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提出“小康”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及意义

2021-03-04张曙周锟钱奇

邓小平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目标

张曙 周锟 钱奇

[关键词]“小康”目标;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1979年提出“小康”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节点,回顧和梳理这一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体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和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彻底改变近代以来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落后局面,是几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实现现代化才真正具备了政治条件和前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和目标,领导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正式表述。同时他还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并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内”实现现代化。“文化大革命”结束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段时间,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以及中央有关文件中仍沿用“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希望以此目标凝聚党心、民心,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此后一段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明显复苏,有些方面还有所发展,但由于出现追求高指标、快速度,急于求成的倾向,加剧了国民经济各方面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情况。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在领导全党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他先后到广东、四川、东北等地视察,对中国国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感叹道:“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同时,他和其他党的领导人频繁走出国门,在访问日本、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有了真切感受,深感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邓小平感慨地说:“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⑨由此他认识到头脑里设想的情况同在摸索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意识到中国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困难的。

对中国与世界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差距的清醒认识,促使邓小平1979年3月21日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两天后,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将其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结合我国“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79年7月28日,邓小平在青岛接见山东省和青岛市的领导同志时,第一次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定出标准:“人均收入达到一千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作为亲历日本现代化的政治家,大平正芳向邓小平提问: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没有料到大平正芳会提这样的问题,他经过一分钟思考,随即给出了明确回答:“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小康”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而把“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则记载于《礼记·礼运》。邓小平使用“小康”这个富有鲜明中国特色、老百姓感到亲切、熟悉的概念来确立我国的发展目标,易于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小康”目标提出后经过了反复的论证和调整。1980年6、7月间,邓小平先后到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调研,“一个省一个省算账”。他感到“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于是在1980年10月将标准调整为“到本世纪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达到的途径就是“争取二十年翻两番”。根据邓小平的设想,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小康”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被确定下来。

(二)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

为了验证“小康”目标的现实可行性,邓小平于1983年2月到经济发展较快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视察。此行,他不仅确认“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本世纪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建成一个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不会落空”,还根据苏州的最新实践提出“小康社会”的六条新标准。这六条标准既包括吃、穿、用以及住房问题的解决这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又包括就业问题解决、人员不再外流、中小学教育普及、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等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小康社会理论初步形成。

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一系列新的设想和论断:“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理论。

在制定和不断完善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邓小平又提出了“三步走”战略部署。1984年4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指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三十年至五十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表述沿用两年多,到1986年9月23日,他将此表述修改为“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第一次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大体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以1980年国民生产人均250美元为基数,在80年代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最重要的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50年时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他强调:“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1987年党的十三大依据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正式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自此有了明确而切实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时间表。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1984~1988年五年间,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84~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由5809亿元增加到10920亿元,国民收入(按当年价格计算)由5485亿元增加到9153亿元。1987年提前3年实现了原定到1990年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顺利实现。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达到总体小康水平

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的跨越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四大后,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方针指导下,经济增长保持了较高速度。“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1995年达到61130亿元。1995年提前5年实现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在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提前翻番的情况下,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一目标到1997年底提前3年实现。

在推进“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党中央对如何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建议》对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头10年作出规划,提出到2010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我国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这三个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作出大体部署,重申《建议》中第一个10年的目標内容;提出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三步走”部署被称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三步走”或“新三步走”。

世纪之交,伴随着“九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0年,我国在人口比1980年增长2.83亿、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价由1985年的100美元兑293.67元人民币变为100美元兑800多元人民币的情况下,按现行汇率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从此得到根本解决,世世代代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终成现实。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提前实现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后,党中央又及时对如何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明确回答。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就提出从21世纪初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指出这“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总体上实现小康后,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中央政治上的考虑是:既同邓小平的战略构想相衔接,也根据新的实际体现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与党的十五大对21世纪的展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相一致;符合党心民意,也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展示良好的国际形象;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同我们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吻合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比较低,同世界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比较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所达到的小康总的来说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还需要巩固和提高,向高水平的、全面发展的、比较均衡发展的小康社会迈进。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题,第三部分专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报告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奋斗目标。

明确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起草时江泽民接受一些同志的建议后确定下来的。江泽民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时期,总之,是我们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快一些,可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但从全国来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间大体定为二十年是适当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并把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性任务提了出来,第一次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大还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要求: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要继续高扬改革开放旗帜;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党的十六大以后的五年,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人民群众要求更好地保护财产权、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等新期待增多;国内储蓄和消费失衡造成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大量生产能力依赖国际市场等经济发展面对的约束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等新特征;新兴国家崛起对世界既得利益格局形成新的挑战等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党的执政理念实现新发展;等等。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前,我们党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开拓奮进的问题引人关注。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在确定党的十七大会议主题的讲话中要求对此作出明确回答。关于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胡锦涛指出,这是在第三步战略步骤中专门划出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我们已经干了五年,开了一个好头,“还要继续干下去,而且直到二0二0年都要一以贯之为之奋斗”。关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胡锦涛指出:“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都对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题,第四部分专门论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新要求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依据,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增强针对性,不求面面俱到;从基本国情出发,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些新要求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深化了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体系。

党的十七大以后的五年,我国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商品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结果,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为80.1%。

从2002~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年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些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题,第三部分专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报告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目标要求“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对一些具体指标进行了调整和深化,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而且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两个“翻一番”的新要求,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面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国梦,确立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证。我国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重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2015年我国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既定的任务和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新的目标要求既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等内容,还包括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等内容。这些目标要求鲜明地贯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核心词“全面”,即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全面小康应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应是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全面小康应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82.7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4335万人,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我们已经非常接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我国仍面临一些短板弱项,需要克服许多重大困难挑战,诸如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风险隐患较多、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等。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题,报告第四部分专门论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报告提出:“从现在到二0二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报告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七大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经过全党、全社会合力攻坚,我国“三大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20年11月23日,全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金融等领域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截至2019年11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13333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限额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低,拨备覆盖率较高。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2019年,全国地表水优良(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年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城市年均浓度同比下降2.4%。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又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积极主动作为,以奋勇拼搏的精神状态和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继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进而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会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将消除绝对贫困,中国人民将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這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进而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世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大革命”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人民温饱都成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短短40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国家、民族、人民、党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无论是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执着,还是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被国际社会盛赞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的脱贫攻坚战等,都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超越了“苏联模式”,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潮,“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错误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顶住巨大压力和挑战,成功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目标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
只要充满自信,做什么工作都能成功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