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管理提质增效实现路径研究

2021-02-13杨曼萍

关键词:提质管理教育

杨曼萍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 湖南 邵阳 422000)

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民营化的步伐加快,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办学的高校和民办高校因其管理机制的优势和优厚的待遇,成为与国内普通高校争夺师资与生源、争夺教育市场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效益和质量是高校管理发展的生命线。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国内普通高等学校若想要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力争在管理层面提质创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高校管理提质增效的价值和必要性

高校管理工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系统内其他各方面要求,促进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教育目标[1]。在日益精细化的高校组织中,管理提质增效,意味着要转变观念,增加学校人、财、物等的投入产出比,并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使学校管理契合学校的发展需要,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一)提质增效是提升高校内涵建设的切实要求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及可持续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三个核心内涵。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教育家王亚南强调高等教育在管理实践中要重视教育质量、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要始终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核心[2]。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高校要冷静分析制约质量和效益提升的瓶颈因素,并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质增效上来。以效益促质量、以效益保质量,在变革中传承、在变革中转型,坚持走高校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促进教育的公平,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

(二)提质增效是高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需求

管理质量和效益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发展与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师生间、高校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与高校的管理质量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高校发展的形态、特色和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两型社会”建设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事业也处在历史的新起点,迫切需要高校转变发展理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通过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和效益来消除学校运行中的机制性障碍,激活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提质增效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同时,互联网也与教育深度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为高等教育的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发展平台。互联网信息技术具有开放、多样、快捷等特性,其服务于教学和教育管理[3],让管理资源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创新了管理方式,也让沟通、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更为便捷,高校师资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为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作出了较大贡献。提质增效是高校遵从时代要求,利用新兴技术推动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代高校管理新旧问题交织,提质增效压力长期存在

(一)高校管理效率效能低下的问题长期存在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特殊组织,虽然实行的是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有着分工明确、规则理性、严密统一等优越性,能在相当程度上保障资源自上而下统一分配,但如果过分强调科层制管理的权威与岗位职责职能,将导致官僚主义,进而损害学术研究,违背高校办学的初衷。因而,长期以来,高校管理有着目标模糊性、系统复杂性、工作自治性等特点,其追求的是学科门类齐全、质量卓越,成本在传统上不受限制,运行成本长期居高不下[4]。历次高教改革试图改变这种运行方式,以期能提高效率,但收效甚微。

此外,由于高校管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为深刻,现行的高校领导和管理体制在许多方面完全依附上级政府领导,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内部改革缺乏领导条件,因受到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领导即便行使管理权力,有时很大程度上也难以协调相关工作,致使高校运行的效率较低。再者,在高校改革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社会环境支持,如政府在改革中的缺位引发制度创新与旧的行政规则相冲突;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参与、调节与监督等不到位,不能从根本上支持高校内部管理提质升级。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管理面临新问题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通过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参与高校管理,利益群体能更多地参与到管理中,同时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可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这样能大大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效率。“互联网+教育”为高校管理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5]。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1.高校管理运行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高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质量高低,对运用平台的高校管理效能有着重要影响。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和维护需要投入较多资金、资源和人力。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的高校管理平台,需要保障其运行通畅、安全和完备,否则将会影响用户体验,存在被黑客攻击、盗取相关信息等风险。也就是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高校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对高校管理平台建设和维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多经费投入,这无形中增加了运行成本。这样可能会导致学校为减少成本,在管理决策中停止对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经费的继续追加,又回到之前用传统方式的管理状态,这样,恶性循环便产生了。

2.信息化建设和数据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

新时期高校管理工作提质增效更多依赖于互联网的助力,但运用互联网技术从事高教管理工作并不是会打字就能做好的。互联网有其自身局限性,需要不断升级迭代,这对应用网络技术从事管理工作者的信息水平要求就比较高。且网上信息资源丰富而复杂,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对管理者跟踪、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前,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和数据管理方面人才匮乏,没有形成完备的人力资源发展机制,这也成为阻碍高校管理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3.管理平台重复建设的现象凸显

由于高校组织结构复杂,各院校自成体系,数据中心系统重复建设且并不关联,造成了高校管理总体成本增加,协同管理的难度加大。此外,一些大学已建成的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和各院校的门户网站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信息重叠和功能交叉,但各个系统和门户网站又未形成共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6],同时也降低了大数据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也是新时期高校管理提质增效面临的重要阻碍之一。

