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晋江经验”高职样本为建设制造强市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泉州市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2021-02-11林松柏陈金聪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泉州市泉州产教

林松柏,陈金聪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200)

一、打造“晋江经验”高职样本是泉州市高职教育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工作期间,先后七下晋江市调研指导,总结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涵的“晋江经验”,即: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以及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处理好建设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2019年3月10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讨论时又提到了“晋江经验”,并强调“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1]。

其实,“晋江经验”也是整个泉州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民办特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的基本经验。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产业、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发展方式与路径更是与产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看,泉州市高职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即是“晋江经验”的高职实践、高职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晋江经验”走向全国,高职教育进入“双高计划”时代,作为在地方职业教育舞台唱主角的泉州市高职院校如何进一步弘扬“晋江经验”,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泉州“高职人”需要面对的课题。打造“晋江经验”的高职样本,对泉州市高职院校而言,既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笔者先后供职于泉州市2所高职院校——黎明职业大学和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前者是公办院校,是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俗称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可谓泉州市高职教育的杰出代表;后者是晋江籍商界5家龙头企业公益办学,是全省唯一进入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行列、入选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俗称省级“双高计划”)立项建设高职院校的民办校,允称泉州市高职教育的后起之秀,其建设发展正好映射晋江这座城市从一个来料加工基地到著名“品牌之都”的快速崛起。2所院校的办学成效与社会贡献堪称“晋江经验”之高职实践、高职贡献的典型。本文即以这2所院校的发展履迹为主,回顾泉州市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延伸探讨新时代泉州市高职教育弘扬“晋江经验”应有的作为与担当。

二、与“民办特区”“晋江经验”一同成长的泉州市高职教育

(一)从原生态“民办特区”到“高大上”的“晋江经验”的华丽蜕变

泉州市历史上曾是以“刺桐港”驰名世界的“光明之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但岁月浮沉,明清时的泉州港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海防前线”的泉州,基本没有国家建设项目,经济总量全省倒数第二。明清以来泉州人“下南洋”大迁徙倒是传承了向海而生的记忆,侨乡泉州在海外所拥有的庞大华侨群体既成为泉州百姓生活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也为泉州人搭建起看世界的窗口、闯世界的桥梁。这是改革开放之初泉州的经济社会背景,也是改革开放之初泉州教育的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实行后,泉州人民在不拥有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政策支持的现实条件下,凭借一股拼搏进取求生存求发展的勇气和毅力,闯出一条“‘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域经济展宏图”的发展道路,形成“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的具有侨乡特色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由原生态“民办特区”到“高大上”的“晋江经验”“泉州模式”的华丽蜕变。2020年的泉州市统计数据显示,泉州市昂首迈进了“万亿元GDP俱乐部”。至此,泉州市经济总量已连续22年领跑全省。

习近平同志总结提出“晋江经验”的“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既高屋建瓴又贴近实际。它们是晋江市改革发展历程中创造的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而进一步考察,则可以发现,它们实际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乃是植根于晋江(也是整个泉州市乃至闽南地区)向海而生的区位特征、梯航万国的历史记忆、爱拼敢赢的文化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智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等等。正是这些既源远流长又鲜活生动的文化积淀,激发这里的人民抢抓机遇、敢为人先、大胆实践。当这样的敏锐和创造力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支持、引导和规范,其创造的业绩必定不同凡响。

(二)堪称八闽翘楚的泉州市高职教育

泉州市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建设发展,如今泉州市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高职教育大市。截至2020年9月,全市拥有公办专科高职院校6所、民办专科高职院校5所、本科高职院校1所,而最近10多年里,还有2所民办高职院校已先后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表1)。泉州市拥有的高职院校数占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总数(50所[2])的五分之一强,在全省9个地级市中仅次于省会城市福州市。全市高职院校在校生8万多人,在全省高职高专在校生总数(近41万人[2])的占比超过20%。

泉州市高职教育不但院校众多、规模较大,而且综合实力在全省也名列前茅。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福建省分布的6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之一。黎明职业大学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是全省6所入选此项目院校之一;入选首批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省共有5所院校入选,除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外,其他均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3]。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4所院校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在全省19所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4]的总量中占比超过1/5;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入选省级“双高计划”立项建设高职院校[5],加上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市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及省级“双高计划”立项建设高职院校的有4所,在全省入选这两者共计17所院校的总量中占比近1/4;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获批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改革试点,为全省唯一。

