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脑内微出血的临床价值

2021-03-03王凯黄叶明张贵兴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状位基底节磁共振

王凯 黄叶明 张贵兴

脑内微出血主要是由于脑内微小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该疾病是高血压血管病的预警信号。脑内微出血由于不会引发明显症状常会被人忽视,而随着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的应用,脑内微出血疾病的检出率逐渐增加。脑内微出血与脑血管病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及时诊断脑内微出血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积极效用[1-2]。本研究对SWI诊断脑内微出血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脑内微出血患者,男女比例43∶41;年龄32~86岁,平均(56.34±2.68)岁。所有患者均存在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吞咽困难等症状,均为脑血管疾病、退行性脑部疾病及脑血管肿瘤患者。排除烟雾病、颅内占位病变及脑血管畸形。所有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参照《神经系统影响鉴别诊断指南》确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SWI扫描及常规MRI序列扫描。采用GE MR 3.0T/GE 1.5T HDi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检查,八通道头部联合线圈,扫描范围:自患者后颅凹底到颅顶位置。常规MRI序列扫描参数设置。轴位T2加权成像(T2WI):回波时间100 ms,重复时间3 643 ms;T1加权成像(T1WI):回波时间78 ms,重复时间3 190 ms;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回波时间120 ms,重复时间3 200 ms;矢状位T2加权成像:回波时间90 ms,重复时间2 200 ms;层厚6 mm,层间隔1 mm,激励1次,矩阵512×256,视野24 cm×24 cm。SWI扫描参数设置。在SWI技术中,使用完全流动补偿射线,扫描时应按照梯度三维一回波序列容积,回波时间22 ms,TR 38 ms;激励1次,偏转角20°,带宽78 Hz/pixel,矩阵512×256,视野24 cm×24 cm。

1.3 图像处理及分析

扫描结束后,应上传扫描图片至工作站,实施图像处理。通过利用相关软件对图像信息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得出准确SWI图像。完成所有图像采集之后,由具有高年资中枢神经系统医师阅片,做出准确诊断。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出率对比

84例脑内微出血患者中,T1WI阳性21例,占比25.00;T2WI阳性23例,占比27.38%;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阳性28例,占比33.33%;矢状位T2加权成像阳性32例,占比38.10%;SWI阳性84例,占比100%。SWI检出率高于T1WI、T2WI、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矢状位T2加权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脑内微出血SWI序列表现

本研究84例脑内微出血患者中,急性脑梗死合并少量渗血36例,脑白质剪切伤合并微出血34例,脑胶质瘤合并微出血10例,脑挫裂伤合并微出血4例。SWI序列表现,急性脑梗死合并少量渗血:在片状梗死灶中的点状低信号;脑白质剪切伤合并微出血: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位置处多发类圆形低信号;脑胶质瘤合并微出血:肿瘤内斑点状低信号影;脑挫裂伤合并微出血:点片状低信号灶,见图1、图2、图3、图4。

图1 急性脑梗死合并少量渗血

图2 脑白质剪切伤合并微出血

图3 脑胶质瘤合并微出血

图4 脑挫裂伤合并微出血

2.3 不同磁共振序列显示脑内微出血病灶数及位置

84例脑内微出血患者中,SWI检出病灶数最多,且所有磁共振序列显示基底节区脑内微出血病灶数较多(T1WI检出10个,T2WI检出12个,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检出8个,矢状位T2加权成像检出68个,SWI检出68个,均明显多于其他部位脑内微出血病灶数)。SWI检出的病灶共168个,多位于基底节区,共68个,占比40.48%;T1WI检出病灶共21个;T2WI检出病灶共32个;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检出病灶共35个;矢状位T2加权成像检出病灶共147个,见表1。

表1 不同磁共振序列显示脑内微出血病灶数及位置 个

3 讨论

现阶段,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检查均可以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近几年来,在脑内微出血疾病筛查中磁共振成像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

诊断患者脑内出血的常用检测方式为CT,但是采用CT进行检查诊断,无法对患者的出血灶及出血数目进行清晰显示,而MRI在检查过程中,能够对较大出血灶及较大出血范围进行清晰显示,难以显示轻微水肿及“针尖样”小出血灶,不能早期诊断出脑内微出血。SWI序列是以梯度回波序列为基础发展形成的,通过采用不同组织间存在的磁敏感性差异得到检查成像,能够对微量出血、小血管性病变及微小血管畸形进行清晰显示。SWI序列是显示脑内微出血敏感度最高的序列,因此,SWI序列在脑内微出血的病灶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显示,在预测血管性认知障碍抗栓之后的出血转化、痴呆及脑卒中恢复情况的过程中,脑内微出血属于一项重要判断指标[3]。基于上述情况,尽早检出脑内微出血,能够对脑损伤等后期疾病发展做出准确预测,继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SWI技术属于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完全流动补偿、3D梯度回波及长回波时间使图像对比度增加,在脑部检查中合理应用该技术,能够增大脑部各个组织之间的磁敏感差异,对含铁血黄素及脱氧血红蛋白等顺磁性物质具有高度敏感,基于此,在脑内微出血检查中应用SWI技术能够使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敏感差异性最大化[3-4]。由于高血压导致患者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或由于患者皮层及皮层下血管出现淀粉样病变、皮层下、丘脑区或是基底节区域微血管破裂等影响导致局部磁场不均匀,继而出现明显相位差异,上述情况在SWI序列中的表现为直径2~5 mm的圆形及卵圆形低信号区域,且周围不存在水肿现象。脑内微出血多是由于高血压或血管壁出现淀粉样变而导致的,患者血管壁出现透明样变、玻璃样变现象,最终形成粟粒样动脉瘤,最终引发血管破裂发生出血,而受累血管多为细小动脉,也正是因此,使得脑内微出血极易在皮层、皮层下、基底节及丘脑部位发生,偶尔也会出现在小脑及脑干中[5-7]。老年患者患上高血压极易发生脑梗死,临床治疗常用方式为溶栓治疗,最常见并发症为继发性脑出血。有研究指出,溶栓后脑出血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为脑内微出血的存在,有脑内微出血的患者发生脑出血率明显高于无脑内微出血的患者[8],由此可知,采用SWI诊断脑内微出血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总而言之,SWI能够清晰显示脑内微出血的存在数量及分布,并间接地对脑内微血管的损伤程度及病因进行展示。在脑血管疾病防治中,SWI对脑内微血管的监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6,9-11]。本研究结果显示,SWI对脑内微出血的检出率高于T1WI、T2WI、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矢状位T2加权成像(P<0.05);84例脑内微出血患者中,SWI检出病灶数最多,且所有磁共振序列显示基底节区脑内微出血病灶数较多(T1WI检出6个,T2WI检出12个,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检出8个,矢状位T2加权成像检出68个,SWI检出68个,均明显多于其他部位脑内微出血病灶数)。SWI检出的病灶共168个,多位于基底节区,共68个,占比40.48%;T1WI检出病灶共16个;T2WI检出病灶共32个;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检出病灶共35个;矢状位T2加权成像检出病灶共147个,由此可知,SWI检出病灶的敏感性最高,提示SWI技术的检出率更高,在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脑内微出血诊断中,SWI的诊断检出率较高,临床医师诊断脑内微出血时,利用SWI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早期诊断检出率,尽早给予患者治疗干预,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因而,SWI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状位基底节磁共振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颈椎矢状位参数及其在疾病和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超声诊断新生儿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