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创新前景、核心问题与推进方略

2021-01-29白维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救助区块部门

白维军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学习时指出,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1〕这一论断为拓展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创新民生服务方式,提供了鲜明的政策指引。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必须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2〕这一论断再次将民生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联系起来,并将民生服务的均等化与可及性问题提到国家顶层设计的层面。“区块链+民生”和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提出,是党和政府提升民生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民生服务供给质量的重大举措,既是公共服务供给理念的转变,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进入新时代,民生保障对破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而加强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民生服务建设,更是将民生保障落到实处,成为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新型IT技术,近年来区块链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并开始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关于区块链,美国和欧盟正在通过政策扶持和制定“区块链国际标准”等方式,试图主导全球区块链的发展。我国对此同样高度重视,并持续强化对区块链的战略认知和技术研发。2016年,中国将区块链列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并将其定性为战略性前沿技术。2018年,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鼓励区块链等高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国家层面已出台20余项规定,通过政策引导和税收优惠,推动区块链标准建立和应用技术落地。〔3〕以便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民生领域,形成“区块链+民生”的战略格局,为提高民生服务水平,增强民生服务可及性创造了可能。

二、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相关研究脉络考察

为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共十九大将中共十八大确定的“民生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拓展为“民生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社会救助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保障是民生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社会救助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区块链+民生的概念后,学术界就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初步讨论。有学者认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分布式架构可实现民生问题的共建;区块链防篡改、可追溯的特点,能通过完善信任机制实现民生问题的共治;区块链去信任特点提升了信息价值,从而可实现民生数据的共享。〔4〕也有学者指出,通过品质溯源、数字存证、信用网络和价值创新四个方面形成区块链+民生的多维度落地应用,可赋能民生。〔5〕因此,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产业创新发展来看,区块链+民生为我们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民生领域提供了可能。但发展社会救助服务和保障民生所面临的政策与技术环境并不完全相同,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和工具,如何实现链上链下的协同互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创新前景和路径选择,还需进一步分析讨论。

其次,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的基础内容,学术界就区块链+社会保障的创新可能和应用场景也进行了探索。以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为例,有学者指出,区块链技术有助于规避社保基金投资运营风险,提高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监管效率,提高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对长期发展壮大社会保险基金具有重大意义。〔6〕去中心化分布式的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防范欺诈、冒领社保待遇等行为,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7〕而且,区块链的去中介化意味着可以降低成本,提升经办效率;同时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可以触发自动支付,从而提升社会保障的自动化水平。但就具体应用而言,当下仍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比如由于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复杂,区块链技术要实现跨系统、多节点的互信难度比较大,区块链公开透明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等。〔8〕可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社会保障领域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

再次,社会救助服务是一项重要的政务服务内容。当下学术界已对区块链+政务服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为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实施打下了基础。有学者指出“区块链+政务服务”极大地赋能地方治理,而政务服务的先进和便捷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块链的“加密”“公共账本”“智能合约”等技术特性,为跨机构交互、隐私保护和提升效率提供了条件。相比于传统平台,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政务平台,采用点对点加密传输,“智能合约”可以实现快速审批,从而能够实现降本提效、透明可追溯、信息安全加密、突破信息孤岛的目标。〔9〕以区块链+旅游服务为例,旅游服务行业的需求与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具有高度契合性,在保证评论信息真实性、提供智能服务、创新代币使用、保障游客信息安全、促进旅游市场共享经济发展、完善旅游管理部门服务能力、促进行业自治自律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10〕可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包括社会救助服务在内的政务服务中,对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推动行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最后,回归到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有学者通过分析区块链的特性及应用案例,认为区块链这一去中心化、完全透明的分布式技术,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共享和信任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复杂性、提高运作效率,可以为我们解决社会应急救助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效率和公平、信息共享及协同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支撑。〔11〕虽然社会救助在消除绝对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但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以现金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模式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社会救助目标滞后、主体薄弱、模式固化、内容单一等〔12〕,这必然要求积极发展社会救助服务,以弥补和纠正社会救助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另外,当下我国社会救助服务发展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救助服务在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中明显缺位,存在受惠对象覆盖面窄且结构不合理,救助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13〕田蓉、周晓虹在《社会救助服务:欧盟经验与中国选择》中认为,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人才培养与质量监控、资源整合与机制协同、信息共享与精准供给、社会救助服务与就业支持服务相结合等措施来推动社会救助服务的发展。虽然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实现还有许多障碍需要跨越,但在综合分析区块链技术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路径,应对当前救助服务所遇到的挑战与瓶颈,为发展社会救助服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三、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创新前景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其本质是一种数据库或分布式账本,用以记录所有参与者的数据事件,特点是参与者一旦加入区块链,信息便会向全网公开,防篡改,永久可追溯。〔14〕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公开透明等特征,这些特点不仅为解决社会救助服务中可能遇到的数据安全与共享难以兼容、管理部门之间合作困难等问题提供思路,也有助于构建社会救助服务诚信体系,并提高社会救助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一)社会救助服务信息的安全共享