表1 近37年来泉州市办有高职院校名单

泉州市高职教育为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聚焦产业发展,实行“正负面清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全市高职院校2019年累计获批国家级骨干专业21个;2018—2019年的2年间打造了23个省级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共有10个专业入选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培育项目。二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共同探索组建产业学院。高职院校与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化工、纺织服装、海洋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职教集团,实现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截至2019年12月,全市有9所高职院校与32家企业共建产业学院24个;全市共组建3个省级、7个市级职教集团,共有353家行业企业参与。三是推进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截至2019年12月,政府联合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各级各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34个(其中国家级、省级的有55个),培育建设1个省级、4个市级公共实训基地,获批21个省级专业群实训基地(约占全省总数的1/5)、7个省级VR/AR实训基地,有力推动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四是校企联合推行“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共获批26个省级“二元制”试点(在全省地级市中最多)、7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试点专业基本覆盖本市主要产业,促进企业职工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和企业技术升级。五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研发创新团队,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产教融合的层次和水平。截至2019年12月,全市校企共建研发平台57个(其中国家级、省级的有26个)。2017—2019年的3年间,全市校企联合开展科研项目624项、技术攻关项目103项,获得专利753个,技术服务收入超亿元[6]。

(三)伴随改革开放步伐,黎明职业大学成为泉州市高职教育的代表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百业俱兴。当时,一方面是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亟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刚刚恢复高考的教育环境既满足不了社会人才需求,又无法破解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瓶颈。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短期职业大学应运而生。黎明职业大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一所高职院校。在2000年以前,它也是泉州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因而,在泉州市现有高职院校中,黎明职业大学是当之无愧的“领头雁”,其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与泉州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地方高职发展史。2016年1月,全国9所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依然保留“职业大学”校名的高职院校的党政主要领导会聚泉州,共话30年办学的历程与感悟,共谋创新发展的机遇与路径,达成了“守望相助、携手创新”的共识[7]。曾经,全国以“职业大学”为名的院校多达近200所,但后来有的停办,有的升格或合并升格普通本科院校,还有一部分改名“职业技术学院”,如今仍保留“职业大学”校名的就只有鄂州职业大学、九江职业大学、黎明职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四平职业大学、苏州市职业大学、天津职业大学、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和扬州市职业大学等9所(按校名首字音序排列)。

黎明职业大学创办于1984年,其前身是举办于1981年的黎明学园(如果再往前追溯,则是创办于1929年的黎明高中)。学校的发展历经宏基初奠(1984—1994年)、规模扩张(1995—2005年)、内涵提升(2006—2015年)、品牌优化(2016年至今)4个阶段。在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扎根地方、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宗旨,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办学成效显著,办学特色鲜明。

学校实行“收费、走读、承认学历、不包分配”的办学模式创新。这其实是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国家统包统配体制下职业大学的新探索,我国高校现行的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制度正是源于20世纪80年代职业大学率先进行的探索。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办学机制创新,即采取学校党政干部由市委市政府任命,校长由董事会推荐、市政府聘任,教师纳入事业编制,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由董事会筹集,日常教学经费由市政府拨补的办学机制。2004年5月,经中共福建省委批准,学校升格为副厅级单位,明确学校“侨建公办”的办学体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学校的创办人梁披云先生是该校前身黎明高中的校长,民国时期历任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海疆专科学校校长、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等职,长期在东南亚办学、办报,20世纪60年代定居澳门,时任澳门归侨总会主席,是著名的教育家和侨界领袖。由他发起创办黎明职业大学,凝聚了一大批海外侨亲共襄盛举,破解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资金瓶颈,成就了泉州高职教育的一项盛事。实际上,泉州市所缔造的“民办特区”“泉州模式”乃至“晋江经验”,也正包含一段从海外华侨、港澳同胞资金接济、信息回馈开始,从来料加工起步,逐步发展到创立自主品牌、打造世界名牌,最终成就一种发展模式的奋斗史。

学校实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即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的观点,认为职业大学应当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此,学校着力破解“本科压缩饼干”问题的困扰。1993年,与泉州市经济委员会签署合作协议,开辟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学校探索实施“研发带动”“实体融合”“智力合作”“订单融入”和“借船出海”等5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组建省五建建筑工程学院、恒安机电工程学院、格林服装学院等,牵头组建成立泉州建筑职业教育集团。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学校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表2)。

