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研究

2021-02-13邓齐飞尹长云

关键词:理论课中华马克思主义

邓齐飞, 尹长云

(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现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热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全盘西化不行,复古倒退也不行,这两个极端在当代社会都是不可取的。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与方向性原则、批判继承原则、取舍与创新原则、适应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等,这样传统文化研究才能有长久的立足之地。为了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继承、运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着重研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则。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括观念文化和历史文物,还包括制度文化[1]3。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特点,本文所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指张岂之先生所说的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中国古代的观念文化,主要包含了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等的学说。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主要以《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墨子》《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礼记》《史通》《朱子语类》《三字经》《弟子规》《孝经》等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蕴涵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节俭自守、体己及人和以“和”文化为主的人文精神。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中的“仁者爱人”等。第二,修身养性方面的教育。如《弟子规》中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墨子》中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大学》中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2]2,《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第三,爱国、和善与知耻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思想。如《日知录·正始》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论语》中的“知耻近乎勇”,《三字经》中的“人不学,不知义” 等。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汉书》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313当前,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青年大学生如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学到了中华优秀文化知识,对其认识中国国情,提高以爱国为核心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都有所帮助。青年大学生的头脑里优秀传统文化积累的越多,其现代化的眼光就会更加深远,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更加强烈。那么,如何开发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就成为大学教育中必然面对与必须回答的问题。 许多青年大学生较少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修养教育、人文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能培养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感,提升其道德修养等,而且对教育者自身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重视开发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建构合适的平台与路径,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局面,就像张岂之先生说的:“只有振奋民族精神,才能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而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来源于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创造。”[1]343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则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能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弄清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怎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基础上,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原则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方向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与方向性原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抛开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是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力和指导作用。如,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分析《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得出《庄子》的“天人合一”实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应该顺应遵循大自然规律等结论。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相协调、统一的思想是一致的,与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一致的。又如,《中庸》中的“中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朱熹《中庸章句》中的“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知名”等这种“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述人们是有天性的(这个天性是指人本来就有的、本身的、自然的),人们应该遵照天性行事。这些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是一致的。不用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就难以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放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丢掉“对立统一”“辩证的否定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关系去认识世界,必然会陷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窠臼,会强化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也会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问世时的生产力水平有限,人们的认识有限,人们得出的结论、观点具有一定局限性。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科学合理地与时代结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呈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批判继承原则

批判继承原则包括批判和继承。批判指对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判否定,也表示评论,评断,判断;继承原本是一个法律术语,是指一个对象直接使用另一对象的属性和方法。批判继承指“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尧、舜、禹等时代,发展至今,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既有优秀的一面,也有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所以,面对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采用批判继承原则,进行“扬弃”。如《三字经》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期待青少年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时,要继承其讲美德、尊重人性的部分,而对有一些过度刻板讲究孝道的,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的思想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又如《论语》中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4]6《论语》中“温、良、恭、俭、让”是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准则。我们把它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时,要采取批判继承原则,继承学习它积极的一面,批判它消极的一面。这样才能彰显传统文化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只有采用“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的批判继承原则,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三)取舍与创新原则

取舍与创新原则包括取舍和创新,取舍是指要或不要的选择,取舍得宜。创新是指人类为了进步发展,在原来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习近平告诉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7。这是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在批判继承原则的基础上再加以取舍和创新。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新的时代发展需求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面对繁芜的中华传统文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善于取舍与创新,灵活运用取舍与创新原则。如《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周易》之神奇奥妙,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但我们对待《周易》态度要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取舍创新”。继承《周易》丰富的文化遗产,必须把它与新的东西融合,赋予它原来所没有的新东西。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坚持取舍与创新原则的基础上,发掘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真知灼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建时代需要的中国特色易学,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样有利于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为新时代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四)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是指教学应适应自然规律,包括自然界万物运行的秩序和人的本性等特点。人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所以教学内容上要能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大学》论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哲学的经典,其对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治国都有深刻的指导性和启迪性。它与青年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在内容上契合度高,因而适用性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为主题,以近代一代又一代青年为追求真理、为民族独立自主、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为内容的一部近现代史。此课程要求青年大学生以近现代史中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为国为民努力奋斗的可贵精神。而《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不仅要爱国,而且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国家大事,要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思想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题非常吻合。又如将《庄子》《孟子》《周易》等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适当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必须采用适用性原则,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更好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原来是一个体育学术语,是身体锻炼(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之一。针对性是指根据一定的对象条件特点,做出相应变化。针对性原则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可以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针对授课对象的不同、大学生发展特点的不同以及新时代条件不同等客观条件,合理地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教育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材内容来选择相应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高校必修思想品德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选择与《周礼》《仪礼》《礼记》《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孝经》等融合,将这些经典中的传统美德教育、修身养性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等内容融入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选择与《孙子兵法》《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管子》《荀子》《公孙龙子》《韩非子》《鬼谷子》《周易》《中庸》《论语》等中国古代哲学类文化书籍相结合。另外,针对理科生、文科生等不同生源特点选择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必须采用针对性原则,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则,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与方向性原则、批判继承原则、取舍与创新原则、适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传统人文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传统价值观教育、传统修身养性教育、优良传统教育等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