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基于“晋江经验”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
——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

2021-02-10谢萍萍陈晓明吴永春朱凤芝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泉州市双高计划技能

谢萍萍,陈晓明,吴永春,朱凤芝

(1.黎明职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2.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北京 100823)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双高计划”,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双高计划”建设引领高校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立德树人,主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其实施背景切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提出“晋江经验”,主要体现为“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是市场、企业和政府的有机结合[1]。这凝练表达着中国民营经济的“中国好样本”,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人民敢闯爱拼、艰苦奋斗的历程,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智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实践。 “晋江经验”根植于民营经济,丰富于改革发展,对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改革创新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也对高校实施“双高计划”建设、智能制造专业等学科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泉州市将智能制造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抓手,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控化、智能化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探索如何将“晋江经验”应用于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对于建设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为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升级培养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对人才的需求

专业群是以重点专业为核心,将产业链上的相关专业聚集在一起,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双高计划”的核心任务是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即面向区域重点产业,构建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群建设提出三个方面的高要求:一是对接产业吻合度高,要求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聚焦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动态调整专业组成;二是资源整合共享度高,有机整合课程、教师和实训资料,发挥集群效应;三是人才培养产出度高,培养能工巧匠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2]。智能制造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研发具有信息深度感知、智慧优化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的智能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以达到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

(一)智能制造产业链

智能制造产业链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执行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制造产业链

其中,智能制造上游是制造行业的零部件以及感知层次的相关产品。中游是网络层的相关信息技术、管理软件等。下游是执行层和应用层,以机器视觉、3D打印为产品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慧工厂。智能制造细分产业链可分为:系统集成商、智能装备、工业数据库和云计算、工业生产软件、工业互联网、智能生产[3]。

(二)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法规,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由于国家对智能制造的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行业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从智能装备行业的区域竞争格局来看,主要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产业集聚区。环渤海地区以北京市、山东省等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高度集中,科研实力突出,在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服务等软件领域优势突出;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为核心,经济活跃、创新能力强,智能制造硬件优势明显,例如上海市在关键零部件、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先;珠三角地区以广东省为核心,形成各自产业特色的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例如广州市围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建设,深圳市重点打造机器人产业制造基地;中西部地区以四川省和河南省等为核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高校及研究院所优势,发展特色突出的先进激光产业。

(三)智能制造对人才的新要求

在智能制造业的稳速增长下,企业将不断加强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设备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数字化设计,建设智能化车间,大量应用集成技术,挖掘分析生产制造数据。因此,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智能制造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变大。据预测,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为750万人,人才缺口达到300万人;2025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为900万人,人才缺口将达到450万人[4]。未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更加聚焦专业化、体系化、服务企业内部智能化。智能制造人才也将由强调单一熟练操作转为交叉复合应用转变,既能掌握智能化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解决智能生产的现场问题,又能懂得智能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具有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的综合性技能人才。

(四)专业群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相继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如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汕尾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智能化生产,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海尔集团等企业,构建海尔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等[5]。可见,智能制造专业群在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但在建设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专业群结构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课程体系构建与产业链岗位技术要求脱节;专业群资源合力不强,专业群资源配置与建设分散、共享度和利用率不高;高水平教学团队缺失,师资职业能力有待提高等。

二、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

(一)泉州市产业概况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在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主要以农业、资源为主,整体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靠后。改革开放后,泉州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旅外侨胞、台胞热情投资办厂,乡镇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诞生了“晋江经验”,民营企业多、轻工业产业集群成为“泉州模式”的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泉州市形成较为良好的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基础。泉州市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已涵盖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石化、机械装备等,中国驰名商标和上市企业的数量位居中国地级市前列。近几年来,泉州市的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近700条生产线实现数字化,规模以上企业超过五成实现智能化改造,制造业企业普及电子商务,超过1 000家企业开启云计算模式,将企业的管理和业务部署到云端。此外,泉州市还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如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传感器等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泉州市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 158.6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6]。如表1所示。

表1 泉州市规模以上工业部分重点产业情况 万元

(二)智能制造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

“泉州制造2025” 的提出,把数控技术及产品与各行各业的机械设备融合,集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于一体,实现机械设备的数字化控制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将为泉州市的机械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专业群建设的支撑要素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等。黎明职业大学地处泉州市,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导向,面向泉州市产业集群中的纺织鞋服机械、食品机械、建筑机械、卫品机械等,围绕产业智能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控化、智能化发展。根据“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组建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龙头,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如图2所示。

图2 智能制造专业群组群逻辑

智能制造专业群实施“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契合泉州市先进制造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面向智能装备制造、运行维护、销售等行业一线,对接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典型环节,适应智能装备技术核心岗位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企业需求和岗位能力标准为服务目标,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精准培养智能装备行业等相关设备设计、制造、运维、技术集成改造等方面德智体美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措施