表2 黎明职业大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类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截至2021年1月)

学校实施“五个工程”,大力推进治理优化和内涵提升。一是“党建引领工程”,加强党建思政工作,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章程实施工程”,围绕学校章程核心,优化内部治理体系;三是“教学改革工程”,固化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四是“队伍建设工程”,完善教工培养机制,增强教工思想专业素质;五是“质量保障工程”,推进责任体系建设,提升质量监控水平[8]。

经过近40年的建设发展,学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社会声誉持续攀升。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以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育人成效50强等荣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先后入选福建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08年立项,2013年验收),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2016年立项,2020年验收);连续5年蝉联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潜力综合排名第一名;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以福建排名第一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拥有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骨干专业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入选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获批福建省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校有2人获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 1人获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名,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2名,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教学团队2个、教学名师3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等58名;立项省级建设项目近200项[9]。

(四)企业公益办学,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成为泉州市高职教育的后起之秀

根据泉州市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泉州GDP仅为7.79亿元。但改革开放后,泉州GDP不断跃升。从1978年不足10亿元到2002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用了20多年;从1千亿元到2013年突破5千亿元,用了11年;从5千亿元到2020年突破万亿元,仅用了7年:泉州市经济的发展,确实是几年上一个台阶。1999年,泉州市GDP跃居福建省地级市首位,从此一直领跑全省长达22年。随着产业的发展,泉州市各类行业企业对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泉州市原本仅有的一所高职院校黎明职业大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的人才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泉州地面上不但涌现一批公办高职院校,而且民办高职院校也相继而起,有8所民办高职院校先后举办(表1)。这些民办高职院校,有的是企业家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需求创办起来的,如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泉州泰山航海职业学院;有的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从举办培训学校起步的,如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泉州中营职业学院。民办院校成为泉州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正为本市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各自力量,而其中的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的创办更有其独特意义。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创办于2009年,是在晋江市委市政府主导和大力支持下,由澳门金龙集团和地处晋江本市的恒安集团、安踏集团、浔兴集团、艾派集团等五大集团企业共同出资创办(澳门金龙集团董事长陈明金、总裁黄共流也都是晋江人)。该校创办的意义,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这是位居全国“百强县”前五名的晋江市地面第一所高职院校(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泉州理工职业学院从泉州市区迁入晋江市是在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创办之后),它与晋江市这个闻名全国的“品牌之都”的发展桴鼓相应,适应了晋江县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其次,这是一所由本地龙头企业联合创办的高职院校,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烙下产教融合的印记。学校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根据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开设课程,整合校企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那种困扰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难题,在这里基本不存在。再次,该校完全是公益办学。学校有股东、有股份,但是办学12年来所有的收益全部用于学校的各项建设与质量提升,董事会聘任教育学专家担任执行董事,股东们并不直接干预学校办学。在这样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框架下,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风生水起,精彩迭出。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群教育·被需值教育”成为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创造性提出“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理念,以被需值为文化基因,以氛围和节奏为外在表现,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职教文化和企业文化,推进被需值文化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生的被需值和合作性、利他性、集体性、社会性等群意识群能力不断提升,实现特色发展、文化育人。学校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项目、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民办校唯一入选),《被需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是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企业学院“校企一体化育人”成为典型。学校契合晋江市产业布局,建设运动产业鞋服、智能制造、休闲食品、数字建造、新电商和文化创意等6个特色专业群,其中重点建设鞋服、食品等2个省级高水平特色专业群。与区域行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合作建设多个企业(产业)学院,整合校企教育教学资源,搭建校企一体化育人平台,入选福建省产业学院试点项目2个。依托企业学院,校企共建服装、机电一体化、休闲食品、鞋楦设计与制作等10多个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入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获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制定企业学院“12335”人才培养模式,即:建设1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企业学院;实施2个人才培养系统——企业学院教育教学系统和合作企业技术培训系统;构建三维人才培养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室、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企业车间;进行“三段式”人才培养——基本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专项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形成“五化”课程教学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内容、多师化课程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多元化课程评价。另外,企业学院还实行校企师资互聘等多项制度。企业学院建设成效显著,《企业学院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保障“二元制”人才培养质量》获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品牌。学校围绕校企一体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和实训标准,构建“岗课证赛”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实施大师、匠师、技师与教师系列职称并行互通的“双轨制”职称评聘制度,着力打造一支由学校高级教师、企业技师、行业匠师组成的能教书、能实践、能育人的高素质“三师三能”师资队伍。创新“O2O+”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实施“群教学”,深化“课堂革命”,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6名、市级技能大师2名,聘用国家级厨艺大师胡满荣等79名高技能大师。建有智慧教室20间、虚拟仿真实训室5个、线上课程450门。校企合作共建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电子商务》,建设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7门,编写《运动鞋电脑辅助设计》等教材(实训指导书)20多本,实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教材。建有“1+X”证书制度专业10个,是全省首批技能等级鉴定试点单位。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省级奖140多项。教师团队参加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元制”人才培养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建设“职业启航班”,打破学院、专业分立格局,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课程建设为抓手,将专业建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机融为一体,深受合作单位欢迎。

