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湿痹通散热透皮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2-12李长虹谢光春李国成

医药前沿 2021年36期
关键词:腰腿痛体征例数

杨 川,吴 巍,谢 波,李长虹,谢光春,李国成

(1 成都市郫都区骨科医院药剂科 四川 成都 610732)

(2 成都市郫都区骨科医院门诊部 四川 成都 610732)

(3 成都市郫都区骨科医院康复科 四川 成都 610732)

(4 成都思维多应用技术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91)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临床以寒湿型腰痛常见[1]。目前,该病多采用非手术治疗[2],中医药治疗遵循“寒者热之”的原则,疗效显著[3-4]。其中,中医外治法的熨疗法因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备受临床推崇使用[2-5],该疗法的药物剂型、加热方式、保温方法多样[2-8],但普遍存在加热、保温方式传统,保温时间短及温度不稳定等缺点。本研究将传统中医熨疗法理念与现代科技发热剂相结合,采用控释、控温、控时的发热技术结合自拟中药寒湿痹通散,经皮给药,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2 月—2021 年5 月在成都市郫都区骨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寒湿型腰痛患者120 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 例。治疗组男28 例、女32 例;年龄31 ~70 岁,平均年龄(51.70±12.12)岁;病程0.5~17年,平均(4.93±3.65)年;对照组男27例、女33 例;年龄26 ~70 岁,平均年龄(52.23±12.45)岁;病程0.5 ~15 年,平均(4.95±3.4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医“寒湿证”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②年龄18 ~70 岁;③试验前2 周内未接受治疗;④患者本人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无手术指征。

1.4 排除标准

①哺乳、妊娠期或正准备妊娠妇女;②脊柱炎、腰椎结核、腰椎滑脱、小关节紊乱患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心血管和造血系统等疾病者;④合并肿瘤、颅脑外伤、精神障碍者;⑤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①远避寒湿,注意保暖;②卧硬板床,避免久坐久站、劳累;③腰背肌功能锻炼(五点支撑法[10]),早晚各锻炼30 个。

1.5.1 治疗组 给予寒湿痹通散热敷灵外贴(由寒湿痹通散药粉袋和自贴式热敷灵组成),每次1 贴,1 次/d,外贴腰骶部患痛处12 h。寒湿痹通散药粉袋制备:将制川乌、制草乌、白芷、醋乳香、醋没药、细辛、麻黄、花椒、丁香、肉桂、制吴茱萸、盐小茴香、干姜、山柰、樟脑、冰片、艾叶混匀,共研成80 目细末,药用无纺布袋装,热合封口,12 g/袋。规格:10 cm×7 cm。自贴式热敷灵:产品由医用胶布、无纺布产热袋和氧化发热剂组成(生产企业:成都思维多应用技术研究所)。

1.5.2 对照组 给予消炎镇痛膏外贴(生产企业: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规格:10 cm×7 cm),每次1 贴,1 次/d,外贴腰骶部患痛处12 h。

两组治疗14 d 后观察对比疗效。

1.6 观察指标

①综合疗效:治疗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临床控制: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75%;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75%;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50%;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JOA 评分。参照JOA 腰腿痛评分系统[11]。③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④不良反应。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第7 天两组JO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JOA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14 天两组JOA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治疗前治疗第7 天治疗第14 天治疗组 608.05±3.665.00±2.87*2.12±1.90*对照组 607.90±3.235.98±3.46*3.92±3.34*t P 0.238 0.856 1.690 0.102 3.629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7、14 天两组组间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治疗前治疗第7 天治疗第14 天治疗组 604.83±1.462.72±1.29*0.95±0.93*对照组 604.97±1.594.10±1.88*3.07±1.85*t P 7.940 0.000 0.502 0.621 4.964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用药后4 例出现皮肤发红、发痒等过敏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继续按照既定治疗方案治疗;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差异显著(χ2= 4.138,P<0.05)。

3.讨论

近年流行的臭氧联合胶原酶靶点注射、微创技术等均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危险性,且费用较高,患者依从性较低。中医治疗采用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以改善局部微循环,改善病灶缺血缺氧状态,消除神经水肿及肌痉挛,达到消炎、减压、解除粘连、止痛的效果[4,8,13],颇受患者欢迎。本研究运用中医熨疗法技术和原理,自拟中药寒湿痹通散,并与发热剂有机结合,药物作用和热效应双重疗效叠加,从而迅速改善局部肌痉挛,缓解和消除疼痛、麻木、转侧不利等临床症状。寒湿痹通散热敷贴起热时间快、热力稳定、持久,维持温度(50±5)℃且持续时间≥16 h,有效避免和减少了患者到医疗机构康复理疗,或在家炒、煮或蒸等加热中药后熨疗的操作不便和温度难以控制的问题。

寒湿痹通散方中制川乌、制草乌性热,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为专,共治风寒湿痹、关节冷痛为君药;臣以性温的麻黄和细辛,助君加强散寒止痛之功;腰为肾之府,寒湿痹阻腰部,肾阳失于温煦,佐以丁香、肉桂、吴茱萸、小茴香、艾叶入肾经,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乳香、没药为伤科要药,功擅治疗风寒痹痛、筋脉拘挛;艾叶、白芷、干姜、花椒、山柰性温,可振奋脾阳,温中散寒化湿;樟脑有通关窍之功,引药直达病所;冰片微寒,且擅于开窍,在消肿止痒的同时抑制诸药过于辛热伤津耗液。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舒经活络、除湿止痛之功。寒湿痹通散与发热剂热敷灵结合,温度稳定,保温时间较长,操作简单,给药方便,疗效确切,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舒适性强,提高了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性。

综上所述,中药寒湿痹通散热透皮治疗寒湿型腰痛疗效显著,操作安全简单,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腰腿痛体征例数
针刺结合艾灸仪治疗寒湿腰腿痛的临床观察
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效果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更正
颈肩腰腿痛独特蜂疗 创造外敷治愈前列腺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