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研究

2021-02-18董倩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摘要: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在古老的文明中国形成了体大思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思想等方面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并行不悖、殊途同归,因而将两者进行融合,不仅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有利于丰富马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加强两者在教育内容和体系上的融合,增强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涵盖内容之多,从广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形态基本上是农业文化,在社会形态上基本是封建社会的文化,在文化流派上其正统是儒家文化。从深度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的积淀,其随着历史而不断更新,经过长期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秀的文化得以筛选出来,因而历久弥新,被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所认可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化展现出独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坚守自身基本精神的同时,又具有强大的自新机能和包容胸怀,也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核心密码”。传统作为文化中的深层次结构,反映的是一种精神现象,在这种文化惯性力量作用下,中国人有了相似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价值观,成为彼此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14多亿中国人更加团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之间求同存异,在温暖的大家庭里为同一个目标团结奋斗,这种凝聚力使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来,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每一份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原理” 课思想上的高度契合。

民本思想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就一直被弘扬和传承,历代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老百姓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为民用权、为民谋利、理顺民心来维护社会稳定管理国家,成为中国史上独有的一座文化财富宝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倡导的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创造者,还是精神活动和产品的创造者,更改造着社会关系,因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其价值意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通。

传统文化中有关建立大同社会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极为相似。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有关建立世界大同的理想,例如在《老子》一书中,有大量关于处理邦国与邦国关系的论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希望国与国之间不以兵戎相见。《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体现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旨归。

2.两者融合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带动整个社会生活加速变化的节奏,精神在变化,经济在发展,文化在创新,人们的思想道德也随之变化,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也随时代发展呈现出时代特征,随着国内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和社会诱惑的复杂化,大学生思想开始呈现各种不和谐的因素。例如,崇尚个人主义,协作意识较弱;人际关系处理困难;推崇“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使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义利观、和谐观、人文精神等的正确内涵,通过在课堂上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新时代的到来为00后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发达的交通,便利共享的生活,快速的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很快的了解接触社会,但由于他们心智不够成熟社会阅历较浅,思想过于理想化,往往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呈现誓言多于行动、决心强于意志的现状。而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处理言行上关系所倡导的“慎言力行”对于培养学生务实精神帮助其砥砺成才是难能可贵的,帮助他们刻苦学习,为其将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思考

1.引导学生理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性,得益于其在5000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里对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想继续创新,离不开当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开路使得优秀文化更加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恩格斯曾说:“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一个国家得到传播,必须穿上其民族的外衣。”马克思主义主要诞生于资本主义的欧洲,欧洲各国在社会性质、发展程度,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与中国截然不同,因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必须将其与中国实際相联系,而联系的最佳和最有效的结合点便是传统文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改变了过去愚昧落后的价值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源头活水,促进文化的发展。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融合。

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优质而全面的教材内容使得课程教学得以顺利有序地进行,但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何将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需要去创新、重建。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更多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积累并主动将其与原理课课程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授课过程中,比如讲内外因对事物发展作用时可以穿插中国近现代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发挥重要内因作用。讲到教材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时可以将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的全面观相结合,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融入。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也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搞活课堂,例如可以在课堂举办《班级诗词大会》《我心目中的历史英雄》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历史名居,探索名人足迹或者参观学校驻地的历史博物馆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也可以在施教过程中重视融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人际、群体、组织、大众等信息传播形态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张鹏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

[3]教材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年 8 月 第1 版

(作者:董倩倩,1991.10  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
儿童观察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