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与转变

2021-03-07林月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生源院校职业

林月丹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 511500)

1 高职扩招概况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高职院校要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对高职扩招的补报名工作做出说明,指出“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含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报考高职院校的群体”。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将培养范围向社会人群扩展,努力吸引社会人员报考高职院校。

高职扩招坚持“中央统筹、地方主责、系统化推进、质量型扩招”的原则,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配合协作以及地方和学校的积极努力下,2019年全国高职扩招共计116 万人。目前,百万扩招录取工作已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正有序地开展实施。高职扩招给高职院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高职扩招下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百万扩招政策,实现职业教育的全新发展,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2 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转变

2.1 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2.1.1 有利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扩招对职业教育来说,需要进行跨越式的改变,要跳出传统的普通教育思维,认清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教育手段的地位,这项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3 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教育举措。二是职业教育成为助力国家社会稳定治理的关键教育资源。三是职业教育成为提升国家人力资本质量的主旨教育类[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了“职业教育不应该是次等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2]。高职扩招的举措表明职业教育已经从一个较为封闭的教育层面,上升到一个较为开放的有利于提升国家人力资本质量的教育层面。高职扩招100 万人,将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8年的48.1%一跃超过50.0%,证明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2.1.2 有利推动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

高职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战略部署,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开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高职扩招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气象,具体表现有6 个方面:一是实现了高职教育全覆盖。二是开创了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4]。三是激发了校企合作新“动能”[5]。四是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五是形成了学生身份和人才培养“双轨制”。六是完善了“双师”教师队伍新结构。

高职教育百万扩招的实施和“双高计划” 的开展,将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注入新活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将由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2.1.3 有利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高职扩招,促使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多元,而这种多元呼唤着多元协同培养体系的建立。由于高职院校缺乏足量优质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导致产教的融合层次有限。高职扩招后,给企业职工接受再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提供了便利,企业自然更加愿意和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合作,这将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促进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用工有效衔接,促进政校行企共同开展高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构建,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改革[6]。

2.1.4 有利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高职院校全国百万扩招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根据招生情况,高职院校要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教育模式,实现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百万扩招实现的生源结构多元化,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开展内涵建设,也有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对这些非传统型的社会生源的教育,将会进一步推进教育方案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改革,传统的单一学历型的教育自然也会发生变革。

2.2 高职院校面临的转变

2.2.1 生源结构从传统单一向现代多元转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百万扩招政策意味着传统高职院校计划型招生模式的结束和新型市场化招生模式的开始。而这种转变,对大多数习惯了传统招生模式下按部就班办学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招生计划数的大规模增加。而在传统生源缺乏的情况下,要想达到规定的招生数,自然更多地依靠社会生源。而对于大多数习惯了传统招生模式的高职院校来说,很有可能在面对多元化的生源结构时,出现有心无力的局面。

2.2.2 教学模式从同步刚性向差异弹性转变

在高职百万扩招的背景下,生源结构趋于多元化,由于社会性生源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求学需求等和传统的生源有着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再适用。社会性生源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且经过社会工作的锤炼,各自都掌握有一定的工作技能和技术,他们希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能够贴近他们的实际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扩招促使高职教育向“学生需求”或“市场需求”转变,高职院校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生源结构的多样化。

2.2.3 管理机制从固化封闭向柔性开放转变

大量社会人员就读高职院校,其中,部分社会人员性质的学生与传统的高职生共同在校园内学习生活,而相当的一部分社会人员转为学生后则在校外教学点学习。校外教学点远离学校,教学点学生的专业规模又不太平衡和集中,大批学生的基础知识、成长经历、专业技能、学习需求、学习时间有较大的差异,给教学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基本学制是三年。但是,高职扩招后,这种统一化的学制显然是无法满足多元化学生的需求的。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如何与终身学习体系建立有机联系,也是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学习者身份变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继续沿用之前的管理方式显然是走不通的。其中不管高职院校是选择目标导向、过程导向还是问题导向,对其来说都是管理方式上的变革。

