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实践

2021-03-04龚桂平邓湖川

邓小平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邓小平

龚桂平 邓湖川

[关键词]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内整风;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是观念、思想、价值取向的总和。”对于统治阶级及其政党来说,意识形态建设就是国家、政党通过有效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使其方针、政策获得合理性论证。因此,新生政权诞生后,加强国家和地区的意识形态建设十分重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除大西南外,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获得了解放。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期间,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全面主政西南地区工作。西南地区社会矛盾复杂,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势力顽固,社会问题很多,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西南地区部分人民群众甚至领导干部对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度不高,亟待加强。在这种情況下,邓小平着手进行了艰巨而繁重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一、理论武装: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邓小平刚开始主政西南地区工作时,当地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不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低,缺乏理论素养,而且缺乏理论学习的气氛。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在1951年1月18日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指出:“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了几次还未学完”,“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基础知识差,很多简单明了的道理,马恩列斯和毛主席很早就讲了,而我们还搞不懂”。为此,他提出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既要学懂,又要学透,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提出要自觉学习、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知识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提出了很多精炼而又内涵丰富的原理、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统一的思想、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正确合理的建党原则等。邓小平着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的必要性,他认为这些科学的思想理论可以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的许多重大问题,如民族问题、统一战线问题、意识形态建设等。因此,他提出干部和人民群众要自觉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并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改造自己,抛弃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为检验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邓小平还通过写论文、办班、考试等方式督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了解与掌握。

(二)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邓小平指出:“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虽说要引经据典,但也不能随便乱用,必须正确严肃对待,切合实际地引用。”打通思想,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解决西南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有了更深人的认识,深刻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人民性,从而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真诚信任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治党治国方针,形成具有爱国的、崇高的、积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毛泽东思想足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邓小平非常重视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学习毛泽东思想。他指出:“如果党员要想少犯错误,要前进得更快,不致迷失方向,就必须学习毛泽东思想即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统一的思想。”因此,邓小平号召党内外必须认真执行党中央规定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具体计划,系统地组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活动,在党内外组织起《毛泽东选集》学习会和研究会,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充分运用《毛泽东选集》在政治生活中凝聚共同价值取向的重要功能,克服当时领导干部中普遍存在的轻视政治、轻视理论的倾向。重视政治、重视理论的领导干部成为本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主体力量,以更高的政治实践热情推动意识形态建设进程。另外,重视理论学习的人民群众也能更好地配合本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奠定群众基础。

概言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积极推进大西南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理论载体和理论武器。邓小平用这一理论武器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纠正了各种资产阶级错误思想,有利于在党内外及全社会形成信仰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良好政治风气,促使党员干部和人们群众自觉为西南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二、思想教育: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

西南地区地势偏远,经济欠发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不高,国民党的长期统治也给当地人民群众造成了不良的思想影响。邓小平指出:“要靠教育工作把人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使之适应新的社会制度,又反转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各地开展的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清除各种错误思想提供了重要契机,成为邓小平在西南地区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他在工人、商人、妇女、学生等群体中开展了大规模的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剖析战争的性质和必要性,清除恐美、亲美等错误思想。

(一)深刻剖析战争性质,给干部群众指明战争的前途

深刻剖析战争性质,给干部群众指明战争的前途,是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一方面,西南地区是中国大陆最后解放的地区,当地民众在美帝国主义长期的奴化教育之下,充斥着各种“亲美、宠美、惧美”情绪。为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引导干部群众对美帝国主义有正确认识,树立打赢抗美援朝战争的信心。美国力量强大,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极其雄厚的大国,对比起来,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方面尤其是军事装备相差甚远。一贯实事求是的邓小平自然十分清楚美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都占据优势地位,但他同时指出:“我们所有干部要懂得美帝国主义在战略上是个纸老虎。”他通过分析战争局势,指出美国在这场实质是中美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中存在战略方面的缺陷,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而中国拥有战争的正义性,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是出于保家卫国的原则、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道义支持的责任。基于以上分析,1950年11月2日,邓小平在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开学典礼上就战争的前途指出:“战争一定会以美帝国主义失败而告终。”全面、正确地分析战争的性质并指出战争的前途,为后续抗美援朝爱国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拨开了西南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迷雾,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二)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运动进行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

