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20 例临床分析

2021-02-12邱梅红

医药前沿 2021年36期
关键词:嗜酸皮质激素粒细胞

邱梅红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 HE)是一组以外周血、骨髓和(或)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点,可累及多个脏器的疾病。HE 的发病率较低约0.9%[1],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易被漏诊、误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HE 的发病率、病因及诊治也出现变化,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本文将对2016 年1 月—2021 年1 月我院收治的20 例HE 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2021 年1 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0 例HE 患儿,纳入标准:所有患儿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等临床综合诊断,符合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危重疾病并在治疗中。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17 年版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外周血2 次检查(间隔时间>1 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 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

1.3 方法

20 例均进行了血常规、腹部B 超检查或腹部CT 或腹部X 线、生化全套、免疫功能。19 例进行了电子胃镜以及胃肠黏膜组织学检查,18 例进行了骨髓细胞学分析,16 例进行了X 线胸片或胸部CT、寄生虫抗体、过敏原或食物不耐受、血IgE,12 例进行了自身抗体检查。6 例进行了心电图检查,1 例进行了头颅磁共振成像(MRI)。1 例进行了白血病融合基因及多重PCR 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年龄及性别分布

男15 例(75%),女5 例(25%),男女比例3:1,男性多见。年龄为9 月~14 岁,好发于学龄期儿童,见图1。

图1 HF 患者年龄分布

2.2 临床表现

20 例中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有19 例(95%),体检发现嗜酸粒细胞增多1 例(5%),见表1。

表1 HE 患儿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骨髓嗜酸粒细胞比例有不同程度升高,见表2。16 例进行了过敏原或食物不耐受检测,发现均有不同程度对多种食物过敏,见表3。16 例行寄生虫检查,1 例发现曼氏裂头幼阳性。

表2 20 例HE 患儿外周血及骨髓嗜酸粒细胞资料

表3 16 例HE 患儿食物过敏资料

2.4 影像学检查及心电图

20 例行腹部B 超检查或腹部CT 或腹部X 线发现9 例提示有腹腔或盆腔积液,肠管壁增厚。4 例胸片或胸部CT 提示肺部少许炎症。3 例胸部CT 提示腋窝淋巴结肿大。1 例进行了MRI 提示双侧额叶,右侧顶叶皮层脑沟内及右侧脑室前角边缘多发点状异常信号,附见双侧上颌窦、筛窦炎。6 例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发现4 例有窦性心律不齐,1 例有1 度房室传导阻滞。影像学检查提示HE 最常累及消化系统,其次为呼吸系统。

2.5 内镜检查及组织病理

19 例进行了电子胃镜提示均有不同程度胃炎,其中食管炎3 例,胃或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 例,十二指肠球炎11 例。19 例胃肠黏膜组织学检查均见胃黏膜轻度至中度慢性浅表炎,其中3 例提示食管黏膜见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2 例提示胃黏膜有较多嗜酸细胞浸润,2 例提示十二指肠见多量嗜酸细胞浸润,2 例提示食管黏膜见少量及个别嗜酸粒细胞浸润,余未见嗜酸细胞浸润。

2.6 治疗及转归

20 例患儿确诊后7 例患儿予单糖皮质激素治疗,8 例患儿予糖皮质激素联合氯雷他定[拜耳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规格10 mg/粒,批号JS13346]及孟鲁司特钠(Merck Sharp&Dohme Ltd,规格4 mg/包,批号T037476 或5 mg/粒,治疗),糖皮质激素药物有醋酸泼尼松(上海信宜药厂有限公司,规格5 mg/粒,批号018200301)、甲泼尼龙片(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4 mg/粒,批号JP200109a)、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国药集团荣生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0 mg/瓶,批号19121208),使用剂量均为1.0 ~1.5 mg/(kg·d);3 例患儿予氯雷他定及孟鲁司特钠治疗;1 例患儿予阿苯达唑(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2 g/粒,批号WS5B)、氯雷他定及孟鲁司特钠治疗。1 例患儿未治疗自动出院。15 例患儿单用或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 周后复查血常规13 例患儿嗜酸细胞计数降至正常,2 例患儿嗜酸细胞计数较前明显下降;4 例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其中3 例患儿治疗1 周后复查血常规提示嗜酸细胞计数较前明显下降,1 例患儿复查嗜酸细胞计数较前升高。随访16 例患儿(4 例患儿失访),3 例患儿停药后0.5 ~2 年有复发,13 例患儿随访复查血常规嗜酸细胞计数维持正常水平。经正规治疗,多数患儿疗效及预后较好。

