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会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析

2021-02-01范思文魏爱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战略人才

范思文,魏爱萍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地方高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很多地方高校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存在不足,如定位偏差、时效性较低等。为保证地方高校更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正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 高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1.1 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需要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来说,高校支持属于迫切需要,这种需要在乡村产业兴旺、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生态宜居、乡村生活富裕等方面均有着直观体现。基于基础设施落后、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减少的乡村发展现状,高校必须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以乡村产业兴旺为例,其对高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方面,高校必须提供相关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时间、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带来的约束也能够在高校支持下有效缓解。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各地在乡村振兴探索中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不足,这类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以此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创新力。此外,高校还应关注农村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人才结构不优、素质不高、总量不足,以此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育中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如积极培育专业会计人才,更好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1]。

1.2 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发挥要求

高校存在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大职能,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交叉,为充分践行自身职能,高校必须深入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中。乡村振兴属于利国利民的伟大战略,为顺利实现该战略,教育的支持极为关键,因此高校必须在社会服务、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方面充分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属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键内容,各地高校可基于专业灵活设置、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利用、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创新在其发挥自身作用,以此通过专业化人才培养满足乡村振兴需要。各地高校必须主动承担相关使命和职责,并形成满足地方发展的办学理念,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发挥要求可由此更好满足[2]。

1.3 高校转型发展现实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千校一面等问题,这催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高校能够深入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其转型发展将获得新的机遇和途径。通过服务乡村振兴,高校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就业平台,自身发展资金获取、科技成果转换和科研水平提高也能够受到积极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中,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能够通过高校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满足,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性经费支持、基于乡村振兴需要的特色专业和课程开设也能够促进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由此可更深入认识高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3]。

2 高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

2.1 明确使命

为更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各地高校必须明确自身使命,这需要高校树立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办学观,真正做到依靠地方、服务地方,为乡村振兴针对性培养人才,高校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可由此获得保障。在具体实践中,高校的办学实际、办学定位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真正实现地方与高校互相支持发展,只有真正将乡村振兴需要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办学目标、专业设置相结合,高校的支持作业才能够更好发挥[4]。

2.2 强化融合

为保证高校更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高校与农村的融合必须设法强化,高校支持实效性可由此得到保障。在融合的强化过程中,需遵循“理论务农、三个面向”原则,紧密结合“产学研”,推进融合发展,高校需要在政府决策、农村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需同时提供支持。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高校能够获得充足的经费,这不仅能够提升其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高校本身发展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将实现良性循环,主动服务、主动参与的高校将更好满足乡村振兴需要。

2.3 多方联动

在高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间的多方联动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种联动可结合“三螺旋理论”,以此在实践中做到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协同并进,更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持。在具体实践中,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的参与也需要得到重视,以此开展深入合作,保证各方优势的充分发挥,在多方联动下,高校在支持乡村振兴中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将更好得到体现[5]。

3 高校会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3.1 明确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

为适应大环境,高校需要从战略和全局角度出发,明确自身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这种支持需要体现在职业农民培育、金融知识普及、农村农业会计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等方面,以此正确认识乡村振兴和高校会计的紧密关联,保证高校会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推动作用,这一过程中需要统一实践与意识,探索支持的途径与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支持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地方高校必须设法破除传统观念性障碍,真正认识到支持乡村振兴不单单是为乡村做贡献,高校本身发展也能够得到保障,高校需要真正以发展眼光看待其与农村的共生双赢关系,为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高校所发挥的文化引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作用极为关键,而结合五大乡村振兴目标,高校可实现针对性的办学空间扩展、办学思路明确、办学效益提升,高校本身面临的诸多发展困境能够有效解决,因此高校需基于共生双赢认知参与到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中。为更好支持乡村振兴,高校还需要正视乡村振兴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考虑到乡村与高校长期脱节、高校师生与农民群众沟通脱节现状,在这一认知下设法全面了解乡村社会真实情况,消除畏难情绪,高校会计支持乡村振兴的能力将有效发挥,因此相关实践必须做到不畏困难、勇于尝试,更好发挥高校会计的支持作用。

3.2 丰富支持途径和内容

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各地高校支持乡村振兴的形式和内容日渐完善,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存在主动作为不足情况,如会计相关培训形式单一且较少、各类活动流于形式等,这使得高校会计的支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为解决相关问题,高校会计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以此充分结合校内外资源,创新支持途径并丰富支持内容。高校可向农村派出由学生和教授组成的团队开展深入调查,以此了解当地在财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结合高校的会计专业等资源提供支持,这种实践也可以与高校会计专业的专项课题研究相结合,以此梳理整合各类资源,提供最切合实际、最具特色的支持。在丰富支持途径和内容的过程中,政策宣传教育也需要科学开展,以此保证大学生能够深入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理解战略的具体措施和内容,如开设乡村体验课程,保证大学生能够对乡村真实现状实现深入了解,并保证自身所学能够更好在支持乡村振兴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懂农村、爱农民、爱农业的乡村会计人才可由此顺利培养。思政课、创业教育课、就业指导课等课程的教育引导和理论指导作用也需要充分发挥,以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基层工作优惠政策、大学生返乡创业等进行解读宣传,辅以乡村振兴主题的创业竞赛、就业指导,大学生在基层创业、就业的各种能力将更好得到培养,高校可由此为乡村培养更多下的来、留得住、用得着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此外,高校还应提供会计技能培训课、专家技术指导课、线上咨询平台,以此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保证会计、财务相关的实用知识能够更好在农村普及,高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将更好发挥。

