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2021-02-12

医药前沿 2021年36期
关键词:异体自体心脏

李 桦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输血科 宁夏 银川 750021)

心脏手术和其他手术相比较,具有出血量较大、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恢复血容量以及止血等措施均是保证心脏手术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其中恢复血容量最高效的途径便是输血。异体输血是我国主要的输血方式,但异体输血可引起免疫抑制,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1-2]。回收式自体输血通过及时回收患者积血,再将回收的血液经过过滤、离心等操作,获取红细胞,再将获取的红细胞回输至患者自身体内,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异体输血存在的不良反应[3]。但目前关于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126 例择期行心脏手术患者进行随机研究,旨在进一步对比分析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心脏手术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6 例择期行心脏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63 例)、对照组(63 例)。试验设计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试验组年龄22 ~47 岁,平均年龄(36.25±4.21)岁;男34 例,女29 例; 体重指数最高26 kg/m2,最低20 kg/m2,平均为(23.01±2.21)kg/m2。对照组年龄23 ~46 岁,平均年龄(36.48±4.20)岁;体重指数最高25 kg/m2,最低21 kg/m2,平均为(22.28±1.23)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脏手术指征者;②依从性较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者;③无输血禁忌证;④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等。排除标准:①手术不耐受者;②术前行抗凝治疗者;③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患有血液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者;⑤意识及认知正常,存在精神疾患者;⑥参与其他相关试验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异体输血。基于患者出血情况以及相关的临床指标等,对患者的血型、交叉配血等进行鉴定,再为患者输入异体血液;选取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时,输入的时间选取术后4 h 内,注意异体输血的成分为红细胞,剂量最高不过6.0 U。

试验组给予回收式自体输血。如果出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的20%,可输入自体血,负压吸引器收集血液,以1:5 比例将肝素0.9%氯化钠溶液与血液进行混合,经过多层过滤,回收储血灌内,若回收量超过800 mL,患者出血后血红蛋白低于100 g/L,经过离心、净化等操作,将清洗后的红细胞回输给患者,两组均于输血后随访5 d。

1.3 观察指标

①凝血功能:输血后24 h 内、5 d 抽取肘静脉血3 mL,取全血采用全自动血液检测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凝血酶时间(TT)。②炎性因子指标:输血前、输血后24 h 内抽取肘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速率:3 000 r/min,时间:10 min),取血清采用酶标仪检测血清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CINC-1)、可溶性CD40配体L(sCD40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③免疫球蛋白指标:血清制备同②,采用酶标仪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④输血前、输血后24 h 于患者空腹状态下进行3 mL 肘静脉血液采集,经抗凝处理后,采用贝克曼血液分析仪进行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FIB 指标的测定。⑤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晕、发热及乏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百分比(%)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与输血后24 h 内比较,输血后5 d 两组全血PT、APTT、D-D 及T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24 h 内,输血后5 d 组间比较,PT、APTT、D-D 及T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s)

时间组别 例数PT/sAPTT/s输血后24 h 内 试验组 6319.55±3.0533.12±3.44对照组 6319.49±3.1233.27±2.53 t 0.1090.279 P>0.05>0.05输血后5 d试验组 6319.21±4.0634.39±4.42对照组 6320.17±5.0834.41±4.53 t 1.1720.025 P>0.05>0.05时间组别 例数 D-D/(mg·L-1)TT/s输血后24 h 内 试验组 6329.56±3.3215.88±2.33对照组 6329.57±3.2715.25±2.28 t 0.0171.534 P>0.05>0.05输血后5 d试验组 6330.36±3.0715.75±2.53对照组 6330.32±3.1016.52±2.43 t 0.0731.742 P>0.05>0.05

2.2 两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输血前两组炎性因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输血后24 h 内,两组血清CINC-1、sCD40L 及TNF-α 水平均高于输血前,且输血后24 h 内,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s)

注:与输血前比较,*P <0.05。

TNF-α/(ng·L-1)输血前试验组 6330.04±3.3237.52±3.216.64±1.63对照组 6330.09±3.3737.47±3.206.58±1.68 t 0.0840.0880.203 P>0.05>0.05>0.05输血后24 h 内时间组别 例数CINC-1/(pg·mL-1)sCD40L/(pg·L-1)试验组 6355.53±5.14* 62.23±6.43* 11.89±2.43*对照组 6382.07±8.18* 92.28±9.47* 17.82±2.58*t 21.80520.83713.280 P<0.05<0.05<0.05

