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学习教育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转化探析

2021-02-03康延芳佘振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红色资源

康延芳 佘振芳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際,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联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推出《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大型融媒体系列专题栏目。作品自2021年4月6日推出,截至7月15日共100期,浏览量突破3亿人次,社会反响强烈,尤其是赢得了年轻群体的喜爱。这一作品是党史学习教育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转化的实践成果,能够带给行业不少启发,值得研究、分享与借鉴。

关键词:党史宣传;红色资源;新媒体传播;年轻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001-03

一、创意的萌发:从旧居背后的故事说起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龙网集团采编团队早在2020年6月就开始思考筹划,以优秀的作品献礼党的百年华诞。2020年9月,华龙网集团采编负责人带领骨干采编团队,拜访了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积淀在重庆大地上的红色资源。

沟通过程中发现,那些人们熟知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重庆潼南有个杨闇公旧居。很多人只知道杨闇公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却不知道他牺牲时年仅29岁,其牺牲之壮烈让人动容。周勇告诉策划团队,1991年他在潼南任县委副书记时曾收集到一批珍贵文物,还原了杨闇公牺牲时的真实场景。当年,照相馆为杨闇公拍摄的遗体照片中,其眼睛、脸颊、嘴唇上的伤痕清晰可见,并且没有双手……杨闇公的大义凛然、英勇之举令人震撼。不禁让人感叹:“在这个世界上,真有如他这般视‘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共产党人。”

历史虽已远去,英雄却不该被遗忘。如何让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从这些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养分?华龙网集团决定联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精选百年党史中的百篇诗文,由周勇及其团队老中青三代党史学者通过视频讲述,以全新的视角揭开这些珍贵革命文物背后的尘封往事,解读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通过前期精心策划,栏目定于2021年春节后正式启动。经过3个多月的录制和包装,自4月6日至7月15日,推出《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栏目,每日一期,持续100天,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厚重的礼物。

二、主题的确定:深入挖掘,让革命文物文献“活”起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意义非凡。通过新闻媒介广泛宣传报道党的重大活动和先进人物事迹等,一方面可以让人民群众更深刻地认识党、关注党和党的历史;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号召人民群众响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路线[1]。

同其他主题宣传一样,党史宣传的落脚点也应见人见事。在重庆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涌现出大批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文献。依托这些宝贵资源,《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以“民族复兴史”为主题,精选了由重庆人或战斗、奋斗在重庆的革命烈士、革命志士、先进分子,尤其是牺牲在重庆的革命先烈书写或发表的百篇经典文献,突出进步性、革命性、独创性、经典性、珍稀性,简要深刻地表达他们追求民族解放和复兴的主张与实践。

在这些看似冰冷的文物文献背后,实则蕴含着一个个热血偾张、鲜活无比的故事。策划对文物文献的解读既植根于本体,又触及作者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在呈现重庆特色、作者感悟的同时,凸显民族精神、牺牲精神、奋斗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策划还对一些革命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整理。比如,发表在1919年《国民公报》上的《川东学生救国团宣言》,是重庆学生参加五四运动最直接的证据。历经百年,《国民公报》已经破碎,当年报纸使用的纸张印透了,模糊一片,辨认难度极大。为此,策划团队对标点不准、掉字、错字、通假字等问题进行了仔细梳理,最终使该文物得以完整面世。策划中解读呈现的版本是百年后首次以完整形态面世的版本,让受众更直接、更准确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爱国热忱和蓬勃朝气。

策划通过深入挖掘、整理、解读、讲述,以鲜活、精短的人物故事,独特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真正让受众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三、思维的碰撞:开门办网,让学术成果“融”进来

开门办报办刊,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大型融媒体策划系列报道,是开门办网、创新讲党史的生动实践。