3.3 明确乡村振兴对高校会计的需求

为保证高校会计更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对高校会计的需求也需要设法明确,结合相关调研,本文将这种需求细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尤为关键,这种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及会计素养,而为了实现该目标,地方高校的支持不可或缺;第二,农村产业发展需要。高校会计专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同样能够发挥重要支持作用,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对于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发展来说,市场的重要性优于技术,为保证农村与市场顺利对接,农村发展离不开会计知识的支持,这种支持可由高校会计专业提供;第三,农村的全面进步需要。现阶段我国多数乡村地区存在人才组织结构方面的欠缺,这种欠缺很容易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因此乡村振兴必须积极培育各类人才,会计人才的培养便属于其中重点,这种培养需求同样需要由高校会计专业满足;第四,农村的会计审计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审计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人才直接关系着的会计审计质量,会计知识也会影响审计的落实,因此高校会计必须设法提供相关支持,以此更好满足乡村振兴需要。

3.4 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会计

在高校会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会计的精准对接也需要得到重视。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对于变化显著的社会矛盾,高等教育必须优化发展方式,这种优化可结合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以此实现内涵式发展。为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会计,高校必须设法提升会计教育质量和水平,高校需要保证自身培育的会计人才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以此更好满足乡村振兴需要。此外,高校会计专业还需要关注结构优化,设法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学科结构的协调,会计人才可由此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自身特色的突出、实际问题的解决也能够顺利实现。此外,高校还应向农村生源提供一定便利,以此实现农村生源的快速发展,这将从基础层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高校会计专业的价值也能够更好发挥。

3.5 针对性满足乡村振兴需求

基于上文提出的四方面乡村振兴需求,高校会计需设法针对性满足需求,具体可从四方面入手:第一,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高校可与当地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以此共同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具备足够高的会计素养,农业带头人应成为培养重点,以此保证其带头作用更好发挥,提升农民群体会计数量。基于各地需要,高校还应建立农村振兴服务团队,为农村生产经营涉及的会计问题提供支持,同时进行的会计实用人才培训需结合农村发展态势,会计人才培育模式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创新。此外,高校还应与当地技术协会或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以此保证农村中会计知识更好普及,会计人才培育途径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在这种高校会计专业的支持下,高素质的农村实用型会计人才将大量涌现,农村地区发展、农民职业技能提升也能够受到积极影响。第二,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为更好满足乡村振兴需要,高校会计专业还需要关注农村产业与市场的对接,保证农民能够使用各类金融杠杆开展有效交易,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会计专业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以此实现农民群体会计专业素养的提高,具体实践可结合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途径,更好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会计专业还需要关注乡村地区企业需要,由于这类企业很多存在较为混乱的财务管理,因此高校会计专业应参与到企业会计流程和制度的完善中,以此推进企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第三,做好会计人才培育。为满足农村的全面进步需要,高校会计专业需要更好开展农村会计人才培育,这一过程需要在人才培育中融入培养、服务、激励、评价等内容,人才成长客观规律也需要得到尊重,辅以差异化措施,即可更好为农村会计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和便利成长通道。考虑到乡村振兴实践对专业会计人才的需求较高,因此高校会计专业需要参与到农村农业会计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中,以此实现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会计人才同时掌握会计知识与农业知识,且能够运用会计知识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这一过程中高校会计专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高校应深入分析农村发展实践,并科学选用会计人才战略,如鼓励会计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特别是省级和国家级项目,需设法找寻项目与会计的要点,以此从会计角度提供专业意见。会计技能在农村的推广也需要得到重视,具体可采用加派驻村教师的方式,乡村龙头企业应成为推广会计技能的重点,基于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需要,互联网途径的充分利用也需要得到高校会计专业重视。为保证会计人才培育取得预期效果,当地党委可以与高校党委进行对接,以此优化制定会计人才培训计划,由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统一对农村会计技能开展培训,以此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第四,为乡村振兴会计审计提供支持。会计审计能够验证政策落实情况,可较好服务于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形式化问题,各类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处理也能够获得支持,这不仅能够保证乡村经济健康运行,在财务公开等方面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对于上级监督不足的很多偏远乡村地区,高校会计专业需要设法提供会计审计支持,以此检查相关单位数据真实性,向村民公布收支状况,村民监督作用发挥、透明化财务政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均可在高校会计专业支持下实现。在具体实践中,当地应出台农村财务审计条例并设法加大对农村会计财务审计的监督力度,高校会计专业可由此在政府部门配合与支持下更好开展会计审计工作,在专业的人才支持下,会计审计作用将更好发挥。

综上所述,高校会计能够较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明确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丰富支持途径和内容、明确乡村振兴对高校会计需求、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会计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支持路径。为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高校会计专业在会计制度帮扶、会计人才培育等方面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战略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