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2021-02-28刘相群伊正君付玉荣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导师研究生

刘相群,伊正君,付玉荣

(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医学研究生招生和毕业人数呈连年上升态势,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1],全国医学类研究生招生总数已突破10万人,毕业生为7.44万人,分别较上年增长了7.5%和5.7%。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与人民生命健康密切相关,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尤其是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要由“多大全”的传统模式向“高精尖”的内涵式发展转变[2],要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置于关键位置。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进一步探索和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我国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1 制约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提升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多因素性的复杂工程,不仅与研究生自身的思维、能力等有关,还受研究生导师的水平、管理方式以及学校教学模式、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见图1)。

图1 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1.1 研究生自身因素

医学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转化实践水平是影响其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1)思维方式方面,传统思维方式容易使人墨守成规,拘泥于被动接受。创新思维缺乏,使得研究生很难在科学研究中独树一帜。(2)学习能力方面,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在生源质量和结构上存在差异,且个人素质、学习经历、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导致自我管理以及科研态度亦不相同,而这些正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先决条件。另外,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很多人把读研当作逃避社会竞争的“避风港”,甚至是追求名利的“捷径”,这必然导致自我管理松散,从而影响了治学精神和创新激情。(3)转化实践方面,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在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多依赖导师,缺乏独立思索和自主学习能力。一项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关实证调查发现[3],80%的受访研究生能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有近70%的表示自身因素是制约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而仅有25%的表示在科研中会自主思考对策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虽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激情和能动性,不能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实践活动。

1.2 导师因素

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导师有直接关系,导师的科研水平、队伍结构以及管理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1)科研水平方面,很多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科研能力不强,承担的科研课题不多,研究经费不足,相应地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2)导师队伍结构方面,当前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仍以“一对一”指导居多,复合型导师队伍建设程度不高,单一的指导形式影响了研究生知识维度的有效拓展,不利于构建交叉知识体系。大多数科研创新成果的获得是建立在拥有大量复合型知识的基础之上,单一知识背景的研究生很难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突破。(3)管理方式方面,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平台,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跟踪不到位,日常的动态化管理缺乏,忽视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潜力的开发。导师管理方式是否灵活有效,影响了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自主规划和执行能力,研究生只有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才能保证科学研究的前沿性和创造性。

1.3 学校因素

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以及制度建设等因素的制约。(1)教学模式方面,研究生教学延续了本科生教学的传统思路,以“先讲后学”的灌输方式为主,加之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对授课深度难以把握,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2)教学资源方面,研究生课程设置单一,交叉学科、重点学科不多,专业知识前沿性不足,不利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难以在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较大突破。尤其在当前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机制不完善,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导致研究生数据运用和分析能力不足,外部知识获取渠道较窄,自主学习能力受限。(3)制度建设方面,学校的主体调控作用不够明显,研究生创新培养制度不完善,踊跃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不高。对医学研究生的考核方式较为固化,评价指标较为单一,不能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不利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4]。此外,很多地方医学院校忽视了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而医德素养关系着治学精神,二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2 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涉及多个环节的相互衔接,需要多方平台和多种资源的支持。作为省属医学类高校,潍坊医学院具备地方医学院校的典型资源条件,结合现实定位和发展要求,不断对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见图2)。

图2 潍坊医学院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2.1 本硕衔接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高等教育具有阶段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本硕阶段的衔接。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任务、要求有所不同,需要做好本硕阶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科研规划等方面的有效衔接[5]。本科阶段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前期阶段,要积极鼓励优秀本科生参与助研活动,接受基本科研思维和技能训练,与在读研究生成立实验互助组,在导师的指导和监管下开展一些基础性科学研究,为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打下基础。在教学实施方面,研究生课程设置要体现前沿水平和层次关系,避免低层次的重复教学。开设医学科研设计、科研相关技术及进展等课程,在满足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引导研究生以科研创新为导向跨专业选课,构建交叉知识体系。在教学形式上,研究生教学阶段应更加注重应用PBL等新式教学方法,使研究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科研规划阶段,改变现行培养周期下研究生需要完成半年到一年的理论学习后才能进入实验室的规定,适当安排研究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熟悉环境,尽早接触实验,激发求知欲,开展自主探索式学习。通过学习实验室运作规程、开展相关科研训练,研究生在耳濡目染中切身感受科研氛围,激发科研热情。同时,进一步突出研究生科研课题设置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在研究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后,鼓励其把本专业具有一定创新性和适用性的前沿课题作为研究方向,强化“导师把方向、学生主设计”思路,保证研究生对课题的充分把握。

