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思政课”理念讲好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

2021-03-07刘水静胡欣欣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抗疫中华民族

刘水静 胡欣欣

人无精神则不立, 国无精神则不强。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 站得稳, 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 挺立潮头。 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 铸就了生命至上、 举国同心、 舍生忘死、 尊重科学、 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2021 年3 月, 习近平总书记与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论及“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问题。 习总书记深刻指出,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 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①《“‘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人民日报》2021年 3 月 7 日。善用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实践深刻阐发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 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抗疫精神激励下勇担时代责任和青春使命, 是广大思政课教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应为之举。 深入阐发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 就是要讲清楚抗疫精神是记写民族精神成长的不朽丰碑, 是推进民族复兴壮阔进程的精神动力, 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宝贵滋养, 是助力全球共同发展的中国能量。

一、 抗疫精神是记写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

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一脉相承。 思政课教师要在中华民族精神成长史中理解和讲授伟大抗疫精神, 讲清楚抗疫精神极大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 强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

首先, 抗疫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表现形态。 在五千多年的风雨征程中, 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以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为重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条流动的长河, 始终奔腾不息, 激越向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基于不同的时代问题和时代风貌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态。 伟大抗疫精神正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轰轰烈烈的抗疫斗争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继承和发展。 比如,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求是求实,革故鼎新, 倡导“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世而制”的与时俱进思想和“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的改革创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在疫情阻击战中, 中国人民创新防控格局, 运用新型疗法,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这种应变局、 解危局、 开新局的实践行动正是中华民族求是求实、 革故鼎新的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 此外, 中华民族崇尚以奋斗拼搏创造美好生活。 艰苦奋斗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凝结于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取得的丰硕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了中国人民, 也锻造了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的实践行动, 正是这种伟大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中国人民还具有伟大梦想精神, 几千年来始终心怀梦想并在实现一个个梦想的过程中不断前行。 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抗疫斗争中, 中华儿女勇于同病毒作斗争, 以“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毅力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赢得战“疫”胜利的实际行动, 正是中华民族勇于筑梦、 勤于圆梦的伟大梦想精神的生动体现。

其次, 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 百年奋斗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镌刻了一个个标记着党的性质、 宗旨和品格的精神坐标, 构筑起一脉相沿的精神谱系。 抗疫精神是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伟大斗争中建立起的新的精神坐标, 这一坐标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时代主题, 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发展和完善。 在民族危亡、 国运衰微的近代时期, 中国共产党围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使命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构筑起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 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 红岩精神等精神丰碑, 指引和激励中国人民在浴血斗争中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放开以来, 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特区精神、 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精神旗帜, 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凯歌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 标志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自觉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有信心、 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 化解各种风险,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伟大抗疫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精神标志, 极大地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动力。

二、 抗疫精神是推进民族复兴进程的精神动力

殷忧启圣, 多难兴邦。 在2020 年这个承前启后、 收官布局的关键之年迎战新冠肺炎疫情, 是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次磨炼。 疫情没有将伟大的中华民族压垮, 反而孕育出滋养中华民族的伟大抗疫精神, 使中华民族在磨难中奋起、 成长, 思政课教师要面向未来讲好抗疫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 伟大抗疫精神传达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胜信念。 狭路相逢勇者胜。抗疫实践已经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 举全国之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最大制度优势; 党领导人民在抗疫斗争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 是我们战胜疫情的独特精神优势。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罕与伦比的抗疫成就为“四个自信”增添了新的现实确证。 当今, 国际疫情持续蔓延, 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加剧。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我国外防输入、 内防反弹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没有放松, 推动复工复产及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力度不断加强。 伟大抗疫精神不断为我国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 实现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统筹破解安全与发展难题筑牢必胜信念, 鼓舞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强的力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乘风破浪、 勇毅前行。

