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玩科学,玩趣体验

2021-03-07利韵怡

民族文汇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验式

利韵怡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生活中,幼儿已经形成了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幼儿园应通过为幼儿提供以体验为基础,强调自主探索的科学活动,帮助幼儿立体地构建他们的科学思维。本文主要从大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有效策略入手,希望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体验式;大班科学;支持性策略

体验式科学活动是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到科学教育活动中,使幼儿成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主体,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通过创设场景,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思考、分享,最后让幼儿获得内化后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教育方式。因此,体验式科学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同和重视。

一、挖掘探究性科学活动资源,驱动探究兴趣意愿

陈鹤琴的“活教育”明确强调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活的教材。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一起在大自然寻找“活教材”,享受探究乐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本幼儿园地处广州市北部山区,有着美丽山村的称号,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孩子探索科学活动的乐土,并形成了科学活动的探究资源。我们尝试把探究资源分为蔬果根茎类,它们涵盖的核心科学要素有形状、色彩、对比、比较、重量、生长、成熟度、基本属性、营养、种植、管理、储存、养分、基本属性等等。如:在孩子们在爱心园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的花草树木,春天寻找什么花最早开,哪些花是先开花后长叶子的;秋天观察树叶由绿变黄到枯萎的过程,踩一踩落叶,听一听树叶发出的声音、敲一敲叶子,寻找叶子里的水份是怎样的等等。

二、构建互动式的动态科学场景,引发幼儿与材料积极交互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的利用环境促进幼儿发展。”众所周知,环境创设的运用是科学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良好的环境氛围不但提高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孩子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百变小厨房的场景中,我们打造了小厨师和小科学家的人物形象,并在场景中摆放了餐具、农具、量筒、量杯、称等工具材料,还摆放了一系列烹调食材(苏打、醋、水、盐、糖等),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开展了奇巧的科学活动。

如在《会吹气球的瓶子》的活动中,孩子利用气球、塑料瓶、小苏打、面粉、水和醋等材料,进行实验。发现一:水和面粉混在一起时,透明的水变成了白白的糊状。发现二:小苏打和醋混在一起时,产生了化学反应,冒出了气体。当孩子们发现了这一现象后,立马把气球套在塑料瓶口,气球慢慢的变大了。此时,响起了激动的欢呼声。通过操作体验明白了:醋和小苏打的用量同时增多,它们发生反应后产生的气体就越多,气球就变得更大。

三、提供开放式的丰富操作材料,满足幼儿探究的需求

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必要前提和保证,教师应及时为他们提供丰富、常见、熟悉的材料,通过自身的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观察、体验、探索和发现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科学活动就是要解放幼儿的眼、耳、鼻、口、手,通过适宜、有效地投放不同类型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观看、倾听、触摸、感知、尝试、体验中了解世界,开阔眼界。

陶行知先生亦说过:“生活即教育”,这都要求我们要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操作材料。如:我将操作材料分为自然类、废旧类和工具类。自然类的材料包括竹筒、松果、树叶、树枝、干花、石头、木块等天然材料。废旧类的材料包括盒子、瓶罐、纸筒、纸皮、纸杯、雪糕棍、筷子、木棍等日常生活所需。工具类的材料包括刻度尺(硬尺、软尺)、称(电子称、 人工称)天平、试管、滴管、量杯、量筒、试管、滴管、钳子、镊子等等。如在《磁铁的秘密》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生活中常见的硬币、铁钉、钥匙、积木、玩具等材料让幼儿探索,从中获得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经验。

四、巧设启发性问题,助推有效探究的进程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是将幼儿引入探索活动的指路灯,是使幼儿保持兴趣和参与活动的路标,是使幼儿产生新兴趣的催化剂。教师有效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为幼儿搭建了一个阶梯,让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在循序渐进中达到学习与探索的目的。

如在《有趣的影子》活动过程中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还有什么东西也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游戏,了解影子的形成,然而再抛出问题:“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来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寻找答案。这个活动,孩子们从已有的经验到发现新的现象都是在不同的问题中产生,在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一步步探索,寻找原理。这样不断的根据幼儿实验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就是根据幼儿的需求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使在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幼儿的充分想象,了解到更多的想象。

五、运用多样化的记录方式,感知科学探究过程性结果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把所观察、探索中获得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及促使幼儿深度思考,深度学习,进而让幼儿在原有观察上更大限度地发挥探究能力。

1.多样化的工具

在活动中,提供多样化的工具,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在开展“树苗长高了”的活动中,一天,馨予小朋友在观察自然角的时候,突然问我:“老师,我们每天都给树苗浇水,它会长高吗?”其他小朋友也接着说:“对呀!它吸收了阳光,喝了这么多水,肯定会长高吧!”因此,我抓住孩子的好奇与发现,开展了“小树苗长高了”的科学活动,孩子们吃过午点来到了爱心园,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如:直尺、皮尺、纸条、吸管、绳子等材料,还有各种各样的记录表,让孩子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测量,熙熙小朋友选择了其中一种记录表和皮尺测量工具开始认真的记录起来,看到他认真探索的样子,真是欣慰极了!

2.多样化的符号

由于大班孩子的思维发展从具体形象转化为概况思维的阶段,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图案记录活动的变化与结果。如在《神奇的碘酒》科学活动中,孩子们利用了常见的心形、圆型、花型等进行记录,更特别的是聪聪用他自己最喜欢的奥特曼形象记录了土豆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多样化的符号,有助于幼儿记录活动的整个过程,且能根据记录符号,回忆整个操作过程,较完整地分享发现和感受。

实践证明,体验式的自主探究科学活动更能让大班孩子喜欢上科学活动,从而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因此,幼儿园开展大班的体验式科学活動可以从贴近生活的科学活动资源、场景、启发性问题和多元记录方式等出发,尽可能丰富孩子们探索的内容,真实提高他们的探索兴趣,让他们真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索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收获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幼儿发现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学习品质,最终获得科学的探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M].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鹤琴.活教育[M].陈秀云,柯小卫,选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3-20,54-58

1443501705285

猜你喜欢

体验式
并发症体验式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基于体验式学习圈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策略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线三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体验式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
高中阶段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分析体验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高中阶段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