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①

2021-02-13李爱华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爱华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在这里,把“守正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战略举措提了出来,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密码”。从根本上来说,“守正创新”就是要求人们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一方面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端正而科学的态度。如果没有科学的态度,原本科学的理论也会失真,其价值和影响力则会大大削弱。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只有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认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从而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

一、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所展现的就是不断守正创新的过程。守正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正是这种理论品质,才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科学的和先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要永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就离不开不断的守正与创新。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政党,都应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并以守正创新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内在规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其守正与创新的理论品质确立了根基,这种守正与创新的理论品质也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供了保障。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实事求是的立论基础,强调一切思想认识都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考察分析,都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思想意识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要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描绘出它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这是“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153页。。只有在实事求是的立论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演化发展的规律,才能知道应守什么正、创什么新以及怎样去守正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守正与创新的理论品质的首要基因。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辩证思维的认识品性,对任何事物都要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4页。这说明,任何事物的演化发展,包括人们的思想认识,都蕴含着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品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是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再次,马克思主义具有能动实践的理论特质,认为人的正确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人们在客观世界中能动地进行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结果。正是人们的能动实践活动造就了现实感性世界,这“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7页。。人的自我改变也是能动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只有在不断的能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增强和提升。人的能动实践的活动过程,在思想认识上就是守正与创新的过程。最后,马克思主义具有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目标,以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压迫、最终进入无阶级社会并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首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是研究和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和伟大使命就是指引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健康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从而创建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3页。。这一过程也要在思想理论的不断守正与创新中向前推进。

既然马克思主义具有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因而也必然要求人们以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它。就守正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思维的生成与运动的基本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精辟阐发,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之本。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上,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教育无产阶级认清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历史命运,引导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指导无产阶级明晰争取解放的斗争条件、发展进程和最终目的,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思想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之要。马克思主义还探讨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基本形态特征,提出了新社会变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阐发了由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必备条件,从而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前进道路和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之道。无论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这些原理是应当坚守不变的;如若变了,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了。就创新来说,马克思主义要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和人们认识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不断深化或更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进程的认识;要洞察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扩展或调整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和态度;还要依据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相应提出或转换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策略。没有这种创新,马克思主义也会趋于僵化,会逐渐失去生机、丧失活力。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88页。列宁也说过:“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我们 “维护这个具有起码理解力的人都认为是正确的理论,反对毫无根据的攻击,反对败坏这个理论的企图”,但是“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7)《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3-274页。。所以,坚持以守正创新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生动体现,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二、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有着深切认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始终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

毛泽东同志是以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并就此作过大量精辟论述。他曾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守正的必要性。他在1930年5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8)《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1938年10月,他在讲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时,作出了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这一著名论断,同时要求我们党应当“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9)《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页。。他还要求我们党的理论家,应当“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0)《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4页。。在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宣示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11)《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态度和精神,成为毛泽东思想得以创立并发挥正确指导作用的根本。毛泽东同志也更为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问题。他在《实践论》中深刻阐述道:“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1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5-296页。他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集中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就是说,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根据现实要求创新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他一再激励人们要破除迷信,敢想敢干,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3)《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5页。。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态度和精神,是毛泽东思想得以创立并发挥正确指导作用的灵魂。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认清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发展前途,明确了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途径,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创建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与此同时,开始了自力更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在世界东方巍然屹立起来。

