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的时代精神

2021-03-07李瑞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青年人中华文化中华

李瑞双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吉林长春 130102)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五千年的历史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毅前行的精神标识,生命力来源哪里? 来源于中华文化给予中华民族的力量。中华文化是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集中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民族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年青一代不断延续千年不变的家国情怀,形成对中华文化辉煌成就的自豪感,从而确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自觉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些表现中华民族战天斗地、 死而后已悲壮精神的神话传说展示的是不怕苦难、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战胜自然,造福人类而永远奋进的自强精神流传千古,给后人以奋进的力量。

中国人尊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代先贤教诲,尊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信条,至今也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选择,琴棋书画、唐诗宋词、金石篆刻、陶瓷丝绸令世人叹为观止,优雅诗意的意境在我们心中已生根发芽,影响着后人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1]。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从未断流,从我们书写的方块字、交流的中国话、品读的古诗文以及秉承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带有中华民族精神印记的特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

以黄河流域发源地,不断向周边扩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地理格局。秦汉的大一统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车同轨”“书同文” 巩固了国家大一统格局,加深了中国人对国家统一的理解,形成了中国人重要的民族心理;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学作为治国思想,“六经”成为思想主流,也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与当代文化密切相连,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道家的“道法自然”,先秦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的共识,儒家《礼记·礼运》中论述的从“小康”到“大同”,阐述的大同社会大家相爱相助和平共处,儒家大同思想汲取墨家和法家思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在于引领青年共同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贯彻落实,形成具有实用性和普及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在铸就中华传统文化新辉煌的时代召唤中做出应有的贡献[2]。

在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指引下,通过讲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青年人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领略中华文化的智慧,树立中华文化自信,从中华文化当中汲取成长和做人的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品味语言,领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努力探索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2 深入探究中华传统文化饱含的精神追求

当今中国青年正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中华文化的兴盛与发展,需要每一个青年人坚守中华文化本位,自觉学习、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为了使青年人更好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包含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让青年人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道德观念,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精神自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我们揭示了如何才能“学得好”中的秘密,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青年人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仁义”“和平”的思想观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引导人们思考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性,追求高尚情趣,提高自身修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中经典名句,对于理解中华人文精神很有帮助,自然现象及其运动规律产生的人文精神,承载万物、宽厚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体现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意识,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之为“大学之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之道,“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解释中,对历史的描述中,将内含的精神和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内化为青年人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学习中问题的逻辑是思想的力量,把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之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挖掘出来,丰富学习资源,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解读中,对历史的描述中,将内含的精神和价值外化为实践,内化为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引人深思的同时具有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当今的我们生活在匆忙浮躁之中,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渴望纯粹、辽阔、有厚度的精神生活,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将高贵的品格传递给后人,这份责任激励我们执着前行。

3 深入探究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格修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建立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文化自觉是认识到中华传统化的理念和精神,自觉地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和熏陶,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从精神层面丰富和完善自我。

中华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做人的修养和关注精神人格,著名学者钱穆认为:中国的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所内心追求的一种人格理想标准,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我们通常理解的是指君子人格,它代表着“自强”“厚道”“温情”“诗意”和“优雅”,是一种精神上所追求的圆满,然而,君子并非天生即如此,以文化人,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探究,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避免粗俗和虚浮,塑造人格,提升优雅气质,形成良好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大国工匠精神[3]。

重返传统文化,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拓展深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深刻性和批判性,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品味语言,领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味其深刻思想深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思考,努力探索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丰富的道德故事、经典诗文、道德伦理,突出“文以载道”的文化理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青年从文化的视野分析解读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以最朴素的情感探讨人文经典,帮助青年发挥主体意识,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4],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文学历史常识,实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从“君子以厚德载物”到“仁义礼智信”;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到“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引导青年人“修身、齐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知行合一的奋斗者。

4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推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化发展,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有利于促进青年一代人文素养提升,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从精神人格上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以历史发展线索为经,以各时期经典作品为纬,优秀经典古诗文给我们以启迪,“君子坦荡荡”的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的人格塑造;“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告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情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决心;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气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民本思想;“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执政理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战略谋胜之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行高志远。

中华民族是爱诗的民族,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赋予了强大精神支撑,为文化自信筑牢根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现出的必胜信念,历久弥坚,回顾历史,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在磨难中成长,勇毅前行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信念,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坚持不懈,赢得胜利!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表现出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培养青年一代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好地读懂中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彰显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培养青年人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结合青年人的学习认知能力[5],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将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年人作为主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引领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凝练当代文化精髓,在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联结起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精神人格,努力成为一个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文明人,正确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传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5 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

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潜在思想资源需要充分发掘,进一步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通过一个故事、一个知识点,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以爱国主义为切入点,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并非抽象的概念,通过经典作品放大青年人的思考能力,将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之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发掘出来,在对知识的解释中,对现实世界的描述中,内化为青年人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激发青年人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素养,现在的青年人群体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和“00后”,思想心理、行为特征,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和把握[6]。

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突出强调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有没有做人的标准? 儒家思想的答案是:做君子。君子是中华文化的理想人格,是理想中国人的样子,君子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具备自强不息的志道精神,厚德载物,崇德向善,修养自己的品行。“安贫乐道”不为穷困所惑;“坚守信仰”就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公正谨言”,不故作矜持也会自然端庄,不故作严厉也令人敬畏,不讲话也会获得信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人们在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中要懂得求同存异,懂得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为人们以良知规范行为,做事符合道德规范,为健康的社会心态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精神力量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适当方法让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浸润生命,培根铸魂,入脑入心,实践证明,在改革进程中,文化研学互动,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感悟,青年人的个性化学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得到调动,突出学校的教学特色,开阔青年人视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传承中华文明、 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历史和现实表明,激励青年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更是当代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把握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方向,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心聚力,完成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由人创造,文化也可以教化人,改造人,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树立文化自信,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既是中华民族强大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

猜你喜欢

青年人中华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