受助者信息是实施社会救助服务的基础数据和原始凭证,既关乎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又为相关部门社会救助服务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一旦信息失真或丢失,不仅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更可能危及整个救助服务网络,导致个人利益受损或救助制度无法运行的严重后果。但是,社会救助服务是需要多部门协作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部门间传递信息,而传递环节越多,信息的安全性就越差,客观上造成社会救助服务信息安全与共享难以共存。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则可同时满足救助信息的安全与共享。因为区块链特有的“时间戳”和“哈希值”技术使信息具有了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使得信息即使在多个部门之间传递也不会被随意修改,可追溯性则可以确保即使有人刻意修改了信息,也能快速复原并精准地追溯到修改者。区块链的这些技术既满足了部门协同时对信息传递的需要,也可以确保信息被安全使用,破解了长期困扰社会救助服务工作中信息的安全与共享相矛盾的难题,保证了救助服务有序开展。信息是社会救助服务的基础数据,更是确定救助类型与服务标准的重要参考,信息共享是开展社会救助服务的必要条件,而信息安全则是对信息使用的底线要求。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为解决信息安全与共享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在社会救助服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社会救助服务协作管理的形成

社会救助服务牵涉多个部门,民政、人社、教育、医疗、住建、财政等相关部门都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从服务效果来看,社会救助追求综合效能,要求各部门步调一致、无缝衔接、畅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救助服务最大化。但现实中,我国社会救助处于分散管理状态,部门碎片化非常严重,部门之间由于权责、政策、目标、理念的不同,极易产生推诿或争权现象。受责、权、利的驱使,科层制下的各部门往往会秉持投入最小化但产出最大化的理念来制定自己所负责领域的救助服务政策,很少顾及其他部门。因此,在行政沟通不畅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救助政策无法衔接、救助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政策重叠与矛盾等问题。这些管理问题导致社会救助服务难以形成合力,大大降低了受助群体对救助服务的可及性和满意度。

要想解决“钱从哪里来”,必须因地制宜、一地一策。针对各地财政实力、在湖区占有资源禀赋、养殖历史成因不同等诸多差异,指导各地出台适合当地的“退养还湖”赔偿策略和渔民安置方式。例如在无证养殖处置方面:宝应县对2010年12月31日前历史形成的持有效承包合同的养殖户按持证养殖占用补偿标准执行;2011年1月1日后形成的持有效承包合同的养殖户,则按该标准的80%执行;对既没有养殖证也没有有效承包合同的非法养殖户,由各地各部门自行解决。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数据写入需多方授权认可,这种天然的合作机制能有效地整合社会救助服务资源,推动协作管理模式的形成。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还使得各部门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效能够被清晰记录和监督,促使部门工作由利益导向转为效率导向,提升救助服务实效。此外,去中心化还有助于厘清救助服务的管理边界,这不仅在管理上消除了部门间的合作壁垒,而且可以促进部门间资源和信息的流通,有助于推动部门协作并形成管理合力,从而实现社会救助服务管理方式的创新。在社会救助服务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区块链庞大的数据库可以保留最原始数据并及时更新,实现信息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政策的重叠与矛盾。更重要的是,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区块链上的共享信息,及时调整、制定和执行救助服务政策,促进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三)社会救助服务诚信体系的构建

诚信是贯穿社会救助服务始终的重要特质之一。从救助对象的识别到救助服务的退出,都离不开诚信体系的支持,诚信体系一旦瘫痪,社会救助服务也将因失去准心而陷入混乱。目前社会救助服务申请者信息基本是通过个人填报、银行流水、不动产登记、社区走访等方式收集而来的,不仅获取信息的渠道复杂、成本高昂,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甚至会由于数据更新不及时或被恶意篡改,导致救助服务产生偏差和错位。信息不对称已成为构建社会救助服务诚信体系最大的障碍,对救助服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巨大损害。