第二, 伟大抗疫精神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不竭动力。 乱云飞渡仍从容。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指挥抗疫工作时指出, 既要立足当前, 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更要放眼长远,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 抓紧补短板、 堵漏洞、 强弱项, 该坚持的坚持, 该完善的完善, 该建立的建立, 该落实的落实。①《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 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 《人民日报》2020 年2 月15 日。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来自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大考, 我们在坚决顶住压力、 从容应对挑战的同时, 还积极争取化危险为机遇, 变压力为动力。 新冠疫情不是中华民族经历的第一次艰巨考验, 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面对种种挑战,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化危为机、 夺取胜利, 关键就在于我们面对每一场危险和挑战时都坚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 在变中求新、 变中求进、 变中突破, 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抗疫精神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发挥执政智慧, 补齐体制机制短板, 创建同疫情防控要求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实践中形成的, 这一精神将激励中国人民越是在困难时期, 越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深入推进多领域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激励中国人民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 增强开放意识, 提高自我站位,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增添不竭动力。

第三, 伟大抗疫精神磨砺了新时代人们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 世间奇观常在险远。 人们要领略胜景, 就需要跋远涉险的坚韧意志。 战胜残酷的新冠肺炎疫情如此,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 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①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20 年9 月9 日。新时代的中国人民, 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无比接近, 同时, 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 矛盾风险挑战之多、 治国理政考验之大亦前所未有。 行百里者半九十。 处在这一关键时期的我们, 不能松劲、 不能懈怠、 不能麻痹, 而是要以抗疫精神为指引, 准备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以更加清醒的头脑认清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强化底线思维, 增进忧患意识, 增强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往无前的坚定意志。

三、 抗疫精神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宝贵滋养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形成于抗疫斗争实践的抗疫精神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宝贵滋养, 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发展的新高度。

首先, 抗疫精神增强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犹如一块试金石, 检验着各国政党的执政立场与执政水平。 中国共产党在这次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抗疫精神集中展现了此次危机应对中的中国效率, 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方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此次疫情, 坚持“生命至上”的追求和“尊重科学”的态度, 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 形成了中央统一部署、 上下联动的防控救治体系, 以“举国同心”之力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在国内的蔓延, “舍生忘死”的平民英雄成就了中国力量与中国速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等得以充分彰显。 经过这次疫情, 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另一方面, 在中国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 部分西方国家不仅坚持资本优先的价值取向, 消极应对疫情, 将希望寄托于“群体免疫”, 造成国内制度失灵、 社会失序的混乱局面, 还设法将本国民众的指责“转嫁”给他国, 制造“政治病毒”, 公开诋毁中国抗疫取得的巨大成就。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 中国不理会这些“噪音”“杂音”, 用抗疫实绩有力回击了负面舆论和歪曲偏见。 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中, 中国对抗疫情的举措获得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尊重与称赞, 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其次, 抗疫精神提升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境界与道德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 14 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 自律观念、 奉献精神、 友爱情怀, 铸就起团结一心、 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②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20 年9 月9 日。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 但总有普通人以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 在整个抗疫斗争中,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四个基本方面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果得以充分显现。 其一, 社会公德在疫情防控中得到淋漓展现。 面对疫情危机, 14 亿人民表现出了惊人的集体行动力和合作精神, 人民群众的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其二, 职业道德实现了整体升华。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 广大医务工作者、 社区工作者、 基层干部、 志愿者、 解放军战士等将生死置之度外, 以“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的信念冲作先锋, 争作表率。 其三, 家庭美德在亲情互助中生动绽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人们养成良好道德的起点。 新冠疫情打破了无数家庭春节团聚的计划, 一些家庭甚至全员出动, 奋战在抗疫一线。 被病毒隔开的家人们彼此牵挂,相互鼓励, 以“小家”守护“大家”。 其四, 个人品德集体迸发。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 中华儿女或奔赴一线救死扶伤, 或居家隔离配合国家大局; 或保持理性抵制网络谣言, 或志愿服务纾解群众困难,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疫情防控事业贡献力量。 总之, 提炼于显著抗疫成就和感人抗疫事迹的伟大抗疫精神感染着每一位中国人民, 强化了人民群众的责任担当,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 推动新时代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四、 抗疫精神是助力全球共同发展的中国能量

