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的学者风度

2021-02-13赵凯宁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好老师风度读书人

摘要:校长的优秀程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从《为品格而教》一书中品读作者,可以全方位地欣赏到一位卓越校长的学者风度。新时代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呼唤着更多优秀的校长。他们应该是自有高尚品格的读书人,应该是精通教育教学规律的好老师,更应该是甘当绿叶、乐于奉献,能在教育事业中永不满足,不断追寻,引领广大教师开拓前行的优秀教育者。

关键词:校长;风度;读书人;好老师;教育者

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6。的确,校长的优秀程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

幸运的是,我所在的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學,就有一位优秀的校长——周卫东。周校长全心奉献的这所学校,被简称为“长小”。在我看来,他与“长”字十分有缘——教育科研,他专业特长;课堂教学,他博采众长;学校发展,他计议从长;教育学生,他语重心长;关爱教师,他情深意长;学问修养,他日引月长……《为品格而教》这部周校长的新著,出版短短三个月,销量便达五千多册,足可被称为“学术畅销书”。我相信,随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本书更会成为值得广大教育同仁时常翻阅、多有裨益的“长销书”。畅销和长销,恰与“长小”谐音,想必,这是周校长与长小更妙的缘分。

在这些日子里,系统地阅读这部新著,更有许多感悟。我在书中品读作者,从正面、侧面和背面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欣赏一位卓越校长的学者风度。正面:自有品格的读书人周校长在《为品格而教》的“后记”中这样敞开心扉:

工作33年,笔耕不辍33年,自诩“一介书生”的我,……在学问的道路上,算是一个步履不停的追梦人。在40岁不到的年龄便到达了“省特级教师”的幸福驿站。然而我也深知,若就此躺在这个荣誉簿上“吃老本”,或许会轻松许多,但这样的快乐感来得容易,去得也快,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于是,不疾不徐间,有如我平常散步的速度,走得波澜不惊,走得温暖踏实,一直走进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的行列,一直走得自己的心也越来越宁静、踏实了下来。周卫东.为品格而教[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1:263。“一介书生”,正是周校长最为看重的自我评价。“读书人”,也是他带给大家最直观的印象。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读书人”,始终是人们对知识分子最亲切的称呼,表达了大众对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品格的推崇和赞誉。正因如此,人们能够冠之以名的所有气质中,“书卷气”最是装饰不出来的。因为书卷气是一种高贵的气质,是良好素质的外在流露,是长期书香浸润、内化于心的积淀,是历经实践、外化于行的儒雅风范。

周校长对读书可谓是“挚爱”。且不说他总是挂在嘴边、天天对教师们念叨的那些读书名言,就说一件小事便足以为证。大约六年前,秋天的一个周末,我到学校加班。周校长穿着一件白衬衫,外套一件藏青色毛线背心,边捧一本教育杂志翻阅,边在校园里踱步。我与他照面,忙打招呼:“周校好,周末您没去玄武湖转转(那时他家就住在玄武湖畔),还来学校看书啊?”周校莞尔,似乎是在回答我的提问,又似乎是在自说自话:“难得周末时间宽松,不看书做什么好呢?”当时,他一定是在思考问题,说完后的下一秒钟,便低头,继续浏览,留给我一个潇洒的背影。

周校长的确是钟情于研究的,并且是具备教育科研禀赋的学者型教师。《为品格而教》一书,正是缘于五年前他申报江苏省规划课题“涵养小学生必备数学品格的实践研究”。这本专著的“诞生”,我也算是个一路相随的陪伴者。每当周校长需要“启动”一项新思考,总会让我先帮着搜集案头文献资料。这个过程,于我也是一种学习。周校长每次让我查找的“关键词”,往往都是我这个“埋头耕地”的一线教师闻所未闻的概念。比如,与他的课题研究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课程思政”理念,便让我耳目一新。岂止是我一人有此获得感,得益于周校长在学校里大会小会上的传道授业,现在我们学校,即便是刚工作的年轻教师,也颇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不少当下最受关注的“教育热词”。