邓小平指出:“通过集会、游行或控诉会议等形式,控诉美帝国主义侵略罪行,检讨错误思想,加深认识,并确立自己在反帝爱国运动中的具体斗争目标。”在这一时期,邓小平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运动,使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性、普遍性的活动。首先,妇女群体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利用“三八”妇女节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举行游行活动。邓小平亲自检阅游行队伍,倾听妇女对抗美援朝的心声,热情鼓励她们参与国家大事。妇女群体得到支持、鼓励并积极参与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的各项活动,有利于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培育社会责任感与对新生政权的高度认同感。其次,邓小平鼓励群众组织各种控诉会。在控诉会上,人民群众以自身经历揭露美帝国主义的罪恶暴行,激发与会人员“仇美、鄙美、蔑美”的情绪。最后,邓小平领导各个社会阶层订立或修订爱国公约,将国家活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相结合,使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确立在反帝爱国运动中的具体斗争目标,将群众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邓小平通过鼓励开展各项群众运动,既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思想基础,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又为其提供了物质支撑,推动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进程,充分彰显了新中国的国威,增强了国际影响力,加深了人民群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与维护。

(三)以学校为载体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

在这一时期,学校不仅承担着提高青少年思想觉悟的重要职能,还是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邓小平指出:“各级学校必须继续深入进行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西南地区足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人数最多的一个区域,各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加上存在于部分人思想中的狭隘民族观念与国家价值观念存在差异甚至冲突,不利于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此,邓小平根据团结教师、依靠学生办好教育的思路,切实整改西南地区学校教育混乱的状况,为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师生的政治素质提供重要阵地。

一是注重教师队伍政治素养的培养。邓小平对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政治动员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西南地区不时举行各种政治活動,如国庆游行活动以及各种集会活动等。但部分教师认为参加国庆游行妨碍学习,不愿参加政治活动,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强调教师应通过教师联合会,努力改造和提高自己,纠正只搞学业忽视政治的倾向。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教师队伍不仅有助于为抗美援朝运动营造声势,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也大有裨益。

二是加大教育经费的支出。根据西南地区家庭教育支出较少的情况,邓小平提出:“助学金别无来源,请再加核算,根据经费多少。”邓小平根据核算的具体情况加大了西南地区教育经费的支出,保证了西南地区的适龄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培育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三是对学生进行民族观念的引导。邓小平强调,不仅要让汉族学生抛弃大汉族观念,正确认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关系实质,少数民族学生更是要抛弃狭隘民族主义错误观念,与各民族团结一致,在美帝国主义面前同仇敌忾。

不管是培养教师还是教育学生,都离不开学校这一重要场所。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兴建了一大批民族学院,包括贵州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等。他在西南民族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题词中写道:“各兄弟民族团结在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周围,建设一个独立强盛繁荣幸福的新中国。”民族学院的兴办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的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善于处理民族问题的干部,促进了各民族团结统一,使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投入抗美援朝运动中。

总之,邓小平在西南地区的思想教育工作着重从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入手,遵循由城市到农村、由突击宣传到系统教育的思路,大规模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保家卫国运动。这场卓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肃清了部分群众亲美、崇美等错误思想,凝聚起确保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群众力量。同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反过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助于人民群众确立和强化国家意识。

