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
——以大别山精神为例

2021-03-07田永健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别山理想信念革命

李 华 田永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无精神则不立, 国无精神则不强。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 站得稳, 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 挺立潮头。”①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 第41 页。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 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形成了丰厚的革命精神谱系。 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在近百年的革命、 奋斗历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 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是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不断壮大和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有其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都体现了百折不挠、 无私奉献、 坚定信念的基本内核。 本文从革命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出发, 以大别山精神的提炼和价值为例, 探讨大别山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和路径。

一、 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大别山精神是在革命战争时期, 孕育、 形成和发展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该地区的军民为反对外来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 追求人民解放而形成的一种红色革命精神, 是一定范围内中国共产党人和军民群众革命信仰、 精神品质、 价值行为的总和, 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别山精神是坚定信念、 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艰苦卓绝的年代, 大别山军民前赴后继、 舍生忘死, 为推翻反动封建军阀的统治、 战胜日本侵略者、 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牺牲, 创造了大别山28 年革命红旗不倒、 武装斗争不断、 革命火种不熄、 理想信念不灭的传奇。

无论面对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 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凶残扫荡, 大别山军民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为追求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而矢志不渝, 誓死保卫住这片红色土地, 为此, 大别山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仅红安一县便牺牲14 余万人, 金寨县牺牲10余万人。 不仅如此, 大别山地区还为支持全国革命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这里走出去的红四方面军、 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八军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在大别山地区产生了很多“将军县”“红军县”。 正如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所说: “经过党长期培养和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 对党、 对共产主义事业具有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 表现了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①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解放军出版社1984 年版。

(二)大别山精神是依靠人民、 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紧紧依靠人民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是紧紧依靠人民的军队, 这在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和阐释。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大别山军民一心、 团结一致,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革命胜利。 “小小黄安, 人人好汉; 铜锣一响, 四十八万; 男将打仗, 女将送饭。”这是黄麻起义的真实写照, 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依靠人民进行的一场农民武装起义运动, 开启了大别山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土地革命时期, 面对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一次又一次的围剿, 大别山地区的群众想方设法保护红军队伍、 竭尽所能为红军提供物资, 使独自在大别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保存了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力量。 正如根据地的群众所讲的: “树也砍不完, 根也挖不尽! 留得大山在, 到处有红军!”在解放战争时期, 刘邓大军严明部队纪律, 再一次得到大别山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为千里跃进大别山、 转变解放战争战略态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别山精神是不畏艰难、 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为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大别山军民总是从全局出发, 不计个人得失, 用自己的力量为全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斗争, 涌现出众多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同时,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多次遭受反动派和侵略者的围剿与扫荡, 物质基础和生产力发展遭到极大破坏, 大别山地区的军民因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

在黄麻起义等 20 余次战斗中, 仅红安一县便捐军粮160 万斤, 共有6.5 万人参加红军, 6000 人参加新四军、 解放军②李平: 《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价值》, 《人民政协报》2018 年5 月17 日。。 在20 多年的革命斗争中, 大别山地区的群众不仅为革命队伍筹集物资、 搜集情报, 还把自己的家人、 亲人送到革命队伍中, 壮大革命力量。 而国民党反动派始终将鄂豫皖根据地当做重点“清剿”地区, 黄麻起义失败后、 红四方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 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主力转出后, 国民党反动派都对大别山地区展开了惨无人道的“扫荡”和“清剿”。 革命战争年代, 数以百万计的大别山人民投身革命, 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牺牲。