其实,周校长的治学精神深得我们长小数十年来积淀下的“和谐教育思想”之精髓。他从不闭门造车,也不孤芳自赏,而是很乐意倾听其他学科教师的意见,虚心接受不同研究方向和各个层次的教师给出的建议。因为他深知,“君子之道,和而不同”,读书人做学问的胸襟正在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如此,方能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为品格而教》的第一章中,周校长对“品格的内涵”做了追根溯源的理论辨识。记得当初,他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便曾问我对“品格”的理解。我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给出一个很“文学化”的解释:“人有人的品格,文章有文章的品格。这品格是什么?我以为就是‘不绕’。一篇文章如果能够直面难题,不罔顾左右而言他,努力给出答案,那就是文章的品格。同样,一个人的品格体现在他遇到困难时,不躲不让,也能像凿隧道一般勇于突进,那就最能见出他的品格来了。”

听了我这番信口说出的“一家之言”,周校长竟然连连点头:“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数学必备品格有哪些?如何在课程和教学中得到落实?如何总结出经验加以推广?我们一定能够把这个课题琢磨明白。”岁月如歌,荏苒前行。周校长带着团队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数学必备品格”已成为他闪亮的研究品牌,也已成为了长小数学团队研究的“金字招牌”,在全国范围内也已引起广大同行的高度赞誉。

五年一个周期,在课题高质量结题的同时,一并荣获了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和南京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的佳绩。《为品格而教》这本书的出版,与其说是凝结了周校长的智慧心血,倒不如说是他研究道路上踏歌而行的足迹,是他作为一个特级教师、一个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学者,水到渠成的收获,步履稳健的充实,如约而至的快乐,瓜熟蒂落的甘甜。侧面:精通规律的好老师周卫东是一位站在儿童立场,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的好老师。

《为品格而教》这本著作呈现了周校长在全国教学论坛上展示过的15节经典课例。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体现了他率先提出的“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的“品格课堂”教学样态。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我不敢做太多的评论。但我坚信,无论哪一门学问,琢磨到本源处,其领悟到的智慧都是可以相互融通的。我曾经观摩周校长执教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便联想到了散文创作的规律性结构。读这本书时,联系平常周校长对我的口传心授,也很自然地对“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的教学思想,生发出一些独具个性化的解读。

在我看来,周校长提出的“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课堂样态,因为站在儿童立场,关注教学现场,直抵学科本质,契合学习规律,因而平易亲切,指导性强,极具生命力。“高观点”旨在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低结构”旨在贴近学生思维特点,助力有序发展;“中温度”则强调教学中师生的温情脉脉,生趣盎然。这也和我心中好文章的特征“不谋而合”。我对好文章有三个层次的追求:第一层次是“文从字顺”,第二层次是“语工意新”,第三层次是“言近旨远”。此三者的关系拾级而上、逐步进阶。两相对照,“高观点”即对应着“意新”“旨远”,“低结构”对应着“文从”“字顺”,而“中温度”则大致对应着“语工”“言近”。

细看周校长的“品格课堂教学”,每一节课例都具备着“好散文”的美感要素。周校长的教学和好的散文一样讲究要“言之有物”——有知识能力,要“言之有序”——有结构布局,要“言之有趣”——有童真情趣,最好还要“言之有味”——融人生体验、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