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着中国面对全球性重大危机时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其所传达出的价值主张是中国取得抗疫胜利、 获得国际尊重的关键。 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清楚抗疫精神助益全球同舟共济、 共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 抗疫精神昭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正确原则。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的中华传统民本文化, 传承千年而历久弥新。 在一以贯之的文化传承下, 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方针的根本依据和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以人为本的价值主张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是抗疫精神所传达的核心理念之一。 新冠肺炎疫情犹如一面镜子, 清晰地映照出各国执政党的“本色”与“底色”, 一览无遗地展现了各国的人权状况。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平等无差别地对待患者, 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生命。 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置于首位, 中国人民才充分信赖、 热爱、 拥护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可以说,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应对疫情的价值旨归, “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抗击疫情的制胜法宝。 然而部分以“人权”“民主”标榜自身的西方国家却在疫情期间行动“迟缓”, 出于政治选举或经济利益的考虑放任疫情不管。 它们在中国极力对抗疫情之时, 不加紧做好自己国家的防疫准备工作, 只是隔岸观火做尽嘲讽歧视之事, 浪费了长达两个月的“窗口期”。 当疫情不可避免地扩散开来时,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秉持“资本优先”的理念, 用人民生命做赌注实行“群体免疫”策略, 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向富人和特权者倾斜, 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被抛之脑后。在这场疫情中, 西方所谓“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的光环逐一破裂。 危机面前, 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民, 考验着一个国家的良知, 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危机前的战斗力。 中国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慎始如终地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为世界提供了在危急时刻保障人权的中国方案。

第二, 抗疫精神内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指引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 长江、 尼罗河、 亚马孙河、 多瑙河昼夜不息、 奔腾向前, 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 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 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①习近平: 《开放合作命运与共——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 第3 页。当今时代, 各国“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利益交融、 命运与共是大势所趋。 新冠肺炎病毒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再一次揭示出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事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场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更加立体化、 具体化的呈现, 其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愈发凸显, 熠熠生辉。 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全球性重大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崭新倡议, 进一步表达了中国携手国际社会联合对抗疫情的坚定决心。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伟大抗疫精神的现实指向,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的精准把握。 疫情冲击下, 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严重打击, 各国经济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衰退趋势。 越是在这样的艰难境地中, 国际社会越是要联手抗击疫情, 恢复和稳定世界正常秩序。 然而, 部分老牌西方国家却借疫情鼓吹“逆全球化”的暗流, 大行保护主义, 试图通过贸易壁垒、 技术封锁、 撤回产业链等方式扭转全球化大潮。 如作为超级大国,美国试图以强权政治阻挡和逆转全球化的客观趋势, 带头采取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做法, 不断质疑、断供, 甚至退出世界卫生组织。 这种“美国优先”的霸权主义作风, 不仅不能改变世界是一个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客观事实, 反而贻误了抗疫时机, 害人害己。

第三, 抗疫精神传达的团结合作声音是人们处理21 世纪国际关系的正确遵循。 安全与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追求, 也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底色。 在跨越国界的新冠疫情面前, 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是不同肤色的人民的首要关切, 因此各个国家需要团结合作, 共同击退病毒, 合力维护全人类的利益。 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 也是抗疫精神所传达的价值理念。孤举者难起, 众行者易趋。 疫情之下,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 顶层擘画, 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地区组织负责人及多国领导人在致电、 通话、 会谈中, 积极阐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商讨合作抗疫方案, 倡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②沈壮海、 刘水静: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光明日报》2020 年9 月11 日。“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来自中国, 但成效惠及世界。 从尽己所能驰援全球战疫, 增强国际社会的抗疫信心, 到排除万难有序复工复产, 稳定全球经济社会秩序, 中国积极弘扬“命运与共”的国际互助精神, 用实际行动为全球合作抗击疫情树立了参照系。反观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在疫情期间不仅没有承担起大国责任, 反而以狭隘的个别利益为标尺处理国际关系, “合则用, 不合则弃”, 借疫情大搞政治操弄, 带着“中国有罪论”的先入之见, 罔顾中国的抗疫成就, 将“肺炎病毒”转化为“意识形态病毒”, 炮制“中国专制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负责论”“中国激进论”“中国分裂论”等失实言论, 试图推卸本国抗疫不力的责任, 转移国内矛盾, 制造国际对立。 种种做法不仅没有对缓解严峻的国际疫情形势起到积极作用, 反而搅乱了国际疫情防控局势, 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稳定性。 在鲜明的现实对比下, 世界民众对于中国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中国同舟共济、 团结合作的号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响应。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抗疫中华民族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