2.3 两组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

输血前两组IgG、IgM 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输血后24 h 内,两组血清IgG、IgM 水平低于输血前,且输血后24 h 内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 s, g/L)

表3 两组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 s, g/L)

注:与输血前比较,*P <0.05。

时间组别例数IgGIgM输血前 试验组6313.38±1.221.26±0.28对照组6313.34±1.201.23±0.27 t 0.1860.612 P>0.05>0.05输血后24 h 内试验组6312.46±1.20*1.13±0.23*对照组6311.30±1.93*1.01±0.20*t 4.0513.125 P<0.05<0.05

2.4 两组血液流变学分析

输血前,两组在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FIB 方面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均有所下降,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输血后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 s)

表4 两组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 s)

注:与输血前相比,*P <0.05。

时间组别 例数 红细胞计数/(×1012·L-1) 血小板比容/% FIB/(g·L-1)输血前试验组 634.21±0.500.52±0.113.32±0.63对照组 634.18±0.480.50±0.123.29±0.59 t 0.3440.9750.276 P>0.05>0.05>0.05输血后24 h 内试验组 633.40±0.40*0.42±0.06*2.27±0.36*对照组 633.38±0.41*0.40±0.09*2.32±0.30*t 0.2771.4680.847 P>0.05>0.05>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分析

输血后试验组发生头晕和乏力各1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17%,低于对照组的12.6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心脏手术为临床常见大型手术之一,具有操作时间长与术中出血量大的特点,患者多需要术中输血。输入一定血量可以维持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异体红细胞资源比较短缺,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4-5]。由此,积极寻找有效的输血治疗方式,成为目前研究主要方向之一。

临床常用输血方式为异体输血,其通过输入他人的新鲜血液或库存血,以及时补充患者血容量。但我国目前血库血源供应紧张,且异体输血和异体器官移植较为类似,可对心脏手术患者免疫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出现过敏、溶血等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大[6-7]。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业界对心脏手术的研究深入,发现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与传统异体输血相比,可有效避免患者因输血感染传染病以及异体输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特殊血型(RH 阴性)供血难题,尤其降低了突发大出血和有关供血紧缺的风险,为广大需要心脏手术的患者保驾护航。回收式自体输血将从患者机体内抽取的血液经过离心、过滤等一系列操作获取红细胞,再经过清洗等回输至患者体内,能够有效为患者补充血容量。与异体输血相比,回收式自体输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同时还解决了血液资源短缺的问题;且回收式自体输血其输血效果更优,由于此种输血方式尽可能清洗组织碎片等,血液内含有的血小板数目小;血小板聚集以及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等共同进行凝血和止血等,短时内血小板数目下降,但是凝血因子等处于正常水平,依旧能够维持患者凝血功能,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8]。本研究中输血后5 d 两组全血PT、APTT、D-D 及TT 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输血后24 h 内血清CINC-1、sCD40L 及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异体输血相比,回收式自体输血不会对心脏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影响,且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术后炎症反应的激活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与既往研究结果[9]相符。Ig 为身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其中IgM 可起到免疫防御作用,IgG 主要参与初级免疫应答,IgG 与IgM 水平越高,代表患者免疫功能越好。本研究发现,试验组输血后24 h 内血清IgG、IgM 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与异体输血相比,回收式自体输血可有效增强心脏手术患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考虑其原因可能为,异体输血存储的血制品易产生大量生物活性因子,其中部分物质会对心脏手术患者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影响淋巴细胞亚群间的平衡。但回收式自体输血无需存储,有利于减少生物活性因子的产生,不会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进而可改善患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其抗感染能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10]。此外,本文结果还显示,两组输血后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FIB 均低于输血前,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输血后发生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比为3.17%,相比于对照组指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对心脏手术患者实施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机体的血液流变学影响较小,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发生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的概率,输血安全性良好[11]。

综上所述,对心脏手术患者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可在不影响凝血功能的基础上,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纳入病例较少,可能对统计结果造成偏倚,因此,临床可扩大纳入样本量,以进一步证实结果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异体自体心脏
心脏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低损伤自体脂肪移植技术与应用
自体骨髓移植联合外固定治疗骨折不愈合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