3.讨论

HE 是一类发病机制不明,以嗜酸粒细胞持续增多为特点并累及多系统的疾病。HE 分为遗传性HE(HEFA)、继发性HE(HER)、原发性HE(HEN)和意义未定HE(HEUS)的四大类[2]。引起HE 的原因很多,有原发性的、有继发性的,还有很多未找到病因的,其中原发性主要与基因有关,继发性原因主要和过敏、感染、药物、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肿瘤等有关。有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是主要原因,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多见[3],近年来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有下降趋势,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有升高趋势[4-5],这可能与社会经济、卫生条件的提高有关。本组研究发现由寄生虫感染引起HE 1 例,20 例患儿中16 例行过敏原检测均发现有不同程度食物过敏,其中鸡蛋牛奶最为常见,经抗过敏治疗后疗效显著,本组研究发现变态反应是近几年导致小儿HE 的主要原因。HE 累及的系统主要有消化、皮肤、呼吸、血液、神经、泌尿及循环系统等。本组研究发现95%的HE 患儿有腹痛症状,其次常见症状依次为腹泻、呕吐、发热、咳嗽、皮疹,近半数HE 患儿影像学检查有腹腔或盆腔积液,肠管壁增厚,约20%的HE 患儿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少许炎症。19 例患儿行胃镜检查及胃肠黏膜组织学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消化道炎症表现,其中9 例患儿发现消化道黏膜组织有嗜酸粒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本组研究发现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检查均提示消化系统受累最为常见,其次为呼吸系统、皮肤系统。方超等[6]研究同样发现HE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其次为呼吸道症状、皮肤症状。有较多研究同样发现HE患者消化系统受累最为常见[6-8],本组研究与报道相一致。临床诊疗中腹痛是婴幼儿及儿童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经检查后发现多数为功能性腹痛,但随着近几年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不少婴幼儿及儿童存在嗜酸粒细胞不同程度的升高,故在临床诊疗中我们需警惕嗜酸粒细胞升高引起的腹痛。HE 患者除了常见的消化、呼吸、皮肤系统受累外,需警惕有部分HE 患者会累及心脏,引起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9-11],部分患者会并发血栓形成,如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心脏血栓、肺栓塞、脑梗死等,从而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12-16]。

继发性HE 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意义未定HE 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完全和部分缓解率为65%~85%[2]。本组15 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疗效较好,用药一周后复查嗜酸细胞计数均能较前明显下降,13 例患儿嗜酸细胞计数降至正常,疗效与上述研究一致[2]。如果泼尼松治疗1 个月后疗效不佳,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 或最低维持剂量>10 mg/d,则应改二线治疗,可选择的二线治疗药物主要有:伊马替尼、干扰素、环孢素A、硫唑嘌呤、羟基脲、单克隆抗体等[2]。有研究发现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治疗效果较好[3]。本组研究随访16 例HE 患儿中3 例患儿有复发,其余患儿随访期间未再复发,疗效较好,可能与本组病例中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原因为变态反应为主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HE 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受累多见,近几年引起HE 的主要原因与变态反应有关,经糖皮质激素及抗过敏药物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病因不明,且疗效及预后不佳,但随着对HE 的越来越深入的研究,HE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将进一步被研究清楚,从而其疗效及预后将会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嗜酸皮质激素粒细胞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生发Ⅰ号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斑秃患者秃眉的临床观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ITP的临床观察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子宫内膜容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