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文化冲击给留学生带来的价值观风险研究

2021-02-18刘东赫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留学生价值观

刘东赫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培育国际视野的选择之一。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国际间交往受阻,留学生群体成为“后疫情时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人才载体,值得我们关注并深入研究。但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冲击和环境变化带来的差异性体验使得青年留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潮以及腐朽意识形态的冲击。因此,分析境外环境可能给留学生价值观造成风险的因素,是保障留学生健康成长、使留学生把握主流意识形态、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留学生;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

世界的希望在青年,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青年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增进青年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留学生在境外求学过程中,随着外语能力的提高,主动与外部环境交往的意愿也会随着提高。当地的风土人情会给留学生带来新鲜感受,但难免会遭受到异文化的冲击。在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价值观、宗教渗透、网络媒体平台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留学生价值观的偏离。

一、双向的异文化冲击

文化的所谓非时代性差异,则是指“不以时代的变化为转移的、超越时代性的差异”[2]。正是这种非时代的差异性,使异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可能。随着通讯网络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广。青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比较强的,通过网络在国内已经可以接受到很多国外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理解作为理解异文化的一手资料。网络信息由于受到时空局限性和人为操纵性的影响,很多已是“被加工”后的信息,缺乏信度和效度。当留学生到达目的地国家,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之前的知识储备存在着参差的时候,就会导致认知的困惑。

异文化的冲击是双向的,体现在留学生感受到的当地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一部分西方人对中国刻板印象的破灭。国外一些交往礼仪、饮食习惯、作息时间都会与中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在西方一些国家初次见面会行吻面礼而不是握手礼,穆斯林国家会有斋月以及宗教性的饮食禁忌,在日本和德国人们一般都没有午休的概念。而相当一部分西方人也会对中国人存在着“刻板印象”,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仍然停留在改革開放之前贫困落后的状态,甚至认为中国男性都留着辫子。面对这种异文化差异带来的双向冲击,留学生一般都能在短时间适应,并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播的使命,通过多样方式使外国友人消除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并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异文化接受存在着空间接近性。空间接近性即地理位置越接近,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越容易,也可以降低人们对异文化理解的难度。处于相近文化传播圈的人们会在长期的历史交往过程中产生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比如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国文化与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化传统相接近,赴日本或者韩国的留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有较大优势,并能很快的适应当地的学习生活。

二、导致价值观风险的因素

1、资本主义价值观

20世纪50年代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他们将斗争策略转换为以军事威慑力量为后盾,着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渗透,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其中包含着文化安全这一重要方面。文化安全可分为国内文化安全和国际文化安全,国内文化安全是确保本国文化固有的传承性和民族性,让人民自觉的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国际文化安全是指在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本国的文化样态、精神形态以及价值观念不受国外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腐蚀,保障国家文化主权。

境外右翼势力利用所有可能的缝隙,对中国留学生群体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渗透。例如有些发达国家通过游戏、电影、文学、教育强行推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很多青年人观看美国大片对刺激的打斗场面、英雄主义情节表示赞许,但是意识不到其背后政治力量使用文化产业对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输出。

资产阶级推销的腐朽价值观主要包括个人主义、消费主义。西方的公民教育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人作为个体性的存在以及个体潜能的激发与提升,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关注整体性范畴中的个人。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易使个人独立性的培养目标偏离,使得学生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指出“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3]”,在所谓的自由和民主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部分留学生会滋生出个人本位意识。消费主义的发展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以消费文化为特征文化形态的社会。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这一行为不仅是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更多是作为彰显人的声誉、名望、品味的途径而存在的,人们在消费中构建身份认同。大部分留学生家境良好,若没有接受过良好的金钱观念教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社会中,容易在学习生活中沉溺于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产生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的行为。

2、宗教渗透

宗教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宗教对于一个民族的心理品格、文化传统,以至于对一个国家的社会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往往也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垂青,有些时候成为统治阶级肆意妄为的工具。[4]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以更隐秘的手段、更多样的方式、更广泛的范围对中国宗教渗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构成威胁,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和煽动性。

在境外一些大学以及研究所会邀请一些牧师、神学教授披着学术研讨、理论交流、传授宗教文化的外衣进行宗教渗透。例如波士顿大学神学院针对中国学生开设多期“研讨班”,进行宗教思想的灌输;互联网也是宣扬宗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阵地,宗教的传教行为借助互联网的跨越时空的局限性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互联网成为其“宣扬”的重要途径与阵地。在境外社交媒体Twitter和Youtube上,境外敌对势力支持美国之音等账号发布针对中国大陆的宗教节目,容易使在境外网络获取信息的留学生受到宗教思想的蛊惑。

对留学生而言,要正确处理宗教與政治之间的关系。在境外,有些宗教人士在宣传宗教时,可以看到他们宣传背后隐形的政治意图。赴境外留学,尤其是前往一些宗教国家,要尊重当地信教群众的信仰,与当地群众和睦共处。同时也要正确对待一些宗教教义对社会稳定及个人修身养性的积极意义;对一些宗教势力非法传教进行宗教渗透的极端行为以及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宗教恐怖主义要仔细辨别并坚决抵制。敌对宗教势力发动的宗教渗透对留学生的精神信仰及价值取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3、网络媒体平台

网络媒体平台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交往媒介,在国外主流的网络媒体平台主要是Facebook、Twitter、WhatsApp等平台。这些平台与一般的网络媒体平台相同,都具备讯息发布快捷即时、交互功能齐全、官能快感体验丰富等优势。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促进了社会发展、跨国交往。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很多留学生由于国际间交往受阻,不得不以网课的方式完成学业。很多国际会议及学术研讨会议也以线上的方式进行。我们需要警惕的是,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人的主体性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被消解,人最终会沦为马尔库斯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鼓吹“自由”的价值观,大力倡导网络开放,但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以“网络自由”为借口,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渠道进行本阶级价值观的输出及意识形态的贩卖。网络媒体平台为西方国家和政党宣传自身意识形态提供一个媒介,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5]我们必须警惕意识形态的“民主输出”。

境外网络思想思潮多元、易变、不可控的发展趋势,客观上动摇并消解一些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敌对势力采取某些隐形方式和技术手段向我国留学生推送丑化中国形象、抹黑党的执政功绩、恶意曲解国家政策的文章或视频,并散播消费文化西化的符号,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煽动性。这种价值观的输出背后的实质是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在网络中表现为媒体政治化的倾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渗透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在互联网传播领域的技术优势,增强获取国家利益的能力。

三、结语

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是青年,青年留学生在新时代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打牢留学生的思想根基,使留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再处于真空状态是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异文化冲击对我国赴境外留学生价值观造成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但尚存在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预调研阶段只是对四川外国语大学20名赴日本留学生为对象进行访谈,没有根据调研结果编制调查问卷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样本量、留学目的国的局限、调查问卷的缺失使文章的结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信度。而且,只是对境外环境可能给留学生价值观造成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去防范留学生群体易发生的价值观偏离风险。如何从被动的遭受异文化冲击到主动的实现跨文化交际,这将成为后续研究要突破的实践问题。双向留学工作迈向新台阶的形势下,对留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研究必须准确把握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新特点,依靠教育实现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和互学互鉴。

参考文献

[1]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陈筠泉.刘奔《哲学与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 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 刘海春.沈永英等:《我国高校交换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刘娜.自媒体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对策[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7).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留学生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