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2021-02-13陈红玲陈子荷

关键词:大学语文项羽互联网+

陈红玲, 陈子荷

(1. 邵阳学院 文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2. 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1]可见,阅读积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非要将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大文学家,而是旨在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民族文化素养。虽然学生每天都在使用语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善于运用语言。阅读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精确、自如地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信息搜集,获得审美体验,积淀语文素养,其内在的语文潜力得以挖掘。“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并非互联网与阅读教学的简单相加,如何将互联网的优势运用于阅读教学中,使二者深度融合,创造新的阅读教学发展生态,才是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急需研究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当前大学生阅读现状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多数学生已经用读屏取代了读书,阅读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经典,而变得日益多元化,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这种阅读的碎片化一方面表现在阅读时间上,即学生不再专门空出时间静心阅读,而是将如等车乘车等零散时间利用起来,进行断断续续的阅读;另一方面表现在阅读内容上,比起传统的文学经典,多数学生更加倾向于阅读微博热搜、微信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以及新闻资讯推送等碎片式文本。除了阅读时间与阅读内容,这种阅读的碎片化还表现在阅读方式上,纸质阅读已经逐渐“失宠”,大学生多借助手机、iPad、kindle等电子移动设备进行阅读,这些设备更具直观性,强调视觉效果,但这样同时也失去了纸墨书香的雅致。

黑格尔认为,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2]。碎片化阅读盛极一时,说明这种阅读形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亮点。一方面,碎片化阅读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率,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等车乘车、睡前饭后等零散时间来丰富自己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的大量碎片化信息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了方便,学生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微信、QQ、学习通等APP将自己所获取的信息轻松共享。同时,碎片化阅读还促进了全民阅读的发展。大量免费的阅读资源、包罗万象的信息内容、轻松便捷的交流互动、电子设备大容量的信息储存等种种因素使碎片化阅读得以迅速普及,让阅读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物皆有两面性,碎片化阅读在具备以上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首先,新闻同质化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读到大量重复的内容。当前的新闻市场早已不再由单一媒体垄断,各类媒体分庭抗礼、并存发展,这就使得各家媒体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大学生的时间在大量碎片化的重复内容中被无形地浪费。其次,就主观层面而言,由“选择性知觉”而导致的阅读内容碎片化也许最终会将学生的阅读引向功利主义的泥潭。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来通过互联网进行选择性阅读,这就导致了他们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与阅读兴趣的碎片化。然而,新媒体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当新鲜感荡为寒烟后,他们的阅读也许会逐渐走向功利化,即更趋向于利用丰富的搜索引擎来直接获取碎片化信息以达到“速成”的目的[3]。另外,网络上的信息虽然丰富但良莠不齐,甚至有许多低俗的内容,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利影响。许多网络文本为了增加点击率与阅读量只顾追求消息“劲爆”“有看点”,而忽视文章的遣词造句与行文逻辑。长期阅读这样的文章,不仅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被日益边缘化,而读经教育仍旧是当前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流教学模式,很大一部分教师依然倾向于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引导。学生大多认为这门课程无论是对其今后的考研、考公务员还是任职都没有用处,于是敷衍了事。另外,由于当前大学生的阅读偏好倾向于碎片式文本与网络文学,与教师的期望不一致,也导致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堪忧。

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这样理解媒介的:一切媒介皆为感官的延伸,而当两种媒介进行融合时,“我们能够停留在两种媒介的边界上,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从而创造出新的媒介形式[4]74-75。“互联网+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相当于一种媒介融合。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于1946年提出了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他认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从听讲、阅读、视听、示范到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学生的平均知识保持率依次上升[5]。由此可见,单一的读经教育模式已然不可取,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都调动起来,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他们创设讨论、交流与练习的机会。既然通过互联网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了当今学生的主流阅读方式,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的洪流不可阻挡,与其固步自封坚持陈旧单一的读经教育模式,不如在鼓励学生坚持经典阅读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脚步,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

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读经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在保留一定程度的经典式阅读与系统化阅读的基础上,探求新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使阅读教学真正做到面向社会,发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真正作用。

(一)线上同步主题阅读教学模式

许多优秀的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都致力于探索既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的阅读教学模式,主题阅读教学便是其中之一。所谓主题阅读教学,即教师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确定一个主题,再围绕所确定的主题将相关文本汇集起来进行阅读教学。在运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时,应结合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合作精神以及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使这种阅读教学模式适应于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呢?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层次来进行线上同步主题阅读教学。