区块链技术完成了从信任人到信任算法的转变,打造了建设社会救助服务诚信体系的宽广平台。首先,区块链上的数据写入是多方参与的,所有与认定申请者资格有关的机构和部门都可以上传和查看这些公开数据,申请者是否有资格获得救助将一目了然,并且其在其他领域的征信记录也将成为能否获得救助服务的重要参考。其次,区块链可以记录申请者发生的每一笔资产交易,并盖上无法更改的时间戳,然后按照发生的时间序列将各个区块链接在一起,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使其无法通过更改某一节点数据而更改整个信息,除非对至少51%个区块上的数据进行修改,但完成这样的工作,一个部门或者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到的。最后,即使欺骗行为已经产生,区块链的可追溯性也能及时追责,并上传至整个社会征信系统,进而有效限制违法者的其他社会行为。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全过程的个人诚信系统,使社会救助服务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四)社会救助服务效率的智能化提升

效率的高低是评判制度优良与否的重要标准。社会救助服务效率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能否精准识别受助对象,二是能否为其提供恰当的救助服务,三是能否有合理的退出机制。如果能同时满足这三点要求,那么整个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就是高效的,服务供给也是令人满意的,能够很好地实现救助服务的目标。要做到精准识别受助对象就要打破信息壁垒,让收集到的信息真实可靠;满足受助者的服务需求,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甄别、挖掘和分类,以便“对症下药”;退出时机的判断则需构建信息更新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社会救助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上述诉求均可通过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予以满足,实现社会救助服务效率的智能化提升。其原因在于,首先,区块链上存储着庞大的数据,可以通过筛选和比对这些数据进行受助对象资格认定,并将选定的受助者通过区块链存储到社会救助服务系统中,做到应保尽保。其次,能够对选中对象的信息进行挖掘,为其匹配所需的服务类型,并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在没有第三方的条件下自动执行。执行部门只需将救助服务类型及标准写入程序,区块链就会根据其所掌握的个人信息,判断申请者是否具有获取社会救助服务的资格和应当为其提供哪种类型的社会救助服务。最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公开透明等特点,有助于实现对社会救助服务的全过程管理,帮助我们构建起合理的退出机制。区块链技术从对象选择到服务退出的全程参与,不仅提高了救助服务效率,也有助于实现救助服务供给的智能化,在社会救助服务领域具有长远的应用前景。

四、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核心问题

虽然区块链技术在社会救助服务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缺乏实践指导,可参考的成功经验较少,技术应用不熟练等原因,在实际运行中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应用所遇到的障碍主要来自技术、管理、经济、制度这几个方面,只有清晰地认识并着力解决这些核心问题,才能促进区块链与社会救助服务的完美结合。

(一)信息保存与使用的安全问题

在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中,信息保存与使用的风险防控是我们需要攻克的第一道技术难关。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区块链技术能提高救助服务的精准性和共享性,但海量的数据存储和流动也加大了保存与使用信息的难度。在信息保存方面,区块链的特征本身会造成数据库的急速膨胀,加上社会救助服务对受助者信息实时更新与动态调整的要求,更需要足够的空间来进行数据的存储、上传和下载。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特点与传统的信息保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这对数据存储的设备和手段都是极大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危及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后果。在信息使用方面,由于区块链上的信息很难被删除只能进行更新,所以对数据录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初始数据不准确,则会对接下来的信息甄别、筛选、使用造成极大困扰,影响社会救助服务有效开展。此外,虽然区块链的加密存储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和使用价值,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链上的信息仍存在遭到黑客攻击或被系统内不法分子窃取的风险,这些都对信息保存和使用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需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破解方案。

