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英文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1-01-29颜莉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51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

颜莉

摘要:当前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本文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一门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传播学基础》为例,探析其思政教育的内涵、课程思政设计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外合作办学;全英文课程;传播学基础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在意见中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明确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教高〔2020〕3号】

通过国内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模式,可以將国外高校中优秀的教育资源,例如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法、师资、课程以及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引进到国内高校,取其精华,进一步提升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平,丰富了办学形式,使得我国教育逐步与国际化接轨,最终将显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以湖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全英文专业课《传播学基础》为例,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改革落实到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统一。

一、课程基本情况

湖北大学和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合作举办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此项目开设了多门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最终目的想要增强学生对于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力以及国际交往能力,尽可能培养出一方面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另一方面能够真正参与到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中的国际组织人才,实现国际化、复语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比例达到65.22%,双语授课的专业课程达到13.04%,在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全英文授课的专业选修课占比36.84%,中英双语授课的专业选修课占比26.3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材选用通常都具有系统性与实效性的显著特点,而针对于所有的引进外方课程以及共同开发课程,选用的教材基本都是由专家推荐的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先进的外文原版教材。

全英文《传播学基础》课程是面向湖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共3个学分,48学时,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传播学基础》是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讲授传播学基础理论和传播基本技巧,系统地揭示信息传播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全方位地掌握传播学理论体系,深入了解与传播学相关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2.了解并掌握传播活动的性质、特点、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对它们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基础认知,能够清晰地梳理传播学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而能够运用所学传播基本原理以及方法科学分析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传播现象,最后能够深入研究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传播问题;

3.能够将传播原理和传播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技巧,指导传播实践,提高传播技能,从而提高传播的有效性;

4.能够掌握英文专业术语,能读懂专业英文资料,能够用英文口头和书面描述专业问题,具备用英文进行学习和思维的习惯。

二、课程思政设计及内容

全英文《传播学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传播学基础理论以及有效沟通技巧。这门课程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存在学科交叉。通过这门课程的特点不难发展其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与内涵极为丰富且深刻,基本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多个方面多个维度的德育要素。

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根据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特色与优势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英文专业课的特点,研究并确定课程育人目标;其次,由于全英文课程《传播学基础》选用教材为外文原版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知识点;再次,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需要以及全英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实施的特点,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找准思政融入点,确定内容,突出重点,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形成有效融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目标具体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治素质

当代青年大学生,由于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社会阅历,在如今多元化新潮思想的冲击以及身处于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下,他们在遇到社会上很多现象的时候并不知道如何面对,如何分析,甚至某些时候思想动态很可能会受到影响。而思想政治素养的理念提出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也是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他们必备的素质之一,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向着人才最终培养目标而前进,不断将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方向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教育学生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争取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法公民。只有这样才能将专业课教学切实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

(二)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简单来理解就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家国情怀是一种时代责任,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教师的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为人师表,爱国、爱人民、爱学生、热爱自己的教师岗位。对于大学生而言,正是三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与今后学生的人生走向有直接关系。因此,新时代的大學生必须要有家国情怀,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立志报国,要努力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练就本领,要有爱国、爱党和爱校的情怀,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有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不辱使命,敢于担当,乐于奉献。

(三)四个自信

全英文专业课程要把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这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首先,实施课程思政的专业课老师必须有坚定的“四个自信”和精深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制度、思想自信,牢记“育人目标”,将“四个自信”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将来有出国留学的需求,如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制度不自信、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一味地崇洋媚外,这就容易丧失自己的立场。在全英文专业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实现“越是出国越自信,越是出国越爱国”的目标。

(四)文化素养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五)职业道德素养

要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坚定的职业理想,要坚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心,要时刻引导学生遵守职业规范,不管今后从事哪类行业,都要自觉践行行业的职业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形成完善的职业品格,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将做人做事的底线把控好,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竞争协作的良好个性,在学习传播学基本的知识、掌握基础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创业素质。

三、课程思政元素导入

(一)课前直接导入

在课前导入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素材。例如,在《传播学基础》第六章Listening and Responding to Others “倾听与回应”这一章节中,可以从繁体汉字“听”的构词巧妙引入倾听的话题,繁体字“聽”是由“壬、耳、十、目、一、心”组成。其蕴含着的更深层次含义为在倾听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眼、耳、心,只有真正做到用眼看、用耳听、用心记,才能切实将倾听做到位。通过此环节,既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高尚品质,领会认真倾听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含义深刻,我们的祖先用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赋予了汉字想象的含义和丰富的意蕴。

(二)由知识点导入

《传播学基础》课程蕴含着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知识点直接导入课程思政元素,是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用得最多的方式。例如,在第八章Adapting Communication to Cultures and Social Communities “跨文化交际”这一章节中,教学内容包括文化的概念,霍夫斯塔德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文化与传播的关系以及跨文化沟通技能。在讲到霍夫斯塔德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更为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崇尚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老爱幼等,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

(三)在课堂讨论案例中导入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在课堂讨论的案例选择时会侧重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开展讨论。例如第七章Creating Communication Climate“营造沟通氛围”这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防御型和支持型沟通氛围、矛盾冲突和传播以及营造沟通氛围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其语言特点以及应对矛盾冲突的沟通方式。学生观看视频后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总结傅莹的语言特点以及沟通方式。例如用语简明、准确、生动、幽默、睿智,善于运用比拟等。她的独特魅力远不止语言使用上,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尖锐刁钻的问题时,她的回应既没有咄咄逼人也没有畏惧退缩,而是坦坦荡荡,不卑不亢,和风细雨地阐述中国政策与立场,娓娓道来,游刃有余。小组讨论后选择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提炼评述与总结。如果仅通过教师讲授,授课内容抽象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讨论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努力探究;与此同时,也让学生见识到了为14亿人发声的中国外交官的风采,见识到了外交官强大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应对能力以及国际传播能力,见识到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捍卫祖国的利益,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树立了正确的榜样,无形之间教导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要树立远大理想,要努力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练就本领,立志报国,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有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说服力,更具导向性,更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

(四)在知识拓展中导入

知识拓展是指教师补充教材上没有提及的相关专业内容。例如,在《传播学基础》第六章Listening and Responding to Others “倾听与回应”,让学生查阅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通过阅读该篇文章,思考除了教材上所包含的内容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倾听效果,对教材上未提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拓展与补充。

(五)在习题中导入

除了以上四种在课堂知识点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外,还有一种方法同样重要,就是在课后习题中导入思政元素。例如第二章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from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人類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的课后作业中,设置了一道习题,要学生论述中国造纸术与印刷术对世界印刷术和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可能在还没有深入了解相关知识之前,很多学生可能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有大概的了解,但是并不清楚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世界印刷术以及人类文明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一习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它们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并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与影响。

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设计中应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的要素。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讲授传播学的知识点的过程中,科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结合相关知识点或者案例讨论深入浅出地加以引导,实现了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课程思政元素的自然紧密结合。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把握量和度,以专业知识为主,课程思政为辅, 通过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有效地实现了专业知识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既完成了课程知识传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较好地达到育人成效,同时有效地实现了二者教学效果的相互促进。学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既提高了专业能力,又增强了四个自信,提高了政治修养、文化修养以及职业修养。

参考文献:

[1]刘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课程思政的价值坚守与建设优化[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5):94-97.

[2]李岩岩,刘成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1(20):4.

[3]党辉.传播学视角下构建“大思政”格局探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14-17.

[4]陈飞鲸.《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内涵探析[J].传媒论坛,2018,1(17):9-10.

[5]徐晔.“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优化研究[J].才智,2020(014):176-177.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