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1-02-14席帅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

席帅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德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地位尤为关键。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形式、内容、主体较为单一,学生多为被动接受;大学生德育的“软抓手”不够硬,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现有的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存在漏洞,可能造成“功利化”导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高校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高校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020-03

高校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不仅指教学,还有教育,老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还有育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培养学生的“智”,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德”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说过:“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

一、大学生德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一)大学生德育的概念

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何为大学生德育?从字面上分解,德育即道德教育,大学生德育指的是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政治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教育[2]。

首先,从对大学生的要求来看,有三个层面:政治道德层面,要求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国家和人民;社会公德层面,要求大学生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主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个人品德层面,要求大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私德,诚信友善,尊重他人。其次,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德育指向学生最终的发展。张楚廷先生曾提到,“大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着一个一个大学生自己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自己成为完善的人,成为有品位、有素养、人格高尚的人”[3]。这要求大学生在道德理论上有提升,对伦理问题有更加广泛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有更高的道德行为修养,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个体。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对于大学生的德育,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多为“90末后”“00后”,属于“Z世代”人群。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思想活跃,个人意识较强,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其次,从年龄来看,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年,开始关心自己未来的发展。最后,从社会大环境来看,这部分学生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很多大学生主张以“个人”为出发点,对于集体主义精神、互助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认同逐渐淡化,甚至有少数学生会陷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误区[4]。

基于此,在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上,高校要多引导、少灌输;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在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多给学生空间;要注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形式、内容、主体较为单一,学生多为被动接受

第一,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形式较为单一。当前高校德育采用最普遍的形式是理论知识讲授,比如思想政治课程、道德讲堂、主题班会等,这类理论传授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客体,较难从根本上打动学生。第二,德育内容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学生兴趣不大。目前,大学生德育的内容多为政治理论、国家方针政策宣讲,更多的还是政治教育,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的積极性。第三,当前在高校中开展德育的群体较为单一,一般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辅导员等。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德育知识、专业德育能力和专业德育情感的水平参差不齐。此外,虽然我国高校一直提倡“课程思政”,但是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课程和思政教育相脱节、教学和育人相脱节,大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的文化熏陶还不够。

(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软抓手”不够硬,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要抓课堂、抓活动,还要抓环境建设。校园是大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环境是一个隐形的“软抓手”,具有文化育人的作用。但是在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好的校园环境不仅仅指的是气派的教学大楼、设备完善的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条件良好的宿舍楼,更是指校园的文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校园雕塑蕴含的名人事迹、校园文化墙、文化角中蕴含的大学精神等。但在当下的大学校园中,学校里的各种竞赛、各类评比、课题申报开展得如火如荼,师生们忙于科研成果、论文专利、比赛获奖,很少有人会停下脚步去感受学校的文化环境。而校园里仿佛都是千篇一律的大楼,校园环境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德育功效大打折扣。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去竞争,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利益,功利性逐渐凸显,甚至出现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三)现有的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存在漏洞,可能造成“功利化”导向

德育是高校“五育”中的根本,德育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塑造。但是,当前大学生德育的考核体系尚存在漏洞,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功利化”的引导。

第一,高校对大学生德育考核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当前,大学生的考核多采用综合素质测评的方式,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德育的比重相较于智育一般不占优势,这会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降低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导致大学生“重智育,轻德育”。第二,大学生德育的考核标准较难量化。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德育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指标,比如思政课程成绩、志愿服务次数、参与政治学习的次数等。这些指标不仅不能如实反映大学生的德育成效,甚至会导致一些大学生为了提高德育分数,功利性地去做志愿活动、参与政治学习活动。这些功利导向性的行为不仅违背了高校德育考核的初衷,更无法起到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德行的作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导向造成了负面的引导,让学生更加“功利化”。

三、高校解决大学生德育工作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传统的德育形式,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高校要切实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增强奉献意识。同时,要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加强认识、坚定信念。

第一,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学生对团体、班级、学院、学校、国家的认同,培养学生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第二,丰富德育素材,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大学生日常关注的话题,从大学生的身边事出发。第三,改革德育形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思政课堂上,多采用翻转课堂、学习汇报等形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聆听学生的想法。同时,老师要负责引导,把握方向的正确性。在课堂之外,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活动,寓教于乐。第四,增强德育感染力,多开展实地教学、实践教学。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红色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等实践教育基地学习,让学生实地感受烈士名人的成长环境、奋斗历程、光辉事迹。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实地感受,加深大学生对爱国、奉献、自强、立志等精神品质的理解,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二)加强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高校要继续从战略层面强化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性地位,在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加大投入。促进大学生政治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提升,引导学生用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第一,高校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德育的专业化水平。教师德育专业化指的是学校里所有的老师,不管是专门的德育工作者还是其他教师都负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需要掌握必要的品德心理、现代德育的基本理论,具备向学生开展德育的素养和能力[5]。高校不仅要重视对思政教师、辅导员的德育专业化培训,也要督促其他任课教师提高自身的德育专业化水平。第二,高校要继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对专任教师的考评上,加入课程思政方面的考核。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因“课”制宜,切忌“一刀切”,要根据课程特点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防止在实施的过程中变味儿,防止“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要给任课教师提供足够的指导,保证课程维持原本的教学水平,避免影响任课教师的正常教学。第三,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嵌入德育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实现文化育人。比如在学校显眼的位置放置名人雕塑,放置刻有校训等文字的纪念石等,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投放富有育人作用的壁画和名人作品,在校园文化角展示蕴含育人元素的学生作品,在学校官网上设置大学生喜爱的文化板块,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正向引导。

(三)探索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德育考核方式,避免“功利化”导向

目前,大学生的德育考核体系存在漏洞,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高校需要探索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德育考核方式,避免“功利化”导向。

第一,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德育考核的重视程度,切实把德育成效放在高校育人目标的突出位置。在大学生综合素質考核体系中,要加大德育的比重,将德育考核放在和智育考核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加强对“德”的重视,帮助大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锤炼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第二,对于大学生的德育考核量化考核难的问题,可在大学生的德育考核中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形成同学、辅导员、任课教师三方评价的机制。三方评价的主体依然是从大学生的政治表现、道德修养、遵纪守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过,这种机制存在主观评价的风险,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严格监督。可使用一些客观数据的支撑降低三方评价机制的主观性,例如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次数、政治理论学习次数、思政课程的成绩等德育指标,这些指标数据服务于多元评价机制,是对多元评价结果的一个佐证。

四、结语

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人才必须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虽然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德育上还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和困境,但是相信在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我国高校能够逐渐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4-49.

[2] 邱珍,张宏旭. 康德法学思想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J]. 河西学院学报,2021,37(04):88-93.

[3] 张楚廷. 高等教育学导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25-332.

[4] 樊铁虎. 论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12(04):82-85.

[5] 刘海莲. 教师德育专业化:内涵、途径和方法[J]. 教师教育论坛,2014,27(08):38-41.

(荐稿人:沈静芳,沙洲职业工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德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德育出希望之花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