(二)部门间的协同治理问题

实现部门间的协同治理,是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得以有效运转的前提条件,也是这一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鉴于目前社会救助服务的分散管理格局,我们需要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合作机制,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壁垒,理顺救助服务的行政管理,进而实现救助服务资源整合、救助工作协同推进。为实现这一目标,各部门首先需要有统一的数据使用标准和政策执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各分布节点上顺利对接。目前救助服务管理碎片化较为严重,在数据的统计标准和使用上具有较大差异,客观上为部门协作制造了障碍。因此,在实现部门数据共享之前需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以保证数据在部门间使用顺畅。除数据之外,在其他救助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各部门出于对自身属性、优势、利益的考虑,经常会出现推诿或争权夺利的现象,拖慢了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整体布局的进程。当下,这种以数据为抓手、被人为制造出来的制度性协作障碍,已成为推动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实施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掌握更多的数据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话语权的增加会使部门获得更多的政策优势和资源倾斜,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要求各部门共享其所掌握的数据资源,这就意味着某些部门固有话语权将会消失。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是否如实、全数上传了其所掌握的所有信息又无法进行科学考证,因此,区块链技术所要求的公开透明和共建共享能否真正实现并发挥作用,有赖于部门间的协同治理程度高低。

(三)制度运行的经济成本问题

对投入与收益进行成本考量,权衡如何同时实现公共服务投入的最小化和产出的最大化,是公共管理部门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对软硬件的特定要求,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战略的实施,无疑会增加服务成本,那么政府在提供这种公共服务时是否应该“不计成本”?受助者接受这种服务时,是否需要“计算成本”?如何进行投入与产出的成本衡量,是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需面对的问题。对于社会救助服务提供者而言,仅初始投入就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区块链标准化成本、人才培养投资成本等,还有后期系统维护和技术升级、增加设备等持续成本,这种投入贯穿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全过程,需求巨大。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才储备或许都难以达到布局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要求。因此,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实施之前就需充分考量经济成本问题。对社会救助服务需求者而言,既然已经是受助对象,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竞争力自然较弱,而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会对他们的设备品质、科技文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导致其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受助者能否承受来自这方面的经济压力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加以推行,这种投入能否持续,都是前期需要充分论证的。

(四)救助服务的可及性问题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救助服务可及性是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的研究指出,进入公共服务系统的障碍、交易成本和支付能力、排斥性政策等是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重要测量维度。〔15〕我们可以将社会救助服务的可及性理解为受助者在获得和使用社会救助服务时的难易程度,而能否获得救助服务的首要前提是能否拥有社会救助服务的机会。新时代,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使得社会救助服务在城乡间的覆盖范围和待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获得救助服务机会的不均等,从而失去了城乡居民社会救助服务可及性的比较基础。救助服务是否可及的评价权在服务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即使可以做到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城乡全覆盖,也要充分考虑受助者的服务体验和支付意愿。对于受助者而言,其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去接受和学习这种新的救助手段,如果所获服务数量没有明显增加,服务质量没有明显提高,对他们来说就是不可及、不划算的,也就违背了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初衷。因此,如何通过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提高救助服务的均等性与可及性,也是需要深入考虑的核心问题。

五、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推进方略

作为一种现代科技与传统业务相结合的新兴事物,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救助服务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创新前景和应用市场。在精准识别这一过程所牵涉的核心问题后,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方法和策略创新,以推动这一战略布局落地生根。

(一)实现数据安全共享

实施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战略涉及诸多部门,部门协作的前提是没有行政、技术、信息方面的数据共享壁垒。只有将各部门掌握的数据共享,才能实现社会救助服务的精准施策,避免谬误和失当。要实现数据安全共享,首先,要做到各部门数据统计和写入的标准化和全面性,并需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数据的安全与运行。要将统计项目、统计单位、划分依据、格式属性事先进行统一,例如避免有些部门用的单位是元/月,有些部门用的则是元/年;有的以户为单位,有的以人为单位等等。只有统一后形成的救助信息数据库方能“拿来即用”,降低部门间数据对接难度,实现数据的便捷共享。要根据各类社会救助服务资格享受条件,列出详细的信息收集条目,事前分类越细致,社会救助服务资源的配置就越公平有效。其次,为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宜统一数据收集手段,针对不同数据的不同特征,确定不同的收集方法,限制部门的过度自由裁量权。例如,有的数据可以直接通过银行、公安等机构直接获取,有的数据则需通过细致的走访和调查获取,只有实现数据获取的途径一致、标准一致,才能有利于数据共享。最后,对于那些确实无法统一的数据,则需制定合理的量化标准,将其转化为可在区块链上存储和使用的形式,既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又要实现数据的共享。

