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创新价值

2021-02-13李新芝

关键词:党执政党员干部基础

李新芝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意味着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则是包括农民阶级、新社会阶层在内的其他社会力量。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指积极争取包括农民阶级、新社会阶层在内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认同,以不断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以实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并进而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伟大实践的基本遵循,全面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创新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 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生成的现实语境

进入新时代,党所处的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高度重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党可能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危险,这是党应对国内外局势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事业发展主动的有力保证。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一,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应对国际局势新挑战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变动中的不稳定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剧了这一世界大变局的演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动荡变革的世界中谋求实现我国的发展任务和既定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视时代发展大势,认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页。。把握发展机遇,凝聚最广泛群众力量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是新时代党必须肩负的政治担当和神圣使命。同时,国际局势变动中的不利因素不可避免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产生一些阻碍,也必然对新时代党实现长期执政的能力建设造成很大挑战。对此,习近平明确提出,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赢得民心是化危为机的关键,只要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就能做到“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15页。。

面对来自于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主张应该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发展大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不断上升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加剧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习近平认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群众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必须做到党与群众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积极构建起党与群众命运共同体。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就是赢得民心的伟大实践,如何实现持续有效地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则是党在新时代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二,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现实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证;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力量是包括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群众在内的强大力量,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国梦必须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紧密结合到一起,其结合点就是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对新时代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与实现中国梦关系的经典诠释。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史,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为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接续奋斗,也为党赢得了民心这个最重要的执政资源,从而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一种力量比来自于群众的力量更强大,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群众更坚实。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2页。的新时代,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赢得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党才能带领群众一起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把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与实现中国梦统一起来,强调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服从于和服务于实现中国梦的使命需要,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意识和担当精神。

第三,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党化解“脱离群众危险”的根本之策。

执政的群众基础决定着政党能在多大范围内联系和影响社会其他阶级、阶层或群体,决定着政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新时代,党将始终面临两方面的考验:一方面,处于长期执政地位的党对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性的认识容易松懈,部分党员干部容易出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淡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模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念淡化等问题,使脱离群众的危险成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风险;另一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分化不断加剧,使得执政党在协调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关系方面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群众实际问题和利益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时,就可能产生对党的不满情绪甚至是不信任情绪,加之部分党员干部出现的消极腐败、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损害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都可能造成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性上升。

党执政为民,执政也靠民,必须始终坚持筑牢执政的群众基础。习近平强调,党是植根于群众的,党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面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5)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0页。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党必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7页。,通过积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持续为党厚植执政更加广泛稳固的群众基础。

在执政的群众基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如何始终得到群众的认同、拥护和支持,进一步扩展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贯穿其中的中心问题。认清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生成的现实语境,不仅有助于全面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也有助于增强新时代全党厚植执政群众基础实践活动的现实针对性和行动自觉性。

二 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产生的深刻影响,围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有效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这一重要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命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科学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是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这一重要论述精神的根本要求。

第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动态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影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发生深刻变化的根本因素,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构成”和“群众需要”也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使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方式方法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执政党根据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准确揭示出作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构成”和“群众需要”所发生的变化,积极实现厚植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目标,是党赢得执政依靠、实现长期执政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分析新时代我国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11页。。作出这一重要判断,不仅意味着党执政的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也意味着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结构”和“群众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不仅是习近平准确揭示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发生深刻变化的根本依据,也是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形成的逻辑起点。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中对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新时代应该如何实现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重要论断,都是以此为重要依据和基本立足点的。

第二,“群众构成”的深刻变化是“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逻辑基础。

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构成”也是动态发展的。实现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前提,是党必须及时把握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群众构成”的结构变化,准确界定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群众构成”的具体所指。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原有的社会阶层内部又细分出不同的社会群体,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范围更加广泛,“群众构成”也更加复杂多样,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成为包括社会各阶层成员和社会阶层内部各社会群体在内的总概念。

习近平高度重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产生的深刻影响,对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构成”不仅包括原有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还包括不断发展壮大的新社会阶层和新社会群体,也即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8)《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条例(试行)》(2015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39页。。这就意味着,凡是认同、支持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中国梦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都属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范围。

