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化新闻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1-02-03沈国荣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受众

摘要:当代新闻受众群体数量及需求均呈上升趋势,受众既希望在新闻中了解基本信息,也希望可以获得更多有趣味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故事化便以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出现在受众面前。该叙事方式能有效增强新闻内容的可听性、可读性、趣味性,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但并非所有故事化新闻都能吸引大批受众,部分故事化新闻由于缺乏真实性或过于冗长无法吸引受众。因此,必须掌握故事化新闻叙述策略,才能使其顺应当代受众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此展开研究,探讨故事化新闻叙事特征、原则、存在的不足,提出有效的叙事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故事化新闻;叙事策略;受众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081-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河南工业大学社科创新基金支持计划项目“外国语言文学与国际汉学研究团队”成果,项目编号:2021-SKCXTD-13;2018年河南省社科规划年度项目“叙事学视域下的新闻翻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BYY005;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新文科背景下高素质翻译人才高阶思维培养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YB0099

一、引言

故事化新闻主要是指记者将新闻事件以故事讲述方式加以输出,这种新闻叙事方式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传统新闻叙事方式较单一、普遍,在新闻受众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早已不适用,故事化新闻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该叙事方式能从新闻当事人平凡的故事中渗透深刻的主题,让更多新闻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且可以有效增强新闻内容的趣味性。但随着故事化新闻的逐渐延伸,各种问题随之显露,其受到主题内容、真实性等因素的限制。如果新闻不具备真实性,或主题内容过于同质化,便会影响叙事成效。

二、故事化新闻的叙事特征和原则

(一)主要特征

新闻故事化为新闻传播领域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其虽衍生于传统新闻,但又与传统新闻有较大的区别,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故事性。故事化新闻的本质就是以故事形式传播新闻信息,其中会加强人物形象、动作、心理、对话等描述,将新闻基本信息更好地传达给受众,让受众对新闻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1]。我国传统新闻报道主要以视频输出,故事化新闻则主要以文字输出,通过加强细节描述将受众带入真实场景中。

第二,人文性。故事化新闻可以彰显尊重人、重视人的理念,将人作为新闻核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贴近,符合更多新闻受众的要求。在具体叙事的过程中,要在满足真实性的前提下站在客观事实角度描述新闻事件。与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相比,故事化新闻更具人文性。当前处于需求、个性多元化的时代,传统新闻较笼统、刻板的输出方式会让部分受众感到厌倦,且无法直观传达新闻理念、核心思想,这与当代受众碎片化的信息获取特征截然不符,而故事化新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基本原则

在应用故事化方式传播故事化新闻时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真实性原则。提到“故事”一词,大多数人会联想到虚拟、虚构等词,但实际上,新闻传播领域的故事化與文学作品故事化有较大的区别。文学作品故事化主要通过文学手法再现生活,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既可是虚构的,也可是真实存在的。但新闻故事化必须满足真实可靠的要求,其中涉及的人物、情节、对话等均应具备真实性,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严重违背新闻信息报道的原则。例如,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生活现状应与老百姓现实生活情况相符,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坚决不能以议论淡化客观事实。

第二,客观事实原则。故事化新闻一般通过记者向受众传达,在叙事过程中,记者必须站在客观事实角度进行叙述,不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虽然新闻事件传播也会涉及摄像机设备,但记者在新闻叙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2]。由于记者能与新闻事件密切接触,因此记者在镜头中传达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如果记者未站在客观事实角度看待问题,就会误导受众。因此,报道必须多融入真实情境与人物自述,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避免在叙事中左右大众思想导致新闻失真。

三、故事化新闻叙事存在的不足

(一)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内容主题单一是我国新闻传播发展的瓶颈,为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采用故事化新闻叙事。由于之前市场并未出现相关内容,因此其凭借新颖性、独特性、趣味性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受众,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内容主题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故事化主题、内容乃至结构均呈现单一现象,新闻传播过于迎合受众需求,在深入了解受众喜好后便持续发布相似的内容。但受众需求变化速度较快,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故事化新闻叙述方向、角度,就会流失大量受众。因此,提前预测受众的需求,发挥社会的引导功能,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长远发展之道,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做得还不到位[3]。