邓小平同志在推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秉持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纠正以往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时,他就强调:我们必须“准确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体系,“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页。。他还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1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在其晚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又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383页。这都是他守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体现。邓小平同志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更是作出了榜样。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强调:“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1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他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9页。他还明确提出要求:“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292页。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仍振聋发聩地强调:“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正是在邓小平同志坚定奉行对待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纠正了“文革”时期的极左错误,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明确了社会主义也要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步骤,还阐明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认识,并据此出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一系列新战略,提出了“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等。由此,中国这艘巨轮开辟了新的航道,驶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程。之后,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又继续以守正创新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继提出并致力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然秉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既着力强调守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又坚定地迈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中华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21)参见记者李伟红:《习近平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记者王远:《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统哈莉玛》,《人民日报》2019年5月15日。。关于如何以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明确说:“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2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24页。他还说:我们党要坚持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页。。这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守正、又要创新的鲜明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守正创新”的科学概念,用以作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原则,也将之作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指针。他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深刻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2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由这段话我们可以感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实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历程。他还强调说:“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2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要解决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离不开守正创新;要解决好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守正创新。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就说过:要兴党强党,就必须坚持自我革命精神, “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2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91页。。他在2019年6月24日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我们党要牢记初心和使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就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同时要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自我革命实效”(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35页。。2021年2月20日,他在讲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时又指出:“全党要高度重视,提高思想站位,立足实际、守正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2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党的建设是这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建设事业也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全党和全国人民以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坚决破除一切有碍于社会进步发展的顽瘴痼疾,继续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这一新征程中,也更加需要坚定的守正创新精神。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我们“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2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这里所说的“坚决不改”的东西,就是我们必须守正的东西,而“坚决改”的东西则需要发扬极大创新精神去争取。他对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的工作予以肯定:“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2页。。他还着重强调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3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4日。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攻克了许多困扰我国健康发展的难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展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由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制造业第一大国;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3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中国坚持共享发展、发展为民原则,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日趋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在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的情况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民众的生命和健康蒙受严重侵害,而且经济遭遇极度衰退。而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中国积极统筹和推进经济建设发展,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并且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33)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3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我们理应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说明,以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使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宝贵经验。什么时候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做得好,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搞得好;什么时候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上出了问题,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就会出现挫折。所以,我们应始终不渝地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在守正创新中更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既然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品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就必须更好地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与创新。这样才能在致力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方向走得更正确、步伐更矫健,才能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一)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不动摇

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上,首先要做到守正,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的根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二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这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定理。守正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是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决不是盲目迷信,而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认知而确立起来的思想选择和遵奉。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奋斗目标,才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干事创业才会立场正、方向明、道路对、动力足,从而取得更大的作为和成就。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深刻阐述过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并矢志不渝地践行这种信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页。所以,我们应一如既往地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决不犹疑。现阶段在我国民众中乃至在党员干部中,还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缺少信仰,也有一些人只是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挂在口头上,而做起事来则完全是另一套。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的新问题,对此必须对症施方,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党员干部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真、诚、实地树立起来,光大起来。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论之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兴业之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决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6页。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的不容动摇的战略定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也相继涌入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挑战,试图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受此影响,在我国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其严重后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失去“守正”。这是我们应坚决防止和纠正的现象。我们决不允许其他社会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也不能搞什么指导思想“多元化”;只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挥多样化社会思潮积极有益的能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元指导、多样发展”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合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

(二)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不懈怠

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绝不等于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来固守。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理论,正是因为这种不断地创新发展,才使马克思主义愈益丰富和完善,从而永葆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价值与影响力。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立论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创新性运用;一方面是创新性发展。

就创新性运用来说,就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当作既定公式或既成方案到处套用,而只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道路,寻找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的途径和方略。在我国以后的发展进程中,创新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极为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破解改革开放中的种种难题,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径新方式。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运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运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背弃的基本准则。

就创新性发展来说,就是要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使之展现新的形态,开辟新的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也是与时俱进地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3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1页。

概言之,守正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规律及基本途径。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根本,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和动力。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所谓的创新就是胡创乱新,其结果只能是离经叛道;而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所谓的守正只能是思想僵化,其结果就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做好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与创新这一恢弘事业,首先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一定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守正与创新的大前提。没有这一前提,既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我们一定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在新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3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守正创新中践行好马克思主义,守正不渝,创新不止,就一定会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影响力,更好地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成就。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