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百年来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及其内涵

2021-03-07何贵周

艺术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基本内涵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理论;文化变迁;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3

农村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我国农村地区传承着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保留着乡村文化的基本特征。近一百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研究显示,乡村发展过程中传统村落的发展最为困难,主要表现在当前没有曾经辉煌。积极拥抱现代化,同时也要保护传统村落的话题在社会上被积极讨论。有的人认为要加快现代化建设,有的人认为要保护传统文化。面对社会新的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是比较突出和被激烈讨论的部分。文章主要梳理近百年来村落建设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通过在云南省会泽县白雾村实地调查中得到的经验与发现的问题,归纳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基本内涵。

1 近百年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变迁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我国就有一批致力于农村调查研究和乡村建设的研究者和建设者,这个时期以毛泽东、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陈翰笙等为代表。他们深入中国农村地区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和开展乡村建设,很多研究方法及理论对今天的研究及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很注重中国农村地区的调查研究,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物质生产资料情况,以下列出其中三例以作解释。

1926年写成的《中国佃农的生活举例》详细分析了湖南湘潭西乡的农业生产对农村收入的影响。毛泽东总结出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关系,特别是土匪对农民的驱离使得农民远离土地,由此导致农民的生活更加艰苦。在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特别强调了调查研究的技术,“关于调查的对象要广泛,从职业和年龄来说,就是工农兵商学包括流氓在内的群体要进行调查研究,年龄一般以老年人为主,如果偶有经验丰富的年轻人也可以”,然后就是“要亲自出马、深入调查点,并做好调查记录等等”[1]。在1930年的《寻乌调查》中,相比历次的调查研究,此次毛泽东扩大了调查的范围,以寻乌县为主要调查地点,调查的覆盖面广泛,包括商业、交通、土地关系和土地斗争等社会性的突出领域以及重要问题。毛泽东1927年发表了《湖南农民考察报告》,1930年相继写就《兴国调查》和《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1933年写了《长岗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两篇报告,毛泽东“不仅极力提倡调查研究”之风,还身体力行地深入中国农村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2]。

作为平民教育的先行者,晏阳初从20世纪初开始就对定县的村落进行了社会调查,开启了博士下乡的先例。1926年,晏阳初以翟村为主要的社会实验田野点,以教平民提升知识和素质为主要目的开展社会实验。从实际上来说,晏阳初在村里开办学校,尽量帮大家解决问题,用心尽力教育农民,努力解决“农民不相信学习识字就能富裕的问题”,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只是其一。晏阳初还在定县开展新农作物的种植实验。历经四年的辛苦工作,中国历史上首部以县为单位的社会调查丛书《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终于完成。晏阳初的理念在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梁漱溟特别重视并且认为乡村建设应该要有统一稳定的政治基础。”[3]统一稳定的政治基础是进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可以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时常担心事业办不下去。尽管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有其时代局限性,具有改良主义的色彩,但从梁漱溟一系列的乡村建设运动及乡村建设实验中可以看出,乡村文化建设始终脱离不开整个乡村建设的过程,特别是优秀传統文化尤其值得学习和传承。梁漱溟理论中的优秀部分仍然值得今天的建设者思考和总结。“梁漱溟所强调的,中国的乡村建设不是单纯的乡村救济,或者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建设,而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建设。”[4]这也体现出梁漱溟当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而不断实践并发展他的乡村文化建设理论。

1949年以来,全社会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全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的基本方针,为这一时期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生产现代化、生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设施现代化及管理现代化[5]。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农村加强了符合我国国情和本村村情的乡村文化建设,村落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基础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来说,这样的文化建设成果是远远不够的。

2 实地调查:云南省会泽县白雾村

我国大多数的贫困问题都发生在乡村,大多数的社会矛盾也集中在乡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也在广大农村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云南省会泽县白雾村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历史上的白雾村是会泽县娜姑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模式的变迁,万里京运第一站的白雾村失去了昔日的风光。

在清朝繁荣发展的时期,当时社会对铜有着大量的需求,因此在远离京城的边疆地区开采铜矿被官方许可。白雾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铜矿开采者、商客、文人等各类人士,他们在白雾村聚集,为白雾村铜商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创造了条件。全国各地的富商大贾、文人墨客都汇聚在此,使同乡会馆和同业会馆兴起,供省内外的商客使用,会馆、祠堂有十多座,商号众多,酒楼、茶馆、教堂都开始建造起来。逢年过节,各大会馆张灯结彩、搭台唱戏,白雾村锣鼓喧天,丝竹悠扬[6]。白雾村的繁华值得众人称道,包括教育在内,故而白雾村有“一街三进士、全村六贡生”的美誉。如今白雾村各方面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白雾村大多数时间都被云雾笼罩,特别在秋冬时节更为明显,通常快要临近中午云雾才会完全散去,这大概也是这个村落独特的气候优势。清代冯誉骢曾在《题诗魁楼》中写道“灯前喜话连村雨,楼上闲留一片云”,以此展现白雾村多阴雨天气的特点。村落多云雾,地处娜姑坝子,且四周都是高山围绕,因此白雾村并不缺水,特别是农作物的灌溉用水。