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扩招目的是解决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产业结构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相适应的问题。在学习者身份多样化背景下,要达到以促就业为导向的质量标准,需要渐进地打破高职院校原有的办学形态和配套制度,如招生制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评价、校企合作、教学场所、学籍管理、就业制度、劳动制度等。高职院校自身必须跳出传统的教育思维定式,在教学、管理、服务上下功夫,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3.1 优化高职教育招生制度

面对生源结构的多元化,高职教育要采取多样化的招生方式,逐步地向“自主申请”和“随时注册”转变,以吸引更多的生源。高职院校可以从3 个层面来优化招生制度:生源结构、招考模式和招生技术。首先是生源结构层面,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报考的考生生源类别(普通生、中职生和社会生源)来划分招生类型,对考试结构进行优化,形成合适的招生方式;招考模式层面,主要是构建起多元化的招考体系,对多种招考模式进行规范整合后,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和标准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尽量避免“统一测试”带来的“一刀切”的问题;招生技术层面,主要是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不断优化、调整招生宣传方式,要有能力吸引省内外的生源,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扩大招生渠道。

3.2 整合优化高职师资力量

为了解决师资力量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改变院校以往的仅依赖自我配置的师资配置方式,尝试采取多种外部资源协调的配置方式。例如,通过采取引企驻校等的形式来解决学校办学、实习场地问题的同时,也解决社会性生源无法适应全日制学习的问题。此外,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一般都是按照专业学科分配的,这种分配方法使得教师分割在不同的学科院系中,导致了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加上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师资力量配置方面的问题。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要更加重视对师资力量配置的优化,及时地进行教师配置改革。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地组建教师队伍,改变传统的专业和学科封闭式教师资源配置的模式,以做到师资优势互补,实现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

3.3 改革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生源结构趋于多样化,教育教学模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高职院校要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大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遵循的教育方针,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更要大力构建学校、企业融通,以现代学徒制模式为主线促进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产教融合”的层次,加大实训实习力度;建立健全学分制、半工半读制、选修制等各种制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并推进“双元制”育人,可以尝试建立学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并建立跨专业的选修制度,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3.4 合理调适高职管理服务

与传统的高职院校相比,扩招后的高职院校将真正意义上地面向人人办学,在组织形态上也更加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这就加大了高职院校管理服务的难度,给高职院校的管理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教育教学管理上,高职院校要能够更好地彰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办好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地满意的职业教育;二是产教结合上,要建立健全产教对话协作机制,不断地增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层面上多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以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为产业升级提供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管理体制上,要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更好地激发高职院校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高职院校能够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变革中更好地发挥其职能,成为产教融合、多方协调育人的重要载体,以降低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对接上的成本,增加多方协作的效益。

3.5 健全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在招生上,高职院校通过优化招生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宽进”的问题,保证招生的数量,但是如何把握“严出”,保证学生的教育质量,是令高职院校困扰的又一难题。一般来说,高职院校采取的教育教学体系,要求学生达到学校规定的统一的学业标准,才认为学生学业是合格的,然后允许其毕业。这种考评方法是“一刀切”式的操作方法,操作起来十分简单,流程也是固定的,但是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这种统一化的评价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逐渐成为主流,人性化和柔性化的管理也在逐渐取代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自然“一刀切”式教学评价制度也在逐渐被“受益增量”式的评价取代。“受益增量”式评价,简单来说就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是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量,而是以学生入学时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适应性为基准,根据其求学需求制定相应的“增量”标准,并规定当学生通过高职院校规定的年限的教育,并经过院校的测评达到“增量”的标准后,可认同其学业合格并允许他们毕业。这种“受益增量”式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严出”的一个基本依据,相对来说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更专业化的操作。因此,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变革,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柔性化管理。

4 结语

高职扩招是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战略决策,它对高职教育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将会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将推动高职教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各地方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贯彻落实百万扩招政策,深入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敢于迎接变革中面临的一切挑战,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为社会群体就业择业带来切实好处,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生源院校职业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