2.2 “对话式”学习平台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

创新需要不同思维的碰撞和各类想法的交流,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对未知的突破创新都是建立在对已知的理解与吸收之上的,“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对话式”学习平台在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其科研成果展示以及归纳分析能力培养。(1)每周的实验室例会是研究生之间的“对话式”学习平台。由同一专业或同一课题组的研究生轮流主持,例会的主要内容为主讲人就自己阅读的高质量科研文献做具体讲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这要求主讲的研究生既具备对自身学习成果进行展示的能力,也要具备发现问题和回答质疑的能力;听讲的研究生需要在理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自己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看法。(2)实验进展周汇报是研究生与导师的“对话式”学习平台。研究生每周定期就实验进展向导师汇报,便于导师就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及时有效的指导意见,引导研究生完善实验设计,有效把握科研活动中的创新点。导师鼓励研究生针对有异议的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强化研究生对原始实验数据的客观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对现象与本质的认识水平。(3)“院士讲堂”交流专栏是学生与院士的“对话式”学习平台。邀请以两院院士为主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对话交流,通过讲述先进的方法经验,剖析时代科技前沿,优化创新培养的顶层设计,以榜样的力量助推研究生实现科研梦想。潍坊医学院先后有20余名研究生在3位院士及其团队的联合指导下高质量地完成了科研任务。同时,以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地区战略为建设标准的“靶向药物递送及产业化”、“组织工程修复与重建”、“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肿瘤精准诊疗研究及产业化”4个协同创新中心先后落成。

2.3 信息技术是创新发展的有力帮手

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面对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优越性[6]。(1)教学平台建设方面,本着学科资源整合与优势资源共享理念,改变医学基础和临床分割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传统实验教学机构进行改制重组,成立基础与临床贯通的医学实验实训中心;将计算机网络、智能模拟技术等信息科技与教学体系有机融合,搭建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下的双平台实验教学体系,形成“虚拟训练—模拟训练—实验实训”递进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推动交叉学科体系的构建,完善医学研究生基础和临床“双导师”制,强化复合型导师队伍建设。(2)资源建设方面,将与医学实验相关的教材、课程以及科研平台等与虚拟仿真教学技术相融合,把复杂、不好理解的实验知识以直观动画形式展示,减少真实实验中的困难与风险。举办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主题的校级医学技能竞赛、实验脚本作品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直接参与虚拟仿真资源建设,调动创新热情,为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沟通搭建新的平台[7]。同时,激励教师潜心进行虚拟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加强院校间优势项目的交流和学习,实施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模式。(3)信息数据运用方面,围绕“互联网+医学”的发展,引导研究生运用现代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科研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炼。强化研究生信息检索能力,引入WOS、Embase、外刊资源服务系统和JOVE(实验视频期刊)等一系列信息检索数据库,为研究生获取专业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供更为广泛的平台支持。

2.4 制度体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科学、长效的考核与激励制度,是提高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确保地方医学院校高质量人才输出的重要保障。构建以中期教学考核、医学人文教育和系列创新计划为主线的“三位一体”创新制度体系,着力提升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1)借助中期考核制度对研究生实行全方位考核评价,对包括品德素养、学习实践能力、科研创新成果在内的多要素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后续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学位论文实施校内外专家审核、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论文盲评及随机抽评等一系列制度,严把研究生培养基本质量关。(2)强化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在医患矛盾较为复杂的当下,医学研究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有所突破[8]。开展基于乐道书院制的第二课堂,以科技创新月、论坛讲堂、心理健康月、医德活动月等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深入社区和临床一线,培养医学研究生交流协作能力,在实践中铸就乐道济世的大医精神。(3)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加大研究生奖学金奖励力度,改变以往单一成绩评选标准,将研究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纳入考量指标。系统推进研究生创新教育,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以及在推动学科创新和教学改革中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加强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评选,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专利和科研优秀成果的申报,为进一步强化科研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创新计划,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积极成果,2018年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项、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与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各2项。

3 对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本身具有特殊的矛盾和规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的双重要求,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和体系建设的系统性[9]。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一流高校也不断对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试点,对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相比一流院校,地方医学院校在现实基础条件、重点学科建设、国际化教育程度等多方面不具备优势,导致很多先进的经验无法有效落地实施。

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结合当前地方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找差距、补短板、添动能”的培养思路,进一步强化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找差距”即客观合理地分析地方院校与一流高校的发展差距,明确发展的局限性与改革的可行性,善于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和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补短板”即通过引进具有高水平和国际背景的研究生导师,推进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淘汰和分流机制,完善医学研究生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质量与创新能力的双向促进。“添动能”就是围绕新医科建设的发展方向[10],瞄准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高等医学人才的需求,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继续加大对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经费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基础科学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引导,为医学研究生潜心科研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地方医学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要肩负起时代重任,潍坊医学院深入探析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规律,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提升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本硕阶段衔接、“对话式”学习平台建设、信息化教学改革以及制度体系建设等路径,充分发挥医学研究生作为高校创新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将创新思想统一到创新行动中来,促进创新理念向创新实践的有效转化。同时,结合实践与不足,思考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问题,进一步提出“找差距、补短板、添动能”的强化培养思路,以期为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促进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