的思想,而不是单纯地作为一个彼岸的目标。同时,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也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要怀着“尚未存在”的思想,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美好世界抱有渴望和期待,并且脚踏实地地向社会进步中更和谐更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功能和乌托邦精神的激励作用。“具体的乌托邦”这一思想既是布洛赫思想的进步之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阐释。

猜你喜欢

布洛赫美好世界外化
青春之诗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童话般的美好世界——菲比·瓦尔作品欣赏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漫话漫画
布洛赫“黑暗瞬间”的深意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美好世界永远转动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