三、舆论建设:抓好抓实各项宣传工作

成功开展宣传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极为重要的实践,是抢占舆论阵地的有力武器。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经济落后,深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以及一些反革命团体宣传的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未占据主要阵地。1951年邓小平在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不宣传,敌人就要宣传。”在主政西南时期,他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宣传工作,着重加强禁烟禁毒、减租退押、民族政策等重要内容的宣传,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理解并支持这一时期党的重要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奠定了重要的社会舆论基础,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高度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讯设施还不完善,报纸是重要的宣传载体,承担着思想引领、舆论宣传的职能。邓小平非常重视新闻报刊的宣传作用,强调要结合地方具体实际办好报纸。1949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重庆创刊,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他指出:“好报纸有二个条件: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条离开了领导也搞不好,报纸就没有力量,容易变成‘有闻必录’。所以办好报纸的前提在领导。”

从这种办报思想出发,邓小平对办好《新华日报》提出了重要指示。首先,从办好《新华日报》的重要前提来看,要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发挥机关报的喉舌作用,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到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中去,以期得到大众的积极回应、理解与支持。这一时期党亟需向社会大众宣传的主要方针、政策包括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等,通过报纸发表相关评论和社论,并组织群众学习、贯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宣传《婚姻法》是这一时期党对群众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清除西南地区的封建落后糟粕、解放群众思想的重要举措,表明了党革除封建思想的主张和决心。其次,办报一定要结合实际。结合实际是邓小平一贯强调的办报思想。邓小平指出:“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新华日报》作为地方性报纸,不仅要反映中央及上级的大政方针,还要重视刊登地方新闻,包括当地群众最为关注的、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新闻。再次,办报要联系群众。联系群众是指《新华日报》要把群众的能动性、关注点、积极性引导到关乎群众自身实际利益上去,重视群众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诉求。看不到群众的主体性,不为群众发声,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引来群众反感。邓小平认为:“办报要切合群众需要,要通俗活泼。”最后,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国共产党办报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在报纸上进行批评。邓小平强调要在《新华日报》上开展党员、干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弄清是非,抓住典型,发扬积极健康的思想,努力清除消极落后的认识,从而尽量排除西南地区社会建设的主观障碍。

(二)重视广播电台的宣传作用

除了报纸这一重要宣传载体之外,邓小平还积极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解决电报受众面过窄的问题,他指出,“要写好稿子到广播电台去广播”,这样既能“密切结合中心任务,也能贯彻实现党的领导意图,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广泛,作用大得多”。邓小平充分发挥广播电台的宣传作用,加强西南地区的舆论建设。他在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一周年时题词:“人民的广播事业,是传播政策、教育人民和同敌人斗争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广播电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作用,引导人民群众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错误思想作斗争。宣传载体的开发与充分运用为西南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与舆论氛围。

(三)扩建宣传部,培养宣传干部

宣传部是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能机构,他将加强宣传部建设的着眼点放在对宣传干部的培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的宣传部屈指可数,宣传部长数量过少,宣传干部缺额较大,甚至在川南、贵州的绝大多数地区的县委并未设置宣传部长。这样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量不能形成大范围的影响力,不能承担起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扩建宣传部、补充宣传人员成为邓小平在这一时期进行宣传工作的重心。邓小平提出:“补充宣传工作干部,通过具体的宣传工作实践,逐步培养起一批通晓宣传方法,有着丰富宣传经验的宣传干部。”以带徒弟的方式补充宣传工作干部,并且还必须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以此为后续宣传网的建立提供大批骨干人才,推动党的宣传上作向着正规化、组织化、有序化方向发展,为西南地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力量,为传递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价值观念、理想信仰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邓小平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等宣传载体扩大党和政府的宣传面和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宣传部为宣传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促使西南地区宣传工作步入正轨,为党开展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四、作风整顿:着力进行党内整风运动

党的作风形象是展示党的意识形态的有形旗帜,而每一名党员干部的作风纪律水平更是插在党的意识形态战场上的具体的有形旗帜。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形象是共产党员思想水平的外在表现,事关能否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事关国家、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兴衰成败。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党员干部忽视了初心和使命,不同程度存在居功自大、贪污腐败、个人主义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甚至动摇了党的权威。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邓小平着眼现实问题,遵循中共中央的整风指示,在西南地区党组织内部开展整风运动,从思想根源上肃清党内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防止骄傲自满情绪进一步扩散,达到弄通思想、整顿作风的目的。