第一,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中心展开阅读教学。例如,各大学语文教材入选率较高的《项羽之死》这篇课文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节选。在正式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拓展阅读《项羽本纪》,并要求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渠道去搜集其他有关项羽的资料,如《汉书》《资治通鉴》等古籍中对项羽的记载、其他著名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甚至还可以搜寻一些项羽的野史以及相关影视剧中的片段等等。所有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通过QQ群、微信群或是学习通等网络媒介汇集起来,进行课前的自主阅读与学习。在笔者经历的课堂实践中,教师首先对《项羽之死》这篇课文进行了简要讲解,接着引导学生围绕项羽其人展开课堂讨论。同学们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刘邦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认为项羽败于不会用人;韩信用“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二词来形容项羽;毛泽东认为项羽沽名钓誉,给了敌人卷土重来的机会,在实战中告诫将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坚持要乘胜追击,解放全中国;而李清照却追思项羽,歌颂他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节,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诗句……教师在带领学生回顾这些评价项羽的名句后,可以顺势向全体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展开讨论,甚至辩论。

第二,对阅读主题进行延展。在经过学生对项羽褒贬不一的评价讨论后,教师可以将本堂课教学主题延展为对相关历史人物的比较评价。例如,将项羽与刘邦、刘备、曹操、张飞、关羽等人物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不同历史人物进行对比评价,挖掘人物的闪光点与蒙尘处,分析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通过这堂课,学生们也许还会对其他历史人物产生研究兴趣,此时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心血来潮”,而是应该抓住机会推荐他们深入阅读四大名著等经典著作,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阅读与自主探究。

经典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采用这种主题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有目标、有主题地进行阅读,不断扩充阅读量、完善阅读体系。另外,互联网为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展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教师与学生通过社交软件或是学习通、腾讯会议等APP就能在正式课堂开始之前完成拓展阅读的环节,极大地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互联网信息极为丰富,学生在课前搜集信息时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这个筛选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多方位了解事物的过程。事实上,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筛选信息,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也是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实践。

(二)线上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

不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带领学生阅读和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然而在高等教育阶段,更主要的是深度阅读,这使大学语文课程区别于中小学语文课程。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阅读导致学生的日常阅读日益快餐化,过多的碎片化阅读易使我们的知识结构也随之碎片化。因此,阅读不能浮于表面,我们必须加强经典阅读、系统阅读与深度阅读。然而,如何使大学生乐于进行经典阅读与深度阅读,其关键在于因材施教,要根据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专业特点,鼓励引导他们进行相关领域的经典阅读与深度阅读。一切教学操作都是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的线上自主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风格,激发其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来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与心理感觉上的享受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建兴趣小组,接着统计每个小组的兴趣方向,再根据每组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他们推荐一些阅读文本或是阅读书目,并展开个性化阅读教学。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各式各样的网络小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大学生群体就是其主要受众之一,教师可利用学生对网络小说的兴趣来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例如,某一小组学生的阅读兴趣偏向玄幻小说、魔幻小说、仙侠小说,这些小说都包含了一些神话因素,那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精选的一些神话故事,并鼓励学生将教材中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中国的洪水神话与以诺亚方舟为代表的西方洪水神话进行对比阅读,引发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从而发现西方神话充斥着强烈的宗教色彩与原罪意识,而中国神话则更多地强调“人定胜天”,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另外,《山海经》中所保存的神话资源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是首屈一指的,许多玄幻小说、仙侠小说其实都是以《山海经》为背景,引用了书中故事、人物改写而成。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推荐他们自主阅读《山海经》这本充满玄妙幻想的不朽宝典。当他们为书中某一篇章或是段落感到惊艳不已时,就会去反复地阅读。这样,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与深度阅读的过程就成了自主与享受的过程。

第二,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如果一堂课的主题是《红楼梦》篇章的节选,那么面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将课堂讨论的重点放在大观园的园林艺术上。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可以说是明清园林建筑的缩影与典范,其包括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秋爽斋、稻香村等九个主要的园林。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专门研究一个园林,从书中对每个园林建筑布局的描写入手,见其园而知其人,认识到园林特点与主人性格的一致性。以薛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为例,在步入院落时,四面山石将园中所有房屋都遮蔽了起来,绕过山石才得见“五间清厦”与“绿窗油壁”,突出了一个“藏”字,也从侧面映射了园林主人薛宝钗为人处世深藏不露的特点。如果教师在这堂课上面对的学生属于食品类专业,则可以将课堂讨论的重点放在《红楼梦》的饮食文化上,让学生在研究书中各色美食的过程中,近距离认识到贾府生活之奢华,在繁华中感受落寞,在热闹中体会凄凉,引发学生们对这一大家族覆灭后树倒猢狲散、繁华落尽一场空的感慨唏嘘。