聆听周校长的课,你会感觉到“简约而不简单”,这也是只有那些散文大家才能营造出的“精心打磨后的随心所欲”。没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没有数十年躬耕课堂的磨砺,没有志存高远的教育追求,如何能够抵达这高远的境界?我想,这应该就是好老师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吧。用最质朴的话来表达,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精一行,通百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背面: 走近绿叶的教育者周校长无疑是卓越的教师,是优秀的校长——这也是成尚荣先生对他中肯的评价。他的荣誉很多,除了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光环身份”之外,他最自豪的荣誉当属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在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家”,舞蹈家、歌唱家、书法家、科学家……但对“教育家”这个称谓,似乎格外“吝惜”。官方认定的当代“人民教育家”称号,只有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三位先生,且都已年逾九十。整个基础教育界,更是只有于漪老师一人获此殊荣。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应该是源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思想情怀,即对“教师”这个职业身份附加了太多的道德要求。其实,我们完全不必那样“厚古薄今”。不妨来看一看华东师范大学沈玉顺教授对“教育家”的定义(此定义,也被影响广泛的百度百科所引用):教育家,是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用于描述高层次杰出教育人才的概念。沈玉順.“教育家”评价标准建构及其内涵解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9):17。依此定义,当代中国无疑活跃着一大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实践创新的中青年教育家。如果非要对“教育家”再苛求一些,不妨说他们更是一群在教育事业中永不满足、不断追寻、引领前行的人。

周校长就是一位追寻教育家品格的优秀教育者。正如他在书中第五章“成长散思”中的开篇文章《教育家:远方的地平线》所谈及的:

如何做一个有品格的教师?我在追寻。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其伟大之处在于,联结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牵挂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福祉与期盼。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在于,对每一个稚嫩生命的呵护与关爱,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与尊重。

教育是一项幸福的事业,其幸福在于,每一天都是新的、七彩斑斓的,每一天都处于挑战与机会共存、继承与创新共舞的氛围之中……③ 周卫东.为品格而教[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1:216,219。

周校长的这种追寻,是思考伴着行动的。不可否认,在城市名校中,在当下经济多元、价值多元,特别是“自我中心”“佛系养生”等思想的影响下,少部分教师定力不稳,精气神不足;普通教师在工作中只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对教师职业发展缺少向上的动力与热情;一些资历较长一些的教师对工作中的思考止于经验交流的程度,对教育教学科研的热情不够;一些青年教师的业务发展被动感强、依赖性大,自主发展的愿望不大。作为一校之长,周校长以身作则,一个人领着一群人奔跑。他说:“当校长其实是对教育的回报,尤其是对自己过去获得那么多成长机会的反哺。做校长,回报的不是一个班的教学,而是整个教育理念,获益者是全校学生和教师。从这个角度看,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也是做管理工作强有力的支撑,甚至能决定校长的管理高度。如果不能以专业服人,哪怕你是校长,老师都不会跟着你走。” ③

周校长有个以专业为基准的科研思维和行动方式:每天早上6点起床,6:30到学校,6:30到7:20读书、思考、安排工作,还有硬性的写作任务。这样的习惯其实是他科研行动范式的固型,能长期坚持,天天如此,实属不易。他坚信以专业为基准,学校发展不只是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项目,更重要的是更上位的“道”,即学校核心价值的追求,学校品格的铸造。

周校长承诺自己的课堂随时向老师们开放,走在校园里看见纸屑便躬身拾捡。2021年的暑期,南京全城“抗疫”,我校又成为全市防疫指挥中心所在地。周校长两个月里每天都到学校值班,这样他才放心。开学后,又逢“双减”政策落地,行政任务繁重的他依然承担着延时服务的课程,并跟学生有言在先:校长再忙,绝不会少一节你们喜欢的“思维提升课”。每一天,他依然会如约走进教师的课堂听课、评课,自己还有思考研究,不断开启新的著述……

读了周校长的书,感受到他读书人的底色、好老师的修养、教育家的追寻,这些品格共同汇聚成校长的风度。

站在他的身旁,便会看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一天天向着身边的榜样靠近,也像追随着太阳行走,平凡如我,也能折射出一缕缕光芒。

(赵凯宁,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猜你喜欢

好老师风度读书人
风度
我是快乐读书人
风度
扎根三尺讲台 争做“四有”好老师
读书人
浅谈中职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新时期高校 “四有”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错别字先生
美与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