(四)大别山精神是永跟党走、 勇往直前的忠诚精神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根据地之一, 在革命的各个时期, 大别山都能做到红旗不倒、 冲锋在前, 在党的领导下揭竿而起, 最根本的就是大别山军民能始终一心向党、 坚定跟党走,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董必武、 陈潭秋、 恽代英等就开始在大别山区传播马克思主义, 并随后在黄冈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党小组, 此后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不断发展, 鄂豫皖根据地逐步成为重要的建党基地①孙伟: 《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学习时报》2020 年5 月28 日。。 大别山群众较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较早接受党组织的领导, 较早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运动, 八七会议之后, 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和群众积极探索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先后发起了黄麻起义、 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等三次革命起义运动, 从内心深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正是依靠这种永跟党走、 勇往直前的忠诚精神,大别山群众即便在革命陷入低潮时, 也绝不动摇和放弃, 依然支持红军部队、 支持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运动; 无数英烈即便被捕入狱, 宁愿慷慨就义, 也坚贞不屈, 绝不背叛; 红二十八军即便与党中央失联三年, 仍然依靠当地的群众开展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保存了革命实力; 大别山地区的主力部队即便四次转出, 但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运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大别山地区的军民群众依然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抗争, 积极为前线贡献物资。

二、 大别山精神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

大别山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大别山革命精神、 革命文化诞生于民族救亡图存之际, 成长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伟大革命实践中,贯穿于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直至取得完全胜利的全过程, 是支撑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 “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②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 第261 页。

(一)大别山精神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革命精神谱系

革命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 也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 革命时期红色政权存在的地方, 都孕育了自己独特的红色革命精神,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 延安地区所形成的延安精神、 沂蒙地区所形成的沂蒙精神、 西柏坡地区所形成的西柏坡精神, 这些红色革命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育人作用。 同样, 大别山精神形成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近30 年的革命实践, 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地域进行革命斗争的精神载体, 其在精神层面所折射的爱国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 奉献精神、 拼搏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 不怕牺牲精神、 永跟党走的忠诚精神等都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 与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目标导向高度契合, 恰如其分地填补了鄂豫皖地区缺少当地红色精神教育的空白。 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革命精神、 革命理想和文化内涵, 将其运用到当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 对于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在弘扬大别山精神中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广大青年大学生是实现这一伟大理想的重要力量, 在成长路上, 青年大学生要坚定跟党走, 增强对马克思主义、 对社会主义、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大别山革命史集中反映了在革命战争时期, 大别山军民为追求国家振兴、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而做出的斗争、 牺牲和贡献, 反映了那个年代, 无论革命处于低潮还是困顿, 大别山军民始终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以共产主义作为价值取向, 用鲜血凝结了坚实的革命信念和革命品质; 大别山革命红旗28 年不倒的传奇, 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弘扬大别山精神, 有利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党史、 国史, 坚定理想信念, 真正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 民族的命运相结合, 将个人的信念追求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抱以更加坚定的信念。

(三)在弘扬大别山精神中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 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就谈不上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①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 10 月 28 日。

当前,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 广大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 急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 大众化,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转化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 在大别山地区28 年的革命斗争史中, 无数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义无反顾参加革命甚至献出生命, 大别山地区群众想方设法支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 展现了大别山人民不断攻坚克难、 胸怀全局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党群同心、 军民一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些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迹是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学习大别山革命史、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弘扬好大别山精神, 能够更好铭记这段历史, 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内涵, 促进广大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大别山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革命精神的内核与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导向高度契合, 用革命精神教育、 引导、 感染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过程中, 要运用好革命精神背后的历史、 阐释和传播好革命精神的内核、 结合特色和特点开展宣传活动, 真正将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

(一)整理并讲清楚大别山革命历史

大别山地区地理位置复杂,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在这里产生了众多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思想较早在这里传播, 党组织较早在这里建立, 党的革命力量较早在这里产生, 这使得在鼎盛时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同时大别山革命斗争长达28 年, 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 大别山地区也是全国唯一历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全部斗争历史的革命根据地①王立兵: 《大别山精神凝练的方法论思考》,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0 年第4 期。。 这些都造成了大别山的革命历史比较悠久、 复杂, 在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录上存在分歧, 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历史史实。

