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捏脊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疗效分析

2021-03-04张卫丹郑莉莉李斯煜

青岛医药卫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躯干脑瘫肌群

张卫丹,郑莉莉,李斯煜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约占脑瘫患儿的五分之一,以不自主运动、手足徐动、控制姿势能力差、上半身较下半身严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主要原因为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和胆红素脑病。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引导式教育、理疗等,以改善患儿肌张力状态,增加肌肉力量,增强自身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患儿运动功能。本文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捏脊和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14~76月,平均(34.6±2.46)月,运动障碍:轻度25例,中度26例,重度9例。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3~78月,平均(35.1±2.82)月,运动障碍:轻度26例,中度24例,重度1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引导式教育、理疗等,并给予小儿捏脊:患儿取俯卧位,露出脊背,先以拇指从上至下按摩背部肌肉使其放松,然后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对从尾骨处捏起皮肤,沿督脉和两侧膀胱经向上边推边捏,捏至第七颈椎水平,并在肾俞、脾俞、肝俞、心俞穴位上用力向上提捏。每次捏脊5遍,每天两次。观察组采用捏脊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1)桥式训练:患儿仰卧位,屈膝屈髋,双上肢自然放于躯干两侧,嘱患儿背部用力,使躯干与大腿在同一平面上,停留3s放下,根据患儿能力制定训练量。(2)仰卧起坐训练:患儿仰卧位,屈膝屈髋,双上肢自然放于躯干两侧,嘱患儿腹部用力,使躯干坐起,然后慢慢躺下,根据患儿能力制定训练量。(3)俯卧位后抬腿训练:患儿俯卧位,一只脚面下放一个滚筒,嘱患儿腿伸直,再慢慢放下,根据患儿能力制定训练量。(4)平衡功能训练:患儿坐于bobath球上,治疗师双手扶住患儿髋部,慢慢前后左右晃动bobath球,使患儿做出躯干的屈伸和两侧的侧躯动作。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每天两次。两组患儿每3周为一个疗程,每两个疗程中间休息一周,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核心肌群肌力、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值、粗大运动功能。

(1)核心肌群肌力:两组患儿治疗后进行徒手肌力评定,观察腹直肌、竖脊肌、臀大肌的肌力达到3~5级的百分比。

(2)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值:采用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 公司生产的十通道生物机能实验系统采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立坐位、仰卧起坐位、后伸位3种体位下核心肌群表面积电值。

(3)粗大运动功能: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 5项评分及总分。共分A、B、C、D、E 5个功能区:完全做不出动作动作得0分;完成动作不足10%得1分;完成动作大于10%,不足100%得2分;完全完成动作得3分,最后所得总分越高说明粗大运动功能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核心肌群肌力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核心肌群腹直肌、竖脊肌、臀大肌肌力3~5级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儿核心肌群肌力3~5级的百分比比较[n(%)]

2.2 两组患儿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立坐位、仰卧起坐位、后伸位两侧腹直肌和竖脊肌表面肌电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儿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4。

表2 两组患儿中立坐位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值比较分)

表3 两组患儿仰卧起坐位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值比较分)

表4 两组患儿后伸位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值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各功能区得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各功能区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儿各功能区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运动功能比较分)

3 讨论

不随意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脑瘫类型,约占脑瘫的20%[1]。损伤部位在锥体外系,主要病因为缺血缺氧性脑病和胆红素脑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的增多,可见舞蹈样、手足徐动等症状。此型脑瘫患儿核心肌力普遍较差,导致躯干控制能力差,姿势异常,大多数表现为四肢瘫,上肢较下肢严重。治疗原理是抑制姿势异常,打破原始反射的控制,缓解肌肉的紧张性,减轻肌张力的波动,从而产生正常的、随意性的运动。

核心肌群主要是由腹直肌、腹斜肌、竖脊肌等肌肉组成的肌肉群,位于腹部周围,具有维护躯干稳定的作用[2]。核心肌群肌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体躯干的控制能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躯干控制能力差,主要是因为核心肌群肌力差,提高其核心肌群肌力能有效改善其躯干控制能力。

根据中医辨证,不随意型脑瘫属于脾肾亏虚,阴虚风动,治疗中强调平肝熄风,补益脾肾[3]。小儿捏脊通过刺激小儿的背俞穴和督脉,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小儿脏腑功能,捏脊治疗中重刺激小儿的肾俞、肝俞、脾肾,可以起到补益脾肾、抑制肝风的作用。捏脊可以刺激下丘脑-垂体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节神经功能[4]。通过刺激背部核心肌群,调节其感觉输入,促进肌肉收缩,从而提高核心肌群肌力,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张建奎等[5]观察按摩督脉和夹脊穴对患儿核心肌力的影响,证实小儿捏脊可提高竖脊肌肌力。

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相应的训练动作,直接作用于患儿的腹直肌、竖脊肌和臀大肌,从而提高核心肌群肌力,增强患儿躯干稳定性和平衡功能,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本文通过捏脊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儿腹直肌、竖脊肌、臀大肌肌力达到3~5级的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任义[6]、张艳军等[7]的研究结果也证实捏脊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核心肌群肌力,改善粗大运动功能。

综上所诉,捏脊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核心肌群肌力,从而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躯干脑瘫肌群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树与人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