(一)开展整训工作

开展整训工作是这一时期邓小平对西南地区党组织进行作风整顿、思想改造的重要形式。邓小平指出:“整训干部是为了执行政策,因为政策执行得不好,党的事业就要受到损害。”针对党内部分党员思想上腐化堕落,消极对待革命工作,斤斤计较个人名誉、地位和享受等现象,邓小平在党组织内部按照实际情况定期、轮流、分批开展整训工作。整顿在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错误思想与不良作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巩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另外,检查工作是检验整训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及时发现党员干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邓小平在党代表会议和工作检讨会议上开展检查工作,整顿干部思想,从而促使干部获得思想上的进步,主动查找错误,清除错误思想,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采取多种方法开展整风运动

在整风运动中,邓小平采取了多种方法。一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正确的无产阶级思想对比、矫正各种错误思想,勇于开展自我批评的同时诚恳接受他人善意的、正确的批评。邓小平指出:“干部也要检讨自己的缺点,这些干部中有许多是共产党员,这些缺点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定可以克服的。所以,整风是必要的。相信我们的干部对于朋友善意的批评,一定会诚恳地接受。”他强调要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掌握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吸取革命的经验教训,党才能够承担起带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担。二是密切联系群众。邓小平提出:“在执政党内部开展整风运动,要密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并依靠群众,善于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具体来讲,就是根据群众运动的实际反应来检查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的立场观点和工作作风。通过联系群众来深刻影响党组织的内部生活是邓小平开展党组织整风运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主动性,提升政治参与感,形成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良好局面,这是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继续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目的。三是号召学习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不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始终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邓小平表示:“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们代表革命的正气,是人民最好的榜样。”他多次表扬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强调要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以弘扬社会正气,克服政权巩固和建设时期部分党员干部出现的腐败作风与骄傲情绪。

(三)强调党组织要接受党内外监督

為了推动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邓小平强调党组织要积极接受党内外的监督,在整风的基础上公开党的工作,党内外形成相互监督之势。从内部监督来看,主要是成立各级党的纪律监察委员会和政府的监察委员会。邓小平提出:“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的监察委员会要加强和建立起来,这是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监督党员遵纪守法的重要武器。”邓小平通过实现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的职务,检查与纠正享乐思想,严格党的支部生活。从外部监督来看,则是要加强群众监督。邓小平提出了开门整党,让群众来监督批评的整风思想。他认为在群众的监督下开展工作,可以减少执行政策的偏差。邓小平吸取了以往两次整风运动的经验教训,增强党组织整风运动的组织性和群众性,有助于纠正缺点、减少错误。值得注意的是,开展纪律检查工作和群众监督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惩治,而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诚恳帮助犯错误的领导干部解决思想问题,改正错误,继续前进。发现错误的目的是为了改正错误,将思想上犯错误的党员干部挽救回来。这一原则有效避免了整风工作走歪路、邪路,巩固了整风运动的成果。质言之,只有自觉接受监督、善于帮助同志的党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在邓小平的努力下,西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做到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有效地清除了残留于党内的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提高了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这不仅保证了党的团结统一,也确保了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南地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了党的威信,对于中国共产党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是“破”与“立”相结合的过程,“破”指的是清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错误思想,为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腾出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各项宣传工作,此为“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在党内外扎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贯彻其中,邓小平通过党内整风,发挥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核心作用。“破”与“立”的过程并非相互独立、彼此分裂,而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这是一个相互配合的过程。换句话说,邓小平在西南地区破除困境、开辟出路,进行新生政权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为此后中国共产党开展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于丰富和发展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邓小平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图说:邓小平在上海的足迹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传:1904~1974
邓小平让人主动“批邓”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幽默邓小平
邓小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