在革命年代, 大别山地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比比皆是, 比如黄麻、 商南、 六霍三次武装起义,以及后来影响中国解放战争格局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大别山地区的革命英烈和革命事迹、革命故事也比比皆是, 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大别山的革命史。 运用大别山革命精神、 大别山革命史教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就必须深入挖掘、 整理好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史, 用完整、 准确的史实和通俗、 严谨的语言发挥好宣传教育、 以德育人的作用。 为此, 要加强历史资料整理, 鄂豫皖区域要加强沟通协作, 整理汇总各自地区的大别山革命史资料, 完整系统梳理这一时期的历史史实、 重大事件; 要加强学术研究,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 高校、 专家学者的作用, 深化对大别山革命史、 革命精神的学术研究和阐释; 要加强实证研究, 深入大别山区, 挖掘第一手材料和更多尚未记载的革命事件, 共同整理并讲清楚大别山革命历史, 让大别山革命精神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大别山精神的提炼和传播

大别山精神虽然产生于中国革命实践, 但不像延安精神、 井冈山精神、 西柏坡精神那样有着确切的革命精神内涵, 关于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 仍处在研究与讨论之中。 现在对大别山精神概括较有影响的, 便是2012 年11 月7 日, “大别山精神”研究组概括的16 个字: “坚守信念、 胸怀全局、 团结一心、 勇当前锋”。

提炼好大别山精神, 不仅有利于更好地阐释大别山精神, 彰显那个时代大别山地区所形成的信仰、 品质、 行动的总和; 也更有利于大别山精神的对外传播, 统一对大别山精神的认识, 宣传好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 凝练好大别山精神, 要把大别山革命史置于全国革命中, 去审视大别山革命史的重要地位; 把大别山革命文化置于中国革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去审视大别山革命精神与其它革命精神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要充分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 去审视大别山地区人民群众的巨大贡献; 要从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的视角, 既挖掘好大别山地区革命的历史, 完整准确概括大别山的革命史, 又在新时代赋予大别山精神新的内涵,发挥大别山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 道德教化、 榜样激励方面的育人作用。 总之, 凝练出一个符合革命史实、 社会认可度高、 具有弘扬意义的大别山精神,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促进大别山精神的进一步传播。

(三)结合时代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大别山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大学生价值引领、 价值认同、价值塑造的重要阵地。 进入新时代, 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理论性教学过多、课程教育内容单一, 大学生需求日渐多样化、 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理念灌输, 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教学模式, 增添新鲜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 理论性和亲和力、 针对性。”①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求是》2020 年8 月31 日。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和丰富载体。 红色文化在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故事、 革命英雄事迹、革命遗迹等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性的教学要求高度契合, 有机促进了高校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一个个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 以及大别山地区的遗址遗迹、 革命烈士陵园、 纪念馆、 博物馆等红色物质文化也都极大丰富了鄂豫皖地区以及全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了解这段革命史, 将大别山的革命史、 红色史、 英雄史、 奋斗史、 精神史当做课程背景进行介绍, 再通过详尽的革命史实让学生增强对这段历史的认同。 弘扬大别山精神, 将红色文化、 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全过程, 能够让大学生直接感受到中国革命胜利的艰辛、 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 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 强国志、 报国心,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育人效果。

(四)设计科学方式组织大学生参观大别山革命实践基地

大别山长期革命斗争的成果, 除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一部分并推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还为后人留下了有形和无形的精神财富。 今天, 在原来大别山军民斗争过的地方, 形成了众多革命遗址、 革命纪念馆, 这些丰富的红色物质文化也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别山地区革命实践基地数量众多, 位于河南省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以及许世友将军纪念馆, 位于湖北省红安县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 遗址和纪念地, 不仅见证了大别山地区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 在精神层面集中反映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而且也是开展大别山精神教育、 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观大别山地区革命教育实践基地, 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大学生对中国革命史的了解, 进而增强其对当今和平生活的珍视、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认同, 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观革命实践基地, 既可以采用集体组织、 集体参观的方式, 也可以采用小组实践参观、 个人分散参观的形式, 还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参观后, 可以采用撰写参观感悟、 交流分享参观心得等方式, 让革命理想的种子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进而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行为, 从而实现用革命精神教育人、 培养人、 改造人、塑造人的目标。

四、 结语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军民28 年革命斗争实践的集中反映, 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 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等共同铸就了红色精神谱系。革命战争年代, 大别山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时代,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别山人民共同创造的先进群体意识, 它所表现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一定能对当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大别山理想信念革命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又见大别山
再见了,大别山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