四是构建“一主体两侧翼三支撑”工作格局,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学校成立社会服务中心,整合政校企教育培训资源,以技术技能培训为主体,以“二元制”“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竞赛为2个侧翼,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为3个支撑,推进社会服务工作,大力开展学生、企业职工的技能培养提升和企业技术服务,助力本市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和学习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累计为行业企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万多人。与恒安集团、晋工集团、百宏集团等16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技能培训10多万人次。先后承办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赛项,第45、46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设计与制作项目福建省选拔赛等省级以上赛事40多场。与企业合作共建多方参与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服务团队,承担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改造和革新 30 多项,立项省级以上课题120多项,制定国家标准 2 个、行业标准 4 个、团体标准 1 个,获批专利150多件。

五是推进国际化办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学校发挥侨乡资源优势,依托学校省级海外华文教育基地、归国华侨联合会、留学生社团等平台,成立国际学院,建立4个“鲁班工坊”,累计培养培训学员300多人,助力华人华资企业海外员工技术技能提升。开展国际留学生学历教育,累计招收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留学生113人,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近5年,接待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华人华侨访问团以及港澳台青少年游学团等累计百余团、近万人次,承办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足球世界杯、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足球亚洲杯等赛事活动20多场。

三、打造新时代“晋江经验”高职样本的若干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开宗明义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10]2021年4月14日《中国教育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也指出:“办好职业教育,要把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根本使命。具体而言,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五育并举,把德育放在首位,不断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注重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融合。”[11]泉州市高职教育系统首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在政治思想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不断强化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院校的所有决策都建立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基础之上;必须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必须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作用,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涵、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文化,树立良好教风学风,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基地。

(二)深度融入实体经济,为建设制造强市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展望2035年,泉州市将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届时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列[12]。在由历史通向未来的航程中,“晋江经验”这一精神财富更见其珍贵。

“晋江经验”最为鲜明的特色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新时代的泉州市高职教育,必须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聚焦本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和数字泉州”[12]的发展目标,对接本市“培优做强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健康食品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服务、金融服务五大现代服务业”(简称“六三五”产业新体系),“着力建设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全球新制造重要基地”[12]的产业布局,按照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融合发展的思路,完善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构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专业群,建立健全并不断优化专业(群)动态调整、可持续发展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应用技术研发推广的高地和职业培训社会培训的高地,为“六三五”产业新体系发展壮大提供人才和技术技能支撑。

一是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骨干校优质校示范校和“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发挥好龙头作用。树立标杆、舞起龙头、引领改革、支撑发展,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模式。无论是实施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还是开展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都体现了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发展思路。泉州市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应采取这样的思路,重点建设若干所整体水平高、竞争实力强、办学成效与特色显著的标杆院校,使之在全市职教领域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院校在不同时间入选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入选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省级“双高计划”立项建设高职院校等(表3),这些院校体现出较强的办学实力和较高的办学质量,是本市高职教育的排头兵,市委市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激励改革创新,让这些院校的龙头作用更好发挥,推动区域高职教育品牌打造。要把握国家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机遇,根据本市产业发展需要,深入开展调研论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符合标准的专科职业院校升格本科职业院校,构建和完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硕士”贯通的区域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打造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提升高职教育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在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公布省“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名单后,泉州市高职院校共有15个专业群入选了国家级或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表4),这些专业群贴近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地方党委政府应当大力支持这些专业群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创新团队、开展“三教”改革、试点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试点“1+X”证书制度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同时可以根据本市“六三五”产业新体系发展的亟需,立项建设若干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努力提升这些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技术服务能力。