(二)提高部门协同效率

社会救助服务是一个包含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灾害等多方面的综合系统性工作,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当前的状况是各部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相对封闭地开展着救助服务,呈现出明显的条块分割特点。这种彼此割裂的管理状态,必然导致“漏保”或“过度保障”现象的发生,即使部门之间偶尔也会协同合作,但受行政体制和制度差异的影响,往往协作不畅、效率较低,严重影响社会救助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因此,利用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提高救助服务的水平,首先需促成部门协同并提高这种协作的效率。一方面,需要改变社会救助服务分散管理格局,改组和整合管理资源,将同一性质的救助服务置于一个管理部门。可通过加快《社会救助法》立法进程,用法制化手段打通各类救助项目和制度的分割状态,形成相互激活和相互融通的制度和管理格局,从而做实、做厚社会救助网络,形成政策合力和综合效果。〔16〕另一方面,要树立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引导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如果将部门利益置于服务群众之上,必然会导致部门间的恶性竞争,降低协调治理的效率。因此,需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转变和优化社会救助服务管理部门的职能,通过政策引导和行政法规改变管理理念,使其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主动参与到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布局和应用中来。

(三)优化救助服务业务流程

在建成救助信息数据库、理顺救助管理机制后,如何通过区块链技术优化救助服务流程、提高救助服务水平成为完善发展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战略的应有之义。这一过程主要涉及救助方和受助方两个主体。对于救助方来说,为提高社会救助服务的满意度和可及性,需打破救助服务的行政壁垒,在业务开展中贯彻“放管服”理念,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救助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对于受助方来说,如何通过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应用实施,简化申请、审批、享受流程,降低这一系统的操作难度,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其享有救助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成为重中之重。近年来,尽管区块链技术飞速发展,但对于申请享受社会救助服务的人来说仍属新鲜事物,要想使其真正被接受并广泛应用于日常救助服务中,除加强宣传教育和科普外,更需开发出使用便利、操作简单的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客户端,简化受助者的申请流程,降低其获得社会救助服务的难度。更加精细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履行系统和更加亲民的操作系统,可以在减轻社会救助服务部门工作压力的同时,提升社会救助服务的可及性。

(四)降低运营和使用成本

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高昂的初始投入和后期运营成本,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也有可能通过使用环节转嫁给普通用户,增加本来就属弱势群体受助者的生活成本。因此,在实施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过程中,应尽量降低各方成本,实现这一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前期部署由于涉及部门较多,需由政府牵头协调,通过公共财政和系统内拨款,将这一战略启动起来。后期则可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民间力量参与,分担运营成本,降低政府财政压力和受助者的使用成本。例如,运用财税补贴、税收减免以及其他扶持性政策引导社会力量进入该领域,支持机构、企业、社会资本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增强相关机构和企业参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社会救助服务的积极性,达到引资集智目标。〔17〕也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方式,将具有专业能力的社会力量吸纳进来,以减轻政府的人力资本压力,尽可能地降低运营成本。鼓励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不仅有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可以通过市场竞争,降低救助服务的价格,进而减轻受助者的成本压力,实现提供质优价廉的社会救助服务愿景。

(五)构建救助服务诚信体系

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这些数据既有受助者的,也有管理部门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失真或恶意操作都会导致救助服务难以实现。区块链技术完成了从信任人到信任算法的转变,合理利用区块链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系统。在区块链上,一旦有人或机构提供虚假数据,将被永久记录,无法删除,责任主体可根据失信记录得到惩处,这将比传统的人为的失信辨别更为科学合理。社会救助服务诚信体系建设应做到全社会联网,将其与银行征信系统互联互通,这种资源共享既能降低构建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诚信系统的成本,又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救助服务申请者的征信状况。同时救助服务诚信体系覆盖范围不应局限于受助者,管理部门的数据写入、任务完成状况等也应作为诚信指标纳入其中。为提高社会救助服务的诚信水平,亦可鼓励有资质、高信誉度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的建设与运行,使区块链上的数据可以被社会实时监督,通过内外监督构建高质量的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诚信体系。

总之,在社会保障领域,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救助服务方面具有广阔的创新和应用前景,明晰并解决好这一过程中的理念、技术、管理、制度等核心问题,为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战略布局创造条件,而数据的共建共享、部门的协同推进、流程的优化再造、成本的分担降低、诚信体系的构建,将为这一战略真正落到实处提供保障,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战略布局的建立将促进在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基础上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救助区块部门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水下救助抢险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救助小猫
区块链将给媒体业带来什么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