(二)时效性较低

新闻报道追求时效性,将新闻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这是新闻传播的特征及要求。故事化新闻以故事结构、方式为新闻事件增添怀旧情绪,容易放慢新闻传播速度,使其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不符。部分新闻工作者比较关注故事细节,在叙述新闻故事上花费较长时间,导致新闻事件发生时间距离受众接收信息时间较长,受众接收到的新闻信息成为“旧闻”。在新闻传播领域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如果媒体不能满足时效性要求,便无法在行业立足[4]。若受众已经从其他媒体平台了解了新闻信息,再报道该新闻自然无法吸引受众。媒体必须争分夺秒,增强故事化新闻的时效性,才能快速吸引受众,以此提高收视率。

四、故事化新闻的有效叙事策略

(一)加强悬念设置

在故事化新闻叙事过程中,通过设置悬念可有效提高故事的精彩度,吸引更多受众观看,从而有效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故事化新闻无须遵循一般悬念设置方式,可以试图打乱逻辑与时间顺序,促使受众跟随故事情节破解谜题。值得注意的是,悬念设置不能夸大客观事实,否则会影响受众的判断,使其认知错乱,也就难以体现故事化新闻根本意义。

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设置悬念,一是调整时间顺序,二是应用限知视角。从时间顺序来看,采用倒叙方式讲述新闻故事可以很好地设置悬念,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受众的兴趣点,将大部分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放置在新闻前端,在故事化新闻开头设置相关悬念。这种新闻叙事顺序改变了原来的时间顺序。传统新闻报道通常将结果放至视频最后,开头会介绍事件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这种报道方式只能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关注,如果过于冗长,则会使受众失去耐心。故事化新闻通过调整信息输出时间节点,能达到调动受众兴趣的目的,使受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且整个过程充满趣味。不过,在运用这种方法设置悬念时必须交代清楚新闻事件的具体时间,以此为受众破解悬念提供线索[5]。从限知视角来看,当处于限知条件下时,无论受众还是新闻当事人均不知晓全部情节,受众只能跟随当事人视角猜测后续情节。这种悬念设置方式须充分发挥当事人的作用,带领受众进入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的演进提高受众的期待。

(二)引入故事演绎

对于故事化新闻而言,通过故事演绎可以使受众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全部过程。故事化新闻常用的故事演绎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媒体平台直接邀请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员进行情景再现;第二种是在了解新闻事件真实情况后邀请与事件没有关系的专业人士重现情景;第三种则是利用科学技术动态模拟新闻事件人物、行为,运用虚拟人物向受众传递真实信息。在故事演绎过程中,如果相关细节或画面有所缺失,媒体平台便会在已知信息基础上进行补充,使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更加完善。但是,这极易导致新闻内容失真,因此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补充故事情节时必须与新闻事件已知信息相符,确保整体故事情节合理、可靠。引入故事演绎策略进行故事叙述可增强事件的说服力,让受众对新闻内容传达的核心思想、哲理更加明确。

(三)合理制造矛盾冲突

故事化新闻须具备戏剧冲突才能引起受众的广泛讨论,这就需要在故事化新闻中合理制造矛盾与冲突。值得注意的是,矛盾冲突切勿过于激烈,出现频率也应合理控制。如果一个新闻故事中涉及的矛盾冲突过多,就会使受众产生意识疲劳,所以,矛盾冲突制造须适量、适度、适时。例如,在报道某地农业渗漏工程相关新闻时,便可合理制造矛盾,该渗漏工程的出现不但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反而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当地相关部门一味追求政绩而忽略监管,导致渗漏工程未得到有效整改,这正是媒体平台想要通过新闻揭示的矛盾[6]。