(三)线上线下结合以读促写的阅读教学模式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各类文体的写作都是一项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技能。潘新河先生也认为,只有以“表现”与“说写”为目的的阅读才是“积极的阅读”“真性阅读”[6]1217。在“互联网+”背景下,陈旧单一的读经模式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被许多学生贴上了“无用”的标签,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热情,在提升学生文学写作能力的同时,使大学语文这门课真正地面向社会,锻炼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首先,以读促写的阅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第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并撰写书评,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动笔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鼓励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续写、扩写、仿写、改写、补白等。例如,《边城》这篇小说的结局属于开放式结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围绕翠翠最后是否等到了傩送来进行续写。或许有的同学惋惜于天保的死,且对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耿耿于怀,这样教师可以让其对这篇小说进行改写,为书中人物创造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另外,《边城》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任选文中的一个人物角色,以第一人称与第一视角来改写小说。通过这样的趣味性写作,能够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次,以读促写的阅读教学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除了对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并以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来取代以往向学生灌输知识点的做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具体情境下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师可以将应用文写作知识点归纳起来,把应用文范文通过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发布给学生,让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与学习。课堂上则主要进行具体情境下的写作训练与问题讨论,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另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以读促写的阅读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班级为单位创建QQ群、微信群等,并要求学生将日常完成的书评、趣味性写作等作业上传至群中,所有学生共同欣赏讨论。另一方面,经典阅读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许会跃跃欲试,萌发自我表达与写作的冲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举办网络写作竞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教学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原创作品。这样,学生在教学论坛上发表的文字所面向的读者不再仅仅是老师,更多的是其他修课的学生。这样能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作文”的条条框框,能够更多地彰显出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做到“我手写我心”。同时,无论是对日常的作业进行评价,还是对参加班级写作竞赛的作品进行评选,都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这不仅能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文字,提升写作能力,或许还能使他们碰撞出创新与思维的火花。教师还可以改变以往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做法,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卷面分数与本学期所发表文章的篇数、点击率、点赞率以及评价来综合评定该学生的最终成绩。采取这种将日常写作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为热爱写作的学生提供自由表达与创作的平台,还能够激励平常写作不积极的学生拾笔写作,让他们在日常的读写训练中体会写作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早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搜集信息与进行课外阅读最常用的媒介,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师还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提升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信息浩如烟海,各种各样的信息良莠不齐,如何迅速而准确地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成了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学生辨别垃圾信息甚至是有害信息的水平,教会学生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来进行阅读,并为他们推荐一些网站,如中国知网、国学经典网、读秀等,使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其次,教师应提升学生接收与理解信息的能力。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即图式)是在不断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同化即图式的量变,就是学生将有关信息吸收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而当信息无法被同化时,图式则发生质变,即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中对认知结构进行重组与改造[7]102。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方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利用网络搜集来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接着对杂乱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这个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也是他们进行同化与顺应、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将从外界吸取的信息转换为他们认知结构中的“一砖一瓦”,这样其才能得心应手地对所得信息进行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息应用能力。

第三,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仅仅是让学生通过纸张上的文字来进行欣赏与想象,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媒介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

第四,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网络阅读方法的引导。互联网以其开放、便捷、信息丰富等特点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然而其信息量虽大却良莠不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应当加强网络阅读方法的引导,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不应仅仅止步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它更是一种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除了为学生推荐一些阅读网站,教师还应鼓励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读与思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阅读,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最后,“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课堂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学无止境,教师在督促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提升,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阅读教学的需要。

四、结语

互联网虽然催生了碎片化阅读,却也为碎片化阅读向深度阅读转换提供了契机,为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教育应顺应时代,而非时代顺应教育,在这个信息时代,大学生阅读的自由度与广度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继续引导学生朝着个性阅读、深度阅读的方向前进,努力培养新时代既善于独立思考又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项羽互联网+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梦遇项羽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