习近平认为,新时代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首先做好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原有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厚植工作,稳固党执政原有的群众基础。习近平非常重视解决好农民问题以巩固党执政的农民群众基础。他要求党员干部务必做到想农民群众之所想,急农民群众之所急,“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9)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62页。,以实现农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习近平也非常注重争取妇女群众的工作,强调“做好党的妇女工作关系团结凝聚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关系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力量”(10)《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 组织动员妇女走在时代前列建功立业》,《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日,第2版。。习近平还特别强调争取青年群众的工作,要求共青团组织务必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积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努力增强党对青年的凝聚力和青年对党的向心力”(11)《习近平: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续写新光荣》,《人民日报》2013年6月21日,第1版。。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必须重视争取新社会阶层和新社会群体的工作,不仅要把做好留学人员的统战工作作为新的着力点,还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统战工作,对于非公有制人士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以实现“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40页。。习近平高度重视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人士等新社会阶层对于进一步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充分体现出这一重要思想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三,“群众需要”的深刻变化是“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逻辑展开。

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需要”也是动态发展的。党不仅要研究特定社会发展阶段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构成”的变化,还要研究“群众需要”的变化,以便于及时调整新形势下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向,更好地服务和满足群众的多层次需要,从而为党赢得更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支持。随着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层次得到满足,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多样化的需要层次会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是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需要”深刻变化呈现出的特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则成为贯穿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形成全过程和内容各方面的主题词。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需要”就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等,“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13)习近平《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2017年11月30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3页。。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党持续厚植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根本要求。必须切实消除威胁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增进党群关系的和谐程度,坚决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群众根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需要”是什么,而且要根据“群众需要”的变化调整和完善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向。

习近平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化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社会阶层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准确揭示了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结构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并始终坚持把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联系起来,强调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中,适应最广大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协调好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新时代如何实现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伟大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四,厚植方式创新是“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逻辑重心。

面对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构成”和“群众需要”发生的深刻变化,新时代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方式创新成为有效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关键。对此,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68页。,积极创新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新时代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增进党对群众的向心力、影响力、组织力。

一是以建设“人民衷心拥护”的党为着力点,增强群众对党的向心力。群众是党执政的根基,党必须始终植根于群众,紧紧地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习近平认为,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党,以此增强群众对党的向心力,是来自坚持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为此,首先需要加强宗旨意识教育,以实干赢得民心。针对新时代党内仍然存在的少数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漠视群众利益的问题,习近平强调,必须从关系党长期执政地位巩固的政治高度给予严正关注、严肃处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5)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7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党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方面积极取得新进展,在让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公平享有发展成果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极大地增强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为党赢得了执政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其次是严抓作风建设,以形象赢得民心。执政党的作风就是执政党的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党在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党内仍然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官僚主义问题、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等,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为民服务不实在、不上心、不尽力的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是脱离群众、漠视群众的问题。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16)习近平《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2020年1月13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547页。,从根本上改善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让群众看到党的作风建设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从内心里认同党、信赖党,实现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后是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以制度联结党心民心。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建设,强调必须通过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动党员干部的工作重心下移,真正做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切实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建设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建立了党员干部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制度、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制度、党员干部返乡走亲制度、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等。实践表明,这些制度建设不仅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改进了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党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党同群众的距离。

从毛泽东提出“伟大的工程”到江泽民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到习近平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是保证党的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全面从严治党时刻都不能松懈,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重塑,把党建设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党,是新时代有效实现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基本前提。

二是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增强党对群众的凝聚力。新时代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集中表现在:从单纯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扩展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对此,习近平指出,“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45页。。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做到在发展中进一步改善民生。一个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的合法性,即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可程度。而群众对执政党的执政是否认可,又与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密切关系。习近平多次强调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18)习近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5年3月9日-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62页。,我们必须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习近平多次指示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群众生命。抗击疫情不仅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赞誉,更赢得了群众对党的真心拥护,极大增强了党对群众的凝聚力。