当前,可供学习的党史资料种类、数量、体裁较少,市面上包括网络上党史方面的书籍、资料大多具有汇编性、资料性特点,且用词、用句偏向理论化,对党史事件多数只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概况,并没有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剖析,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意义与教育意义[2]。同时,党史研究成果也亟须转化为教育载体,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否则就只是锁于空中楼阁的“春秋大梦”,没有实际意义[3]。长期以来,党史研究成果藏在书房的较多,真正走入大众,能够入耳入脑、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不多。

策划撰写文稿的周勇团队此前承担了中宣部下达的《复兴文库》重大编纂任务,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能够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而华龙网是党网,是主流媒体,近年来持续探索媒体融合和新媒体表达。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以精深、专业的知识为核心,用通俗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打造的作品呈现网络化、年轻化等特点,相当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要求。

借《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重庆的历史学者和新闻从业者携手合作,用历史学、文献学、新闻学、影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重庆篇章。通过开门办网的理念和融汇资源的运作,实现了党史研究成果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转化。

四、表达的创新:年轻化语态,让党史宣传占领青年阵地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青少年正处于崇尚新知识、思想比较活跃的时期,面对各种网络泡沫信息的考验,其极有可能因网络信息“饥不择食”,而导致信仰缺失和价值观危机。因此,主流媒体占领网络阵地,对青少年进行党史宣传教育非常重要[4]。

如今,碎片化阅读已是大势,对青少年群体产生较大影响,我们必须直面这一现象并积极应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6~19岁网民规模达1.58亿,占网民整体的15.7%。可见,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适应青年、吸引青年、引导青年、教育青年,自然而然成为史学界和新闻界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2021年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以全国6021名青少年为调研对象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近三成青少年认为,新媒体等平台中的百万UP主等对个体认识、了解党史具有重要影响。超四成的青少年认为,可以通过新媒体等途径进行知识传播。

通过新媒体途径讲好党史故事,媒体的语态变革尤为重要。语态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内容的印象和内容的一级传播,还影响着内容在社会化媒体中的覆盖能力[5]。年轻化语态是《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大型融媒体系列专题栏目的一大特色。栏目主讲人大多为20~40岁的青年研究者。在保证内容的权威性、专业性基础上,他们用年轻人的视野和语言来解读党史,让作品呈现网络化、年轻化等特点。并且,作品采用短视频的方式,每集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这一形式极为符合大众尤其是时下年轻人的阅读习惯。这种用影像讲述历史的方式,既利于受众感知历史,也有益于传播文化,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重要渠道之一。除此之外,策划还运用了虚拟演播室等新媒体技术,让视频不枯燥,可看性强,沉浸感十足。

五、傳播的裂变:线上+线下,触达更多人群

丹尼斯·麦奎尔指出:“传统的大众传播基本上是属于单向的,而新形态的传播基本上则是‘交互式的。”[6]也就是说,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作为新形态的融媒体显示出很强的交互性。传播方式不再是线性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而是非线性的双向甚至多向传播。《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每一期短视频,都通过一个主讲者迅速连接N个节点,取得了N次方的传播效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传播矩阵。

近年来,华龙网集团形成了以PC端、新重庆客户端集群、手机报集群、智慧数字屏集群等覆盖全市的核心级传播渠道。同时,通过“自主平台创建及深耕+借船出海第三方平台+中央及省市级新闻平台联盟”的方式,形成了立足重庆、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综合媒体传播力。

依托上述渠道,《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大型融媒体系列专题栏目推出后,不仅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41”集群联盟推送,还在抖音、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广为传播。100期作品的线上浏览量突破3亿人次,跟帖评论近3000条,点赞近20万人次。系列视频不仅在重庆市级机关单位、政府办事大厅、街道社区的上千块数字屏播放,还走进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课堂,线下触达人群超500万。

六、话题的互动:受众和传播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大型融媒体系列专题栏目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联动,受众与传播者的思想碰撞,将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把关力与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及时性相结合,达成优势互补,提升党史宣传的针对性和精确度。