现在的白雾村在打造旅游景点,然而其并没有把这个曾经辉煌的古村落自身应该具有的文化自信体现出来,不具备以文化价值为主线的发展策略。2009年12月,白雾村获首届田园乡村魅力奖。现代化固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形态之一,有其便利的一面自然也有其弊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的文化灵魂被摧毁了,就等于成长中的大树其根部慢慢被腐蚀一样,将会失去精神的引领。

白雾村的家族文化也发生了变化。滇铜京运时期留下的几个大家族的住宅中,陈氏住宅和刘氏住宅大部分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形貌,但一部分是经过修缮的。陈氏的七处住宅仍然大致保留着原貌,但是居住在宅邸里的村民是比较苦恼的。有关部门让他们保留原貌,尽量不要破坏,因而想拆了重建新的住宅便不被允许,不拆的话却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建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种文化或者精神的延续光靠几处建筑物或其他历史遗物的留存是难以为继的。同样,如果在村落里,大家有共同的想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知,那么大家应该以维护既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并为之骄傲。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白雾村文化建设总体上是有大的进步的,如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及修复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划。2018年通过的《曲靖市会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与白雾村的村规民约等都对村落传统建筑的发展规划、保护修复、有效利用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这也大大增强了当地人民群众保护及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了解到保护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及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性。村落的人们要发挥主体、主导作用,从自身的文化根基及文化血脉出发,长远地考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集体作为,促进村落文化发展,这是整个村落特别是传统村落文化建设的关键。

3 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基本内涵

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经过百年来的实践、变化和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时期形成了形式不一的乡村文化建设理论。文章主要论述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基本内涵。

首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包括传统建筑民居、传统美食工艺、传统生计方式、传统交流方式等。当然,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能认为乡村是静止的,现代乡村必然也是向前发展的,向现代化发展,向未来发展,这样的乡村才会有前途。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方,包括管理部门、村民群众、文化研究工作者等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加以弘扬,不要丢失自己的根,不然就会忘记村落族群自身的特色,村落也会成为失落的村落。

其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固然在新时代要大力移风易俗,移的应该是村里的盲目攀比之风、破坏和谐之风、消极落后之风,易的应该是乡村迷信崇拜之俗、文化冲突之俗、不利进步之俗。智慧和先进来源于人民群众,但是极少部分消极和落后的思想也妄图在村落中传播,盲目的攀比和铺张浪费不是新时代乡村需要的,勤俭节约才是长期发展之道。

最后,战略性人才培养文化氛围的形成也是乡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内容。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农民再也不是职业的农民,特别是在土地贫瘠和气候相对恶劣的乡村,需要具备新的技能才能使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获得新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专业乡村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就显得意义重大。新乡贤返回家乡,给乡村注入原动力,乡贤文化是地方文化软实力的代表,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韧性所在,乡贤文化的厚重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存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

乡村文化建设理论并不仅仅只有以上提到的三种,其内涵是具有时代性、丰富性、文化性以及民族韧性的。文章提到的优秀传统文化、优良礼俗文化和地方人才文化目前对于大多数村落,特别是传统村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大多数人都没那么强的意愿,能在一件尽管很有意义但并不能快速直接地创造所谓价值的事上耗费精力。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让大家改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之外,还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要让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有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成致力于建设传统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情怀。

乡村文化建设理论是乡村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上的集中表现。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不断变化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必然要依据时代发展修正。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固定不变的理论,只有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乡村文化建设理论及其基本内涵自然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发展的,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时代命题,必然需要我们积极作答。

4 结语

白雾村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经济、文化特点。本地区铜矿储量大,历来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与铜商文化息息相关。明清时期大量铜矿的开采,促成了这里铜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铸铜工艺不断成熟,催生了特殊的属于当地的斑铜文化,进而从一个村落扩展到附近地区,影响着地区文化的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完善和成熟为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本土化,将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振兴提供动力。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体系化,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新鲜血液。建设文化强国,乡村地区既是一线战场,又是需要攻破的最后堡垒。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是强化骨骼骨质的重大工程。让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体系与时俱进,不忘本是建设的关键一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3.

[2] 熊春霞.浅谈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现实启示[J].新西部,2020(18):1-2.

[3] 李红辉.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4] 杨孝容.“创造新文化 救活旧农村”:略论梁漱溟乡村民众教育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361-364.

[5] 高布权.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取向[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0):3.

[6] 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志编纂委员会.白雾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9:6.

作者简介:何贵周(1996—),男,云南曲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基本内涵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