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途径刍议

2021-02-01朱宇航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

刘 锋,朱宇航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材资源,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大学生择业取向与乡村振兴融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可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原创动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和乡村振兴共赢的目标。因此,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有必要就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1 分析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现状

农村籍大学生群体庞大,人力资源市场竞争力大,面临着就业难困境,受思想认知的影响,对农村籍大学生存在偏见,用人单位亟需转变用人思维。同时,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深入挖掘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水平,加强对其综合素养的开发,更好地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受成长背景和经济条件影响,农村大学生对社会认知程度较低,缺少一定的就业能力,在择业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返乡就业创业与“走出农村”的初衷背道而驰,大部分家庭难以接受。另外,农村籍大学生受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更倾向于找到一份安稳、失业风险低、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加之,学生自身认为专业学习要比综合素养更重要,忽视了自身社会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在面临就业过程中,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甚至频繁遭遇失败。此外,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上,未能帮助学生指明方向,致使学生难以真正认清严峻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最终被动地就业[1]。农村籍大学生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希望尽快就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质量,难以保证就业的稳定性。农村大学生本身缺乏相应的社会背景,就业空间狭窄,进入人才市场后,难以真正找到相匹配的工作,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背景下,农村生源大学生占据的比例较高,因此,就业环境和形势相对更复杂,就业率较低,就业质量不高,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乐观,并且愿意创业的人数较少,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目标定位不准,难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进而可求职的机会相对较少,求职成功率也不高。尤其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在家庭背景、家庭理念影响下,难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可提供的资源较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

2 探究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2.1 社会因素

我国城乡差异大,优质的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农村籍大学生存在竞争力不足的困境,严重增加了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2.2 学校因素

高校生源数量多,缺乏对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未能针对性地对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干预,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

2.3 家庭因素

受农村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加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通,难以给予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忽视对大学生就业择业思想意识的引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求知积极性。

2.4 个人因素

农村籍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校期间未能夯实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就业计划上缺乏动力,缺乏农村就业的主动性和激情,自我学习意识不强,面临就业和创业,难以发挥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而出现了被动选择的情况。

3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

3.1 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价值

3.1.1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进而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可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进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大学生返乡就业,可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慧力量,可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好解决个人就业问题,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2]。相关大数据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更好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充分与乡村振兴融合,一方面满足乡村振兴建设需要,另一方面解决就业难题,更好借助乡村振兴契机实现自我价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优化了社会就业大环境秩序。

3.1.2 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提供创新型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有利于为地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并充分展示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更好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水平。

3.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3.2.1 意愿低

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低,其动机不足,存在多元化现象,自主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寻求政策支持以及社会支持的意愿不强,未能设定在农村就业创业的长远规划,难以有效整合和利用农村地区资源。有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向不强烈,部分大学生认为农村发展前景广阔,部分大学生选择继续考学或者到城市中就业,返乡人数占据的比例低。

3.2.2 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需要依托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新农村发展。然而农村大学生的初衷,是从农村走出去,争取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在择业上更加倾向于薪资高、福利待遇好、彰显社会地位的工作岗位,凭借经济收入评定工作性质,存在主观上的认知偏差,加之,大学生的心理定位较高,甚至出现了扭曲的择业观,难以获取到更优质的就业机会,主观能动性不强,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忽视了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弱化了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性认识[3]。

3.2.3 返乡就业与农村现实资源之间的矛盾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驱动下,部分农村大学生有一定的返乡意愿,但存在心理上的落差感,受传统就业思想影响,更加倾向于城市就业发展,心理负担大;难以突破心理防线,进一步增加了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难度。

3.2.4 农村基础建设相对落后

在新农村建设驱动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然而在电气设备、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投入力度不足,交通、水电资源不足,农村环境存在污染问题亟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进行解决。同时,农村地区整体的医疗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与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内心需求差别大;另外,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较慢,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大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承担的风险较大。

3.2.5 高校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不符合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直接关乎到人才培养质量,然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未能与乡村振兴发展理念充分融合,高校育人理念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忽视了人才体系建设问题,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未能充分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约了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缺失了“三农”政策教育、乡村振兴教育等,进而影响了返乡创业的实践成效。

3.2.6 国家扶持政策与服务机制出现矛盾

国家针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给予支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然而在实际落实和执行上,存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需求。同时,农村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融资困难等问题,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因此,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4]。

4 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4.1 将大学生择业取向与乡村振兴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征程下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就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看,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驱动“三农”事业进入全新的阶段。人才作为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主体缺失的问题,大大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好地整合了城乡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了原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将人力资本放在首要位置上,切实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夯实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基于此,需要基于多层面给予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支持。

4.1.1 国家层面

国家战略引导下,积极出台相关的农村就业政策和创业优惠政策,调拨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并逐步完善农村医疗设施,提高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在政策方面要重点突出政策的激励性,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可放宽农村人事编制条件,确保“留住人”;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升返乡就业大学生的薪资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就业条件和环境,优化大学生“村官”活动。同时,要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扩大农村大学生就业创业宣传,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切实为乡村振兴发展夯实基础[5]。另外,国家层面,要做好大数据调查统计分析,并根据农村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建立就业扶持政策,优化农村大学生资源配置,提高地区人才利用率。

4.1.2 政府层面

政府部门要精准定位职能权限,明确服务对象,做好服务机制保障工作,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城乡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和技术资源等,建立健全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切实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同时,政府要联合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规划安排,定期开展农村就业创业讲座,分享农村创业成功案例,介绍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积极引进大量农村大学生,为农村发展提供助力。

4.1.3 高校层面

高校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融合乡村振兴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信念,注重实践教学,引入农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农业生态基地,组织大学生“下乡”,强化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促使大学生切身感受乡村文化,进一步提升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全面地评估和分析,综合考量内外部因素,强调人才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毕业生返乡就业,培养大学生基层就业意识,引导农村大学生走出农村就业误区,进而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成功率。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农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判断,使用科学的方式,为农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指南。

4.1.4 个人层面

在校期间,农村大学生要努力夯实自身的专业水平,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了解就业市场规律,明确定位未来就业发展方向,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阅历,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在求职过程中,要锻炼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农村大学生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趋势,树立理性择业观,更好肩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中,充分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思维,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主动向农技部门、农户请教相关的农业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助力。

4.2 增强农村就业创业能力

激发农村大学生创业兴趣,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包括网络应用能力、互联网+创业能力等。因此,要积极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尤其在农村就业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培养,给予大学生心理支持,做好心理调试和疏导工作,加强自我暗示和激励。社会方面需要做好相关的支持工作,提升对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营造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做好农村投资建设工作,设置专项资金,为农村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提供资金支持,更好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便利条件,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夯实基础,加快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社会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与相关涉农企业衔接工作,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定期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研讨会、农村就业专场招聘会等,进一步调动和点燃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热情,不断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水平。家庭因素直接关系到农村大学生择业观,因此,父母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观念,基于发展的眼光认清就业形势,帮助孩子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正确的引导。另外,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驱动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积极与新时代接轨,大胆进行创业,树立互联网+思维、树立“电商”思维理念,不断学习先进的发展经验。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可充分依托互联网载体,发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扩大市场宣传,打造农产品生产、营销、物流营运一体化模式,促使农村地区农户经济收入的提升,更好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网络营销渠道,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农产品品牌,扩大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进而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更好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拓宽渠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了农村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并掌握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因此,为切实培养农村大学生自身竞争力水平,需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鼓励和引导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国家、政府、高校需做好相关的鼓励和引导,培养农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识,帮助农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原创动力,实现自我价值,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水平。

猜你喜欢

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