1.对接“1+X”证书标准,构建创新课程体系

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同时引领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定位由单项应用的操作者向综合运用的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转变。智能制造专业群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通识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从机械、电气和控制这3个方面相互融合设计课程;从基础、专业、综合和拓展这4个维度依次递进设计课程。课程体系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和能力递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推行学分制,在学时分配上,通识课程占比24%、群平台课程占比29%、专业课程占比35%、拓展课程占比12%,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1+X”证书、课程思政、创新创业和劳动教育元素。

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对接职业标准的“1+X”课程体系,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泉州分院)等企业,选择机电一体化领域的“X”证书开展试点。以企业工程与生产项目、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围绕“目标、流程、规范、表单”等要素进行教学改造,将项目设计的若干个技术关键转化为对应的教学模块,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和可编程控制器等多门新技术领域的综合性模块化课程。

将X证书标准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相关核心课程可实施以证代考,达成“1+X”的融合贯通。以开设拓展模块课程的方式,为其他专业学生考取本专业的 “X”证书提供学习渠道,并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培训课程和教材,面向校内外开展考证培训。

2.引培结合,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1)精心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分模块组建结构化的教学团队,统筹专业内师资,按课程分模块组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以及X证书模块4个课程组,采用“一课多师”的组合型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分类组合、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每年选派不同方向的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依托各模块课程组教学团队和导师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强化“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学校与马来西亚合作“鲁班工坊”国际交流项目,骨干教师参与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拓宽国际视野,提升教师“双师、双语、双能”水平。此外,选派骨干教师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获得技能证书考评资格认证,力争参与制定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标准;实施“青蓝计划”的青年教师培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高团队专业教师的双师比例,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2)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引进、培养、聘请、互通”的建设思路,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管理与激励机制。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技术人才或能工巧匠担任企业导师,校企双方实现双师互认互聘,组建一支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完善兼职教师专家库。培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推进校企人员双向互聘。根据学校制定的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以及 “卓越人才引领”计划,通过任务聘用和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校从事专职、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活动等。持续实施“卓越人才引领”计划,优化带头人梯队。通过国内外专业研修、企业挂职锻炼、学历提升、开展技术服务等多种途径,加大对现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质,聘用泉州华中数控研究院院长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优化专业带头人梯队,提升专业建设引领能力,带领中青年教师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高职教育研究等方面能力有所提升,向卓越人才发展。

3.多方联动,构建校行企产教融合平台

智能制造专业群建成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集聚华中科技大学(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嘉泰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福建恒安集团、福建铁托机械有限公司、泉州汇成机械有限公司、福建凤竹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及福建农林大学和泉州师范学院等20多名行业企业及学术专家等担任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同时,与福建嘉泰集团、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百宏集团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整合校企双方优质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创新毕业设计新模式,校企双导师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学院联动包括恒安、嘉泰、华数机器人、南方路基、铁拓机械、泉工机械(砖机)等骨干企业,由企业选派业务水平佳、技能水平高的管理及技术人员作为导师。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打造“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直通车。

此外,牵头成立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智能制造专业群产教协作委员会。联盟有效促进师资培训、企业挂职、五年专学生培养工作,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参与度和贡献率;积极承办福建省职业院校大赛,如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技术项目、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项目和首届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选拔赛。

4.技术引领,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实训基地

智能制造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国家级实训基地,设施先进、管理规范,能有力支撑泉州市产业智能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建有福建省工信厅示范性校企共建机器人技术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人事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先进制造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智能传感器实训室、CAD设计实训室、金工实训室、焊接仿真实训室、PLC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含华中数控机器人、ABB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和过程控制实训室、门型立式五轴加工中心JT-GL8-V等。该实训基地已达到福建省同类专业一流水平,并承办省职业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机器视觉系统应用和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项目赛项。

5.以赛促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智能制造专业群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技能竞赛成果丰硕;立足实际,依托专业特色,打造智能科普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智能科普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社会服务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近年来,该专业群的学生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该专业群承办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3项,校级职业技能竞赛10余项,形成省、校技能竞赛的基本架构,学生参赛覆盖率达60%以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50余项,其中省一等奖13项。根据2020年麦可思调研数据显示,智能制造专业群培养毕业生5 000余人,初次就业率99.19%,专业对口率85.05%,在泉就业率70.01%,用人单位满意度88%。同时,智能制造专业群举办五轴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智能制造技术等技能培训50余场,社会培训5 000余人次,为泉州市产业各类人才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满足人才对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6.以学生为本,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契合岗位需求的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按职业素养、操作要求与规范、实施过程、互动讨论和虚拟仿真等方面,以工作过程引导方式组织编写教材,并提供数字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以企业生产实际项目为载体,推进“教研训一体”教法改革,普及项目化教学。所有项目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重构课程教学设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新时代思政要素和劳动教育。利用学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数字化技能教室、远程协作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和学习通平台系统,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结束语

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果,而是伴随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升级的动态过程。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通用共享的群基础平台之上,应灵活调整专业组成和方向,处理好主体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协调发展;密切跟踪企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接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体系;注重教学诊断与改进以及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与行业、企业等外部质量评价有机结合,完善动态优化评价机制,从而推动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猜你喜欢

泉州市双高计划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拼技能,享丰收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