(四)精确找准叙事角度

故事化新闻叙事角度十分重要,叙事角度是否合理、精确,直接影响着平台口碑,适宜的叙事角度可让受众迅速了解事件的经过,使其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对话描述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大新闻媒体平台针对地震事件展开全方位报道,一篇题为《回家》的特稿通过纯朴、真切的文字描述,让受众深刻感受到地震带给人们的痛苦。其以程林祥一家为叙述核心,描述夫妻两人拯救孩子的全过程。大地震让无数人被埋于废墟之中,救灾力量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作者通过真实描述新闻当事人的对话,将受灾民众当下的艰难、痛苦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叙述普通人的救灾故事,能使受众站在真实的角度产生共鸣,获得心理认同感,这种故事化新闻更具感染力。

五、故事化新闻的叙事发展建议

(一)把握和引领正确舆论导向

新闻传播一直承担着引领社会的职责,其对事件的报道会影响社会舆论导向。在此情况下,新闻媒体更应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正确引导舆论风向标。这既是优化故事化新闻叙事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新闻媒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在描述新闻故事时,须引导受众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思想和哲理,体现新闻媒体积极正面的特征。新闻媒体须协调自身与受众关系,在新闻叙事中引领社会舆论导向,避免部分受众将舆论偏向,如此才能發挥故事化新闻的传播价值。例如,在报道善与恶对立的新闻事件时,可引入反衬、比较等手法,增强故事的张力和活力,选择一些典型事件进行叙述,向受众传达双重概念认知,使受众站在客观视角看待问题与事情真相,避免“一刀切”,从而引导受众用唯物主义看待善与恶。

(二)增强社会责任感

真实性是故事化新闻叙事的特征和要求,纵观故事化新闻发展现状,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之所以得不到全面保障,与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不强密切相关。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新闻媒体对自我报道行为不负责,甚至为了吸引受众不惜损害新闻的真实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就须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新闻媒体应认识到无论采取哪种手段提高收视率,都不应以内容的真实性为代价。同时,应加强对故事化新闻的认知。故事化作为一种信息表达方式,与传统新闻事件报道的本质趋同,均须充分保证真实可靠才能为受众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受众透过故事表层看事件本质,这才是故事化新闻传播的根本意义[7]。此外,应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使其认识到自身在故事化新闻叙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关注自身叙事语言和行为是否得体以及是否能在受众群体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记者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与扎实的语言功力,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叙述故事,将新闻内容高质量传达给受众。

(三)加快创新步伐

为解决故事化新闻同质化问题,新闻媒体必须加快创新改革力度。故事化新闻主题是吸引受众的关键,新闻内容能够延伸受众的兴趣,两者缺一不可。在策划新闻主题时应结合行业已有主题综合比较,针对一些已经比较饱和的主题应避免重复使用,可从社会中重新挖掘故事化新闻主题,这能在为媒体平台引入新鲜题材的同时,又能让受众眼前一新。新闻媒体可适当拓宽素材挖掘范围,增强新闻内容的原创性,从而使平台获得独家报道,获得受众青睐,提升故事化新闻传播价值。同时,还应将故事化叙事与新闻制作结合,实现故事叙述与新闻传播并存。

六、结语

故事化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具备故事性、人文性及趣味性特征,在叙事过程中应遵循真实性与客观事实原则。目前,部分新闻媒体在叙事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故事化新闻的核心没有得到体现,部分新闻内容缺乏真实性,主题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且时效性较低。新闻媒体应加强悬念设置,引入故事演绎,合理制造矛盾与冲突,并找准叙事角度。同时,要想弥补现有的不足,媒体应把握和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社会责任感,拓宽主题素材挖掘范畴,提高故事化新闻的时效,加快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磊.故事的力量: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J].戏剧之家,2020(34):37-39.

[2] 陈艳艳.纪录片《起航》故事化叙事策略[D].沈阳:辽宁大学,2019.

[3] 汪珊.新闻报道故事化策略与技巧探讨[J].锋绘,2019(5):285.

[4] 王瑞德.《人民日报》野生动物保护新闻叙事变化(2008—2018)[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9.

[5] 谷世杰.电视专题节目中的故事化叙事[J].西部广播电视,2016(6):47.

[6] 李沛菁.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的《大河报》老年报道研究(2016—2018)[D].郑州:郑州大学,2019.

[7] 毛明.融媒体新闻叙事的创新策略[J].新闻传播,2019(14):81-82.

作者简介 沈国荣,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与翻译。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