三、新时代高校管理增效提质实施路径

优质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效能是高校办学成功的关键。新时代“互联网+”将推动高校管理模式创新,对破解以往高成本低效率管理的问题有着积极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转变管理理念,推动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

高校管理提质增效离不开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目前,高校常受行政的干预,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有着行政化倾向。而从高校内部管理来看,也延伸了政府行为,具备了一些行政机构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术研究,弱化了教师的话语权,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和学术科研机构所应有的特征逐渐淡化。因此,高校管理提质增效要转变管理理念,开展教育“去行政化”的侧供给改革[7]:(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等教育法制建设。通过相关法制的建立和实施,明确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并转变政府职能,将高校的事务交由学校自己去处理,规范政府对高校的宏观调控,实现“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提高高校自主办学权。(2)建设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校领导的核心机制。在党统筹全局的领导下,赋予校长指挥权、决策权、人事任免权和财务权,以完善学校管理和日常教学科研活动。(3)取消高校行政级别。高校行政级别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官本位思想。取消行政级别,通过高校内部选聘或者从市场招募合适的领导,将减少因权利斗争带来的“官”迷现象,进而净化校园风气。(4)进一步完善高校各项管理制度。从高校内部着手“去行政化”,进行提质增效改革。可以通过建立协商机制,让各方主张和价值争议得到平等展示,推动民主化进程,转变高校内部的治理模式,将学校的管理重心转移到院部,管理机构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

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应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制度建设与形成良好风气的关系、教学为主与兼顾科学研究的关系、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全面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创造能力的关系等[2],这样才能使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目标清晰地提升教育供给水平,提升办学效率和效益。

(二)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重塑高效管理系统

高校传统科层制管理容易造成办事流程冗长、部门壁垒森严、追求局部效益而忽视需求侧利益等问题。同时,过去高校不计成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粗放型管理模式既无法保障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也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在新兴技术爆发的新时代,高校应凭借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丰富数据储备,对高校管理系统进行再造。

管理系统再造需要从观念开始,从用户体验出发,变管理系统的“重事不重人”的模式为“人性化的服务型”管理模式。因此,必须重视每一个流程、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教育产品和每一项政策。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高校管理系统再造,加大对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设计集约化的业务流程,打造智能化人机协作的顶层模式。以计算机信息化系统运行为载体建立高校信息库,积极促进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作出更加科学、正确的决策,有效规避风险,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8]。在推进高校管理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智能化移动客户端管理平台的设计和研发团队要广泛采纳广大师生的建议,积极为学校建设先进的教育管理系统,以便高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客观、人性化和精细化的管理。

同时,针对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应积极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管理者要切实抓好信息来源和存储安全的预警工作;通过引进先进管理手段、设备和技术,加强网络信息的保护工作;加强病毒检测和密码保护等措施的宣传工作;同时设立网络安全监督部门,开通安全举报电话,以有效防止危害高校管理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高新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学科素养,还必须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才能运用相关设备、技术和平台及时、科学地管理学校。高校要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行政管理系统中,必须改造队伍,重视相关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推动他们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新技术。如积极推动教育管理者学习先进信息化技术,并运用学到的技术技能指导基层管理工作者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或引进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四)强化高校管理的顶层设计,建立管理共享机制

智能化是未来高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做好高校管理新时代的提质增效顶层设计,需要突破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打造智能化的人机协作模式,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所谓智能化的人机协作管理,就是将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高新技术运用到高校的管理体系中,让机器代替人脑去处理机械化的工作和繁琐的业务,从而解放人,让人发挥人在创造力、情绪智能、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优势去从事更为人性化的事务。

人和机器的优势互补和深层协作,不仅能为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和个性化的服务,也能有效节约运行成本,大幅提高管理效能。当然,网络信息技术在某些方面能优化高校管理的流程,提升处理效率,但也会因技术应用的边界和人为的限制性条件而形成“数据信息的孤岛”。因此,管理提质增效以及管理体系的再造,要以形成正确的合作共享观念为前提,从而建立管理的共享机制。

猜你喜欢

提质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题解教育『三问』
为城市提质而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