表3 泉州市高职院校获省级以上综合性荣誉情况

表4 泉州市高职院校入选省级以上“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情况

(三)强化政府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功能,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泉州样本

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是“晋江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晋江经验”时提出,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错位’或‘不到位’”[13]。在晋江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政企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的公益性以及职业教育既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服务就业服务民生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各地各级政府在构建产教融合格局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在现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加重要。2021年7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印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公布了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名单,泉州市入选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这是对泉州市长期以来扎实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泉州市发扬开拓创新、爱拼敢赢文化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先行先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切期待,更是助力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政府要当好“领路人、推车手、服务员”的角色。具体地说,就是要发挥好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功能,注重制度设计,加强统筹协调,激发各方活力,推进共建共享。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健全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联动规划机制。在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开发、重大项目布局中,充分考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将产教融合发展作为基础性要求融入相关政策,同步提出可操作的支持方式、配套措施和项目安排[14]。细化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的具体政策措施,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一系列支持激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促进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侧对接融通、良性互动、共建共享、合作共赢。

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产教融合信息平台。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整合相关资源,建立智慧职教信息中心,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发布企业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及高职院校研发成果等供需信息,开展技术项目对接;发布行业企业职工学历、技能提升和继续教育的需求信息,组织开展有关职业培训合作、委托等商洽。通过平台搭建,降低校企交流成本,提高校企合作效能。

三是抓紧抓好产教融合型城市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地,产出成效,形成经验,引领发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先行,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省级政府和试点城市要紧密围绕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重点聚焦完善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等任务”[14]。根据这一总体部署,泉州市制订的《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 提出了主要试点任务和改革举措。笔者认为,在做好制度设计、完善工作机制、搭建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重点要实行项目带动战略,抓紧抓好重点建设项目的高起点建设、高效率推进和高质量完成。

(四)改革创新赋能增值,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是“晋江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晋江经验”的精髓在于敢拼、爱拼、善拼,也就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启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等等,无不包含着创新的意涵。打造“晋江经验”的高职样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采取“一校一策”、项目引领等策略,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内涵提升,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赋能增值。

如前所述,泉州市高职院校多,公办民办形式多样,办学历史长短不一,必然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状况,提升内涵、赋能增值的任务依然繁重。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做到不落伍、不掉队,就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智慧,推动高职教育各个方面工作创新发展。在办学治校上,要变管理为治理,实现从学校自主办学到政行企校多元共治的转变。在人才培养上,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大力推进“三教”改革,适应生源多样化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人人皆可成才”的实现路径;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要创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探索校企互聘,实现优势互补。在社会服务上,要着力加强技术研发能力,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切实为行业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实践证明,技术服务能力强的高职院校,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热度就高,层次就深,效果就好。要发挥高职院校植根区域、贴近民生的特点与优势,积极回应社会发展需求,多渠道开展各种各样的职业培训、社会培训,为学习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作贡献。

(五)规范和激励特色发展,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并驾齐驱

泉州市作为闻名全国的“民办特区”,民营经济占比超过90%。正是在民营企业的探索实践中,诞生了“晋江经验”。泉州企业家具有很强的服务社会、奉献家乡的情怀,这是泉州市民办院校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充分肯定民办院校的办学成效,悉心保护民营企业的办学热情,大力支持民办院校健康发展。这既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部署,也是助力泉州市产业发展和高职教育提质培优的题中之义。

加大民办高职院校支持力度,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地方政府应当将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纳入区域职业教育统筹规划,加强对民办院校的规范、指导、支持与监督;二是社会力量举办的院校具有与公办院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的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三是对民办院校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非营利性民办院校在税收政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公办院校公平对待;四是地方政府应当根据职业院校办学成本、公办院校财政拨款标准、学生学费标准等因素,给予非营利性民办院校一定的经费支持;五是民办院校在各类专项建设项目评选中享有与公办院校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六是建立民办院校教师从教津贴、养老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民办院校教师发放从教津贴,给予其退休后享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所需经费由政府予以一定补助。

猜你喜欢

泉州市泉州产教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