三是以增强群众工作本领为重要依托,增强党对群众的组织力。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要群众信任领导靠的是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构成”和“群众需要”的深刻变化,也对党的群众工作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党必须增强新时代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针对新形势下存在的干部队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比较突出,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克服群众工作的“本领恐慌”,不断提高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群众工作本领的具体内容很多,包括增强调查研究群众实际的本领、增强化解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的本领、增强运用互联网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等等。特别是在新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是新时代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19)习近平《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36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2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页。。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与群众进行在线互动,广泛听取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与沟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应对党长期执政的考验和化解党脱离群众的危险,从理论的高度不仅全面回答了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发生了什么样的深刻变化,而且进一步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实现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明确的现实指向,为新时代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伟大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 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创新价值

面对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积极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实践进程中不断深化对这一重大课题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

第一,这一重要论述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理论依据,其自身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习近平历来重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和运用,强调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21)习近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018年5月4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75页。。在关于新时代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大课题的思考中,习近平正是因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境界。

首先,习近平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深入分析新时代特定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矛盾运动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要论断,并据此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影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发生深刻变化的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概括出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的“群众构成”和“群众需要”的新内涵,并且坚持把新时代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伟大实践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联系起来思考,认为新时代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伟大实践要服从和服务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这不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出色运用和充分发挥,也为新时代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伟大实践明确了方向。

其次,习近平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观点,对新时代的党群关系进行重要定位。习近平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对比,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最强大政治力量。就党群关系来讲,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22)习近平《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2018年3月1日-2019年12月2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5页。,群众的支持是党长期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长期执政环境中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强调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克服脱离群众危险的根本之策,为新时代党厚植执政的群众基础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始终坚持群众的主体性地位,认为党必须依靠群众才能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坚持群众作为中国梦的创造者,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团结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群众作为利益的主体,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3)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14页。;群众作为权力的主体,所有权力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配置和运行要做到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做主、受益、满意;群众作为党的历史评判者,“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24)习近平《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2018年3月1日-2019年12月2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7页。。习近平这些重要论述都充分彰显了群众的主体性地位,赋予了群众史观丰富的新内涵。

习近平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怎么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新境界。

第二,这一重要论述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新内涵。

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解决如何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实现执政的问题,还必须要解决掌握政权之后实现长期执政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认为,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这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5)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413页。。遵循这一根本原则,结合新时代党实现长期执政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理论创新。

首先,强调始终坚持党的初心。所谓党的初心,就是明确党是“为了谁”。习近平指出,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1页。。“不忘初心”是习近平对全党反复强调的重要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必须提升不忘初心的自觉意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以对群众真挚的情怀滋养初心,把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党的不竭力量源泉;以为群众服务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始终坚持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党的性质宗旨、使命职责高度的政治自觉,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性质认识更加全面丰富深刻的集中体现。

其次,强调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从理论上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习近平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7)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7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0页。。从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要求出发,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只有为群众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没有谋求超越群众利益当官做老爷的特殊利益。党必须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精神,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坚决做到以群众利益为党的最高利益和全部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把实现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再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习近平始终怀着对群众的真挚感情,在听民声、察民情、思对策方面率先垂范,在关心群众疾苦、关注群众利益、解决群众需求方面模范践行。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强调牢牢把握新时代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和强烈向往,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他要求党员干部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8)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7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0页。。站稳群众立场,以深厚的情感把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价值追求,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才能使党永远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始终围绕新时代党如何赢得群众来展开,既体现了新时代对党的新要求,又突出了党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既展现出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新高度,又昭示着党对自身建设认识的新觉醒,是对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深化认识的重要成果,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新时代的新内涵。

第三,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伟大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伟大实践,但因为历史的与现实的、主观的与客观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当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风险。习近平告诫全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29)《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人民日报》2020年5月23日,第1版。,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3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41页。。只有这样,党才能真正做到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伟大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紧紧围绕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履好职、尽好责是新时代实现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中心工作,“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是新时代实现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根本方法,“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实现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于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于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必须始终坚持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3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8页。,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更多期待和更高追求,以此不断扩大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总之,“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32)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2019年6月24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529页。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中心议题。在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精神指导下,党通过一系列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重要实践活动,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集中教育活动,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和为民意识,提升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成功地使党从广大群众中获得了永续不衰的力量支持,也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党执政党员干部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党员干部新书架
“整式”基础巩固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深刻认识民主集中制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浅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宗旨
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看党执政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