从受众层面看,网友纷纷通过社交平台进行正向反馈,为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不变的初心点赞,近3000条优质留言便是印证。网友“橙子鱼”赞道:“年龄越大,越钦佩百年来为国家民族奋不顾身的革命者,他们才是最酷的年轻人,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网友“奇酷崽的哈士奇”留言:“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我们正走在自己的长征路上,青春中国,砥砺前行,学党史,正信念,扬帆前进,不负韶华,热爱我们属于的这个时代。”

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谢丹在课堂上讲到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物时,与学生们分享了《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大型融媒体系列专题栏目中邹容的故事。学生们观看视频后纷纷感慨道:“好热血!邹容写《革命军》时,20岁都不到,几乎跟我们同龄!”“那个年代的理想为何如此纯粹?这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深思。”谢丹表示:“以前,孩子们对许多革命先辈认识不深,通过这个栏目,让他们对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不仅备受年轻人的喜爱,而且赢得了党史研究专家的高度赞扬。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侯晋雄认为,该策划主题聚焦、视角独特,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到今天的艰难不易、百年奋斗的深刻内涵,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重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蔡文华表示,视频简短、精炼且讲述方式通俗、活泼、接地气,以百年党史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发展脉络,开阔地展现了重庆革命先驱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全方位回顾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从传播者层面看,主讲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该策划中得到了锤炼与洗礼。重庆工商大学教授洪富忠认为,《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大型融媒体系列专题栏目是重庆党史学界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厚礼。“它既有先烈为国家民族奋斗不息留下的‘先声,又有后代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的‘赞声;既有重现先贤伟岸身躯、深邃思想及图文并茂的珍贵史料之具形,又有因感动而潜移默化浸润心田之无形。”重庆市委网信办政策法规处处长李文富表示:“让党史插上互联网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书写在‘故纸堆里的人物和故事‘活起来,是最大亮点。新媒体时代,基于党史深入研究,通过易于接受、易于传播的方式开展党史宣传,是与时俱进的探索和创新。”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蔡斐指出:“这一策划将革命先辈敢为人先、心怀天下、担当作为的先进思想传递给大家,意义十分重大。这将激励广大年轻人用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去。”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耿密认为:“以文献讲历史,以历史谈精神,重温先辈们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发出的时代之声,体悟先辈们为民族复兴殚精竭虑的殷殷爱国之情,能激发当下的我们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继续奋斗,不断前进。”

总体而言,《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大型融媒体系列专题栏目道让青年积极参与策划、制作、传播,在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人群中引发强烈反响,是主流媒体积极占领舆论阵地、教育青年的生动实践。

七、结语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大型融媒体系列专题栏目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手段,对重庆革命文物文献的历史内涵、时代价值进行通俗化、年轻化、网络化解读,实现了轻量化、移动化、碎片化传播。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和一段段深入浅出的解读,让人们穿越百年,与革命先辈通过心灵“对话”,感受党史的厚重与辉煌。该策划探索新媒体表达方式,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讲好、讲活重庆这片土地上的党史故事,对全国各地的党史学习教育与传播具有极佳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岩.浅析新时代党史宣传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中国报业,2021(2):120-121.

[2] 唐振湘,李红鹰.抓好年轻一代党史学习教育的“资兴实践”[EB/ OL].论道湖南,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07/09/9645099. html,2017-07-09.

[3] 何颖.新时代党史宣传教育的战略意义及创新途径[J].祖国,2019(2):117-118.

[4] 王黎锋.以互联网为载体加强党史宣传的时代性分析[J].党政干部论坛,2011(10):36-37.

[5] 彭兰.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J].中国编辑,2021(8):4-8.

[6] 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5.

作者简介 康延芳,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佘振芳,硕士,助理记者,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新媒体传播红色资源
新媒体传播平台对职教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基于城市意象方法的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究 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图片说明的创新趋势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