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师承教育思考当今中医学教育

2021-02-28王占利冯尧伟杜凤丽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家传师承院校教育

王占利 ,冯尧伟 ,李 潇,杜凤丽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医学渊源久远,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中医人才成长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家传和师承在古代中医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古代中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也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早在《礼记·曲礼》中即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可见中医学教育传承久远。家传或师承教育模式注重中医学理论与实践融合,医德与医术并重,古往今来,成就了无数名医大师,一度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中医学教育进入现代院校教育模式后,由于受西医学冲击,教学内容多中西并重,使中医经典及传统文化的学习日渐淡化,且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分离。不少学生学了几年后仍对中医知识懵懵懂懂,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临床思维能力低下,传统中医继承人才匮乏,尤其是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青黄不接。因此,中医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正逐步探索在院校教育中融入师承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

1 思往昔,家传师承齐相馨

古代中医学教育大体可分为师承(含家传)模式、学校模式、书院模式和自学模式[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拥有一大批名老中医,他们多生于晚清或民国,在中医学教育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为中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成才之路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总结这些名老中医治学经验及成长经历,20世纪80年代,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创办了“名老中医之路”专栏,并出版了文章集《名老中医之路》[2]。书中共收录了97位名老中医的从医经历,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以探寻名家成才规律。

书中所载名老中医皆重视经典,提倡中医理论要熟读烂背,其中明确强调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与背诵者多达87位[3]。刘渡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岳美中云:“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因此,想学好中医,没有捷径可言,不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

从学医起始年龄来看,书中有记载者最大25岁,最小6岁,平均年龄为16.4岁,另有幼时4人,少年8人,青年5人,髫龄1人。尤其是有家学渊源者,受到家庭环境影响,更是幼年即开始背诵典籍,因此最初接触中医的平均年龄应小于16岁。受此启发,山东中医药大学1985年开始招收中医少年班,学员为14~16岁的应届初中毕业生[4],培养出了一批中医人才。

从学医途径来看,师承和家传仍是主要的教育模式,师承及家传为主者占55.67%(见表1)。由于师徒关系大多自愿结合,志同道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5]。跟师学习方便学生学习老师的临证经验,总结老师的学术思想,使中医流派学术思想得以传承;而且跟师学习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结合,老师可以随时结合就诊患者的情况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注重对学生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此期院校教育开始崭露头角,如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江西中医专门学校等开始培养中医药人才,有家传或师承经历者也以能考入中医院校为荣,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占据一席之地。

表1 97位名老中医的学医途径总结

2 看今朝,院校先行再师承

古代中医学的学校教育即官办教学机构,始于南北朝时期,至宋代,官办医学发展至全盛时期,北宋设置专门的中医学教育机构太医局。但古代的官办教育只培养少数医者,为统治阶级服务,不能满足广大百姓的医疗保健需求。因此,古代中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局限性,一直不能成为主要的教育模式,使得师承教育在很长历史时间内占据中医学教育主要地位。近代由于西方文化侵略,西医学广为传播,给中医学带来了巨大冲击,甚至出现了漏列中医药案、废止中医案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学教育发展[6]。从1929年至1949年,中医界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为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抗争,中医学教育在整个中医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得以体现[7]。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教育蓬勃发展,1956年国家批准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开办4所中医学院,标志着我国高等中医学教育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5]。从此,中医院校教育成为主要的中医学教育模式,使得传承了几千年的师承模式逐渐被边缘化,中医学人才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淡薄,中医学术流派特色日趋淡化[8]。因此,现代中医学教育应该根据中医学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特点,把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和师承教育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9]。

笔者随机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科室107名在岗中医师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均通过院校教育,大部分通过考研或攻博拜师继续学习,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者占79.44%,而通过参加名医工作室、中医传承人才培养计划、青苗计划等有师承经历者占35.51%(见表2)。可见,中医院校教育已成为社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师承教育多继院校教育之后,西医学对中医学教育的冲击使得传统医学经典思维不足,因此,近年来国家通过中医传承人才培养、名医工作室等途径进行师承教育,以挖掘、继承名医经验。然而师承教育的继承人大多是各医院临床骨干医师,在本职工作之余忙于跟师临证,无疑会增添一定负担[10],甚至徒有形式,达不到传承精髓的目的。

表2 107名在岗中医师的学历及师承经历调查

3 展未来,师承院校共并行

笔者认为中医学师承教育应该早师承、重师承、反复师承,从而保证中医学的传承和创新。传承性是中医学最显著的学科特点,但在当前高等中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重专业教育,课程多,课时多,反而忽略了中医学自身的特点[11]。因此,开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共并行的教育模式为时代所需。笔者对河南中医药大学347名在校大四本科生(中医专业和针推专业)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跟随名老中医进行学习,即使在繁重的课程学习之余,也愿意抽空学习名老中医经验(见表3)。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相继开设了中医传承班,开创了师承、院校教育共并行的新型教育模式。

表3 347名在校本科生师承意愿调查

师承教育在中医学教育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可以迅速掌握老师的学术精髓,因此医术水平提高较快,有利于学术流派思想的传承。但由于其属于精英教育,一名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教很多学生,因此,院校教育在将来仍会是主要的中医学教育模式。在新形势下,院校教育如何能和师承教育更好地结合,早师承、重师承、反复师承,构建有中医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对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继承和发扬中医精髓,传承中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家传师承院校教育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咏书
创意蚊帐修复术
家传豆腐脑助留美学子致富
传统音乐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浅谈Mooc对我军院校